首頁歷史 > 正文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2021-10-07由 熱愛瘦身的魚 發表于 歷史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如果有人問:你知道明朝首輔

張璁

(cōng)嗎?

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哦~就是支援嘉靖皇帝“

認回親爹

”的那個吧。

都說張璁官運亨通,完全是運氣好、會鑽營,因為他碰到了“

大禮儀之爭

”。可如果僅僅因為張璁支援嘉靖皇帝“

認回親爹

”,就說張璁是個只會溜鬚拍馬、胸無點墨的人,那也有失偏頗。

一個讓張居正都極度推崇的人,怎麼可能是一個無能之輩。

江陵(張居正)於《世宗實錄》極推許永嘉(張璁),舊其材術相似,故心儀而託之讚歎。

——《萬曆野獲編·卷七》

張璁,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軍灶籍。

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二十七日,張璁認為自己名字中的“

”與嘉靖皇帝名字中的“

”同音,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嘉靖皇帝賜名“

孚敬

”、字“茂恭”。史書中出現的“

張孚敬

”,指的就是張璁。

壬午。大學士張璁以名有嫌於御諱,請改。上以字既不同,又不兼二,不必避。璁復懇請。上乃賜名曰“孚敬”,字曰“茂恭”。

——《明世宗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二》

張璁這人屬於大器晚成,年輕的時候,7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才中了進士二甲第77名,

當時的張璁已經47(虛)歲了

快50歲了才進入職場,按照現在的邏輯,基本也沒什麼發展前途了。可是,張璁卻是個特例,他的升遷速度,堪比坐火箭。

嘉靖元年(1522年),張璁被調去南京,擔任南京刑部主事。

嘉靖三年(1524年)六月十三日,張璁為翰林學士。

嘉靖四年(1525年),嘉靖皇帝升張璁為詹事府詹事。

嘉靖五年(1526年)七月初七,時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的張璁,被嘉靖皇帝任命為兵部右侍郎。

嘉靖六年(1527年),張璁署都察院事。同年十月初四,嘉靖皇帝任命張璁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並準其入內閣辦事。

這年張璁52週歲

張璁從一個毫無背景的中年新科進士,到成為內閣大臣,只用了6年的時間。

這還不算完,2年後,即嘉靖八年(1529年)九月三十日,張璁又取代楊一清,

升為內閣首輔。

《明史·張璁傳》批評張璁“

性狠愎,報復相尋,不護善類

”(就是愛記仇,喜歡報復人),但也稱讚他“

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一時苞苴(bāo jū,賄賂)路絕

”(就是非常的清廉)。

今天,就透過史料來了解一下,張璁到底是一個好官,還是一個壞官?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01

嘉靖三年(1524年),張璁和桂萼被嘉靖皇帝任命為翰林學士時,以楊廷和的兒子楊慎為首的翰林院官員等36人,因為張璁、桂萼支援嘉靖尊親生父母,上疏嘉靖,表示不願與張璁和桂萼這樣的人同列為官。

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帝怒,切責,停俸有差。

——《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

後來嘉靖皇帝將翰林院中的庶吉士幾乎都外調到地方上為官,《明史》就說,這是張璁在背後搞的鬼,為的,就是報復當年反對他的這些翰林官員們。

璁初拜學士,諸翰林恥之,不與並列,璁深恨。及侍讀汪佃講《洪範》不稱旨,帝令補外。璁乃請自講讀以下量才外補,改官及罷黜者二十二人,諸庶吉士皆除部屬及知縣,由是翰苑為空。

——《明史·卷一百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那這件事情的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明實錄》中有記載,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二十二日,嘉靖皇帝因為之前翰林院侍讀江佃,在講解《洪範九疇》時表現遲鈍,就將江佃外放為寧國府通判,同時藉機命令內閣:

