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2021-10-04由 小路講歷史 發表于 歷史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清朝時期十三行的繁榮景象

公元1656年,清順治年間,朝廷頒佈禁海令,禁止從事海上貿易,但廣州的海上貿易卻禁而不絕。到了1684年,康熙年間清政府收復臺灣解除海禁,恢復與外國的貿易往來。並在對外口岸設立官方的粵海關,伴隨著粵海關的設立,廣州國際日益頻繁,中國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其後清政府又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1757年,乾隆皇帝宣佈撤銷原來設立的沿海各個海關,就只留廣東粵海關一個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就成為了具有半官半商性質的外貿壟斷組織,廣東十三行的商人依靠官方的貿易壟斷權,加上自身的不懈奮鬥,迅速崛起,與當時的兩淮鹽商以及晉陝商人被後人合稱為清朝中國

的三

大商人集團。作為官方機構的粵海關架起了和外商溝通的橋樑,對外商而言十三行是政府的代言人,對政府而言十三行是代其管理外商,外商一旦有何差錯,清政府就會怪罪於十三行,尤其是清朝後期英國鴉片走私頻繁,白銀大量流失。十三行責無旁貸。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清朝時期的十三行

當時十三行的繁榮也造就了很多的名商巨賈,以潘有度,盧觀恆,伍秉鑑,葉上林最具代表性,號稱廣州四大富豪,四家資產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其中伍秉鑑最為世人所知,他是當時的清朝首富,世界首富,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 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有一位美國商人欠了他7.2萬元銀票,滯留在廣州無法回國,伍秉鑑聽說後滿不在乎地把欠條撕掉,說帳已經結清,高興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的資產在1834年的時候約有2600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50個億,被當時的西方人稱為“天下第一富翁” 而且每當國外大企業資金緊張時,都會向他借錢,可見當時是怎樣的富有了。也正是因為十三行當時掌控者外國侵略者的大量財富,所以後來因銷煙引起的鴉片戰爭時廣東才避開了戰火的洗禮。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清朝時期十三行

廣東十三行不光是有錢還有文化,他們透過獨立辦學,集資辦學,輔助教育等方式來發展文化教育。不僅帶動了商品經濟,對外貿易,生產工業,更重要的它還是外交的媒介,西方文化交流的視窗,更是現代經濟特區的始祖。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清朝時期十三行

直到1822年廣州十三行發生一場大火,有4000萬兩白銀化為烏有,史稱“洋銀溶入水溝,長至一二里,許多商行面對清政府的壓榨紛紛破產,1773年到1832年廣東商行共向吏部捐贈了395萬兩白銀,“隨著鴉片戰爭後,鴉片戰爭爆發後,道光二十五年,五伍秉鑑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簽訂的300萬銀元中的100萬。

隨著《南京條約》簽訂後,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的輝煌時代也隨之結束,到了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炮轟廣州城,12月15號,城內市民憤怒燒燬十三行街,建築物徹底化為灰燼,史稱“火燒十三行”。

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廣州十三行從輝煌到衰弱的歷史程序

現在的十三行繁忙景象

如今的珠三角地區可謂是經濟發達,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了,而廣州更是其中的一座發達城市,永遠是淘金者實現夢想的地方,現今的十三行路如今是服裝一條街,依然是非常的繁華和熱鬧,主要經營女裝成衣批發《新中國大廈,美衣城,紅遍天等》也有經營南站成衣批發的商戶,以十三行為中心的故衣街,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槳欄路服裝商場《市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已經成為廣州歷史上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來批發。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感謝大家花時間在我這裡,您受累了,麻煩點贊關注一下哦,萬分感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