重新考核翰林官員,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一律外調

。首輔楊一清遵命行事,但他一開始挑出的外調人數太少,嘉靖皇帝就直接告訴楊一清,之前的那些庶吉士都是開後門進來的,讓楊一清將原有的那些庶吉士,留下3-5人就好。

上猶以外補數少,命更加選擇,勿泥常格,內外官選補,務合公議。因言前歲所選庶吉士大半狥私,命內閣考選量留三五人,餘皆授科道部屬,以後選留皆如故事。

——《明世宗實錄•卷之八十一》

張璁與翰林院裡的官員有過結不假,但張璁這樣做,只是為了打破翰林、春坊等職“

近年拘定庶吉士及進士第一甲素稱閣下門生者方得選授

”的慣例。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那會兒在科舉中考中狀元的,會被直接授予翰林修撰,榜眼和探花則被授予翰林編修。位列二、三甲的進士中,文才出眾的,會被選為庶吉士,然後進入翰林院學習。其他人,就被授予給事、御史等,或者到地方上擔任知州、知縣等官。

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考選庶吉士者,皆為翰林官。其他或授給事、御史、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太常、國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官。

——《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

明成祖朱棣初期,內閣中只有一半的大臣,是翰林出身。而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就變成了“

非翰林不入內閣

”的局面。這樣,大家擠破了頭,都想進入翰林院。

成祖初年,內閣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諸色參用。自天順二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

張璁在《

論館選兵部巡撫兵備守令

》這篇奏疏中,就引用了兵部尚書胡世寧的話:地方父母官的好壞與百姓最息息相關。在京的官員再賢明、再能幹,畢竟不能到地方上親力親為,說到底,朝廷政策的具體執行者,還是那些知府、知州、知縣們。

臣又嘗聞胡世寧議雲:知府、知州、知縣皆親民之官,使非其人,則上司雖有好官、行得好事,不能實到百姓,所以自古國家慎重此職。

——《太師張文公集·奏疏卷之三·論館選兵部巡撫兵備守令》

張璁也同意胡世寧的看法,才向嘉靖主張,

那些科舉考試成績好的、有能力的新人,也應該先到地方上去歷練個幾年、瞭解瞭解百姓疾苦,等到幹出一番成績了,再提拔上來也不遲

以後非歷州縣者不得升科道,部屬非歷郡守者不得升列卿。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歷外者,許吏部亦量宜推補守令,以習知民事,如此則。

——《太師張文公集·奏疏卷之六·重守令》

如果有人認為張璁這樣做,是為了安插自己的門生進翰林,那就更不可能了。

清康熙年間擔任過刑部尚書的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就有提到,科舉考試中被錄取的考生,都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當屆主考官的“

門生

”。

但張璁和霍韜這2位,偏不撿這個大便宜。他倆在嘉靖八年(1529年)擔任會試主考官時,明令禁止考生“修弟子禮”

。也就是說,張璁不讓那屆考上的學子拜他為“老師”。

唐人、五代最重座主門生之禮,明代尤甚。萬曆中,門戶既成,一為師生,終身以之。惟嘉靖八年,張璁、霍韜為主考,戒諸生不得修弟子禮。

——《池北偶談·卷一》

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初四,嘉靖皇帝為了杜絕大臣們利用選取庶吉士,而結成小團體,宣佈這年停招新科進士為庶吉士。

上曰:吉士之選,乃我太宗之制,其在當時固為盡善,但邇年以來,每為大臣徇私選取,市恩立黨自此始矣,於國何益?自今不必選留。

——《明世宗實錄•卷之一百》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02

張璁的另一個政績,就是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

前面提到過,張璁自己7次參加會試不中,到第8次才考中進士。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張璁的當官能力,與他的考試能力,簡直是不成正比。這段經歷,雖然令張璁感到很痛苦,但也讓他對當時的科舉制度,是否真的能起到選拔優秀人才的作用,而產生了懷疑。另外,也正是這段不平凡的經歷,讓張璁能夠洞悉當時所實行的科舉制度中所存在的問題。

明朝兩京(北京、南京)兩地的鄉試主考官,一直都是來自翰林院。而地方各省的鄉試主考官,在明初,是聘用有才學、且公正的儒官、儒士們來擔任,從景泰帝朱祁鈺時期開始,則由被舉薦上來的優秀教官來擔任主考。年深日久地,

要麼就是負責推舉主考官的部門開始徇私,使得那些被選上的主考官,根本就名不副實;要麼就是那些沒有官職的主考官被鄉試中負責提調、監考的外簾官欺壓,導致閱卷的決定權根本就不在他們手上

。雖然成化、弘治年間均有官員發現了這些問題,並向皇帝建議,讓朝廷派廷臣去擔任各省鄉試的主考官,但可惜都沒有被採納。

其後有司徇私,聘取或非其人,監臨官又往往侵奪其職掌。

——《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

除此之外,張璁發現,當時考官偏愛華而不實的文風,使得天下學子都只是為了考科舉而學習,並沒有從書本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自夫世俗以科舉為學,師弟子之所相授受者,不過絺(chī)章繪句之文,而道卒無得於心焉。

——《太師張文忠公集·文稿卷之一·送甘思誨還鄉序》

從“大禮儀之爭”中就可以看出,張璁很大的一個優點,

就是不怕得罪人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二十四日,張璁向嘉靖皇帝呈上題為《

慎科目

》的奏疏,建議針對那時科舉考試中的3個弊病,進行改革:

,要求考生

寫文章要以實用為主

,講究言簡意賅,而不是長篇大論地說了半天,都沒說到點子上。 這樣就能分辨出,考生到底是真的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了,還是隻是在應付考試。

,要求官員集錄那些在鄉試、會試中被錄取的考生卷面內容時,

一定要按照考生所寫的原文錄入

,禁止私自加以修改或潤飾、更加不能幫他們重寫一遍。這樣也是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發生。

,要求

各省鄉試的主考官,都由京城內的翰林、科部官來擔任

。這樣既保證了主考官的質量,也可以防止那些權貴子弟事先買通考官。

正好,嘉靖皇帝也是個不怕得罪人的主,便下令,今後各省鄉試的主考官,均由在京的官員或者進士擔任,每省派去2人,由禮部負責舉薦。監考官不得插手主考官們的工作。而在北京、南京兩地舉行的鄉試,除了主考官以外,“五經房仍各加科部官一員”。

署都察院事兵部左侍郎、兼學士張璁條陳《慎科目》三事。一正文體:請令主司校文務取平實爾雅、有禆實用,仍於《周禮》、《儀禮》中出策一道,使之習於禮學,然後責以事君使民。一明實錄:言鄉、會試錄,宜取生儒原卷,稍增損一二字,不必盡出己筆,分考校之功。一慎考官:言各省鄉試,宜如兩京例,擇翰林科部官為之主考,毋令權歸外簾得預結生徒,暗通關節。上深善其言,令所司如儀舉行各省鄉試。主考令禮部舉京官或進士,每省二人,馳往供事,監臨官不得參預內簾。兩京鄉試主考外,五經房仍各加科部官一員。

——《明世宗實錄•卷之八十》

可惜,張璁提出的“

派廷臣擔任各省鄉試主考

”的改革舉措,只實行了2科,卻因為京城派去的主考官與地方上的監臨官有糾紛,就被廢止了。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璁當年的改革建議,又被翻出來執行。

至萬曆十一年,詔定科場事宜。部議復舉張璁之說,言:“彼時因主考與監臨官禮節小嫌,故行止二科而罷,今宜仍遣廷臣。”

——《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選舉二》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03

儘管《明史·張璁傳》對張璁是批評多於肯定,但也不敢否認他“

持身特廉,痛惡贓吏

”。

張璁清廉到什麼程度呢?

這麼說吧,朝中那些反對張璁的人,時常用“

徇私枉法

”的罪名來彈劾他,但往往都不能成功。為啥?這可不是嘉靖皇帝故意包庇張璁。張璁曾在《

請宣諭內閣

》這篇奏疏中,自信滿滿地對嘉靖皇帝打包票:“

皇上儘管去將吏部、戶部、兵部的人召來,問問他們,我張孚敬自進入內閣以來,是否有給人開後門升官、是否有官商勾結謀取私利、是否有安插親信在邊防重地?但凡我張孚敬有做過一樣,就甘願被砍頭。

皇上試召吏部官問之曰:張孚敬自入閣以來,曾專主行取某官、升某官、為私人開僥倖門、壞祖宗選法否乎?召戶部官問之曰:張孚敬自入閣以來,曾專主鹽引、賣窩買窩、為奸商作盜賊主、壞祖宗邊儲之法否乎?召兵部官問之曰:張孚敬自入閣以來,曾專主某鑽求將官任某鎮、某鑽求將官任某營、壞祖宗擇將之法否乎?有一於此,臣罪當誅也。

——《太師張文忠公集·奏疏卷之四·請宣諭內閣》

就衝著這份以身作則,張璁對當時所存在的貪墨之風,早就深惡痛絕。他在《禁革貪風》這篇奏疏中有些:“

近來中外交結、貪墨成風。夫貪以藏奸,奸以兆禍,臣竊懼焉

”。

嘉靖六年(1527年),嘉靖皇帝讓張璁署理都察院事務。九月初四,張璁就透過官員考核,摘出了12名不稱職的御史。

署都察院事兵部左侍郎張璁,考察各道不職御史共十二人。

——《明世宗實錄·卷之八十》

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初三,張璁為了進一步規範御史們的工作作風,避免徇私、以及冤案的發生,向嘉靖皇帝遞上題為《申明憲綱》的奏疏。他建議,巡按御史與按察司官可以互相檢舉,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巡按御史外出巡察時,地方官員不得出城迎接、不許對巡按御史伺候作揖;巡按御史必須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在各郡國訪察的任務,並且要按時向上呈報;審查案子時,不得使用一切酷刑;巡按御史出巡,一切從簡,不要給百姓增加負擔,等等。嘉靖皇帝認為張璁的提議很好,讓巡按御史及按察司官都照此執行,如果有人違反,必嚴懲不貸。

署都察院事侍郎張璁請申明憲綱,令巡按御史有所遵守。

——《明世宗實錄·卷之八十一》

同年十月初四,嘉靖皇帝雖然讓張璁以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的身份入閣參政,但仍讓其署都察院事。

閣臣兼掌都察院事

,這在明朝是非常罕見的。《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就說,只有張璁和趙貞吉有過如此特例。

都察院之長,即漢御史大夫,號為亞相,今為風紀重臣,主糾察百僚,未有以閣臣兼者。本朝惟有嘉靖六年丁亥張永嘉(張璁)、隆慶四年庚午趙內江(趙貞吉)二人而已。

——《萬曆野獲編·卷七》

張璁繼而又發現有20餘名御史,不是在丁憂,就是請病假在家,但都已經超出了正常的期限。張璁請嘉靖皇帝下旨,讓那些人儘快回來銷假、照常上班,逾期不來的,就將其除名;如果有乘機在鄉里作威作福、凌駕於有關部門之上的人,將一併罷黜。嘉靖皇帝採納了張璁的建議,以3個月為限,讓那些人趕緊回來上班。如果病一時半會兒好不了的,要說明情況;實在是病情無法痊癒的人,就直接辭官回家。如果既不按時彙報、又不立即返回崗位的,就按罪論處。

署都察院事大學士張璁疏,御史丁憂服闋及以病在告者二十餘人,請趣赴任。

——《明世宗實錄·卷之八十一》

雖然沒到年底,張璁就不再負責都察院事務,但經過他的一番整頓,整個都察院上下的作風和紀律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其署都察院不終歲,而一時風紀肅清,積弊頓改。

——《明世宗實錄·卷之二百二十一》

都知道首輔張璁支援嘉靖大禮儀之爭,但你知道他是一個大清官嗎?

結束語

張璁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初六病逝,享年64週歲。

張璁早先因為“

大禮儀之爭

”,受到眾多文官的排擠。後來他銳意改革,整飭腐敗之風,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再加上他沒有門生,自然很少有後輩站出來替他說話。

明代李贄(zhì)在其《續藏書》中曾評價張璁:“

在閣十年,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yè),不濫蔭一子侄

”。就衝這,恐怕真的沒幾個內閣首輔能夠做到。

(注:本文由[頭條

@熱愛瘦身的魚

]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