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2021-10-02由 使用者6317220047 發表于 歷史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重磅穿越,並且深挖M型的測距系統》

《再度重磅穿越,並且深挖M型的測距系統 第二彈》

《相機測距系統解析第三彈 APO-TELYT 135mm為啥有個奇怪的光圈 F3.4?》

先鄭重推薦和回顧我們之前的三篇相機原理課程。雖然以胡聊的標題出現,但是裡面的內容卻是出奇的嚴謹(嚴謹到沒有人看)。而且它們還是成系列的三篇文章。其實前兩篇差不多是我照抄小倉盤夫先生《相機原理》的第二章節內容。根據大眾的口味,我做了簡化並添加了自己做的示意圖。第三篇文章,我在小倉先生原文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即興發揮。其實我想告訴大家很多:比如,你的徠卡M相機如何對焦才能對焦的更準,影象才能更加清晰。比如,相機和鏡頭是一體化的設計,不懂相機的人最好不要設計鏡頭。也就是告訴大家哪些牌子的鏡頭是不值得去買的。大家可以看到國產的鏡頭在我們91拍照的網站是從來不轉發,不推介的。為什麼?理由是純粹技術性的。仔細讀完上面三篇文章再仔細推敲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說到相機的設計和鏡頭的設計是如何具有內在關聯性,就不得不提到我最方案的一臺相機和日本商人的町人本性的內在聯絡了。就像F3。4和測距系統的內在關聯一樣。假設你有世界上最頂級的攝影物鏡,可惜對焦沒有對準。不用我回答,小學5年級的同學就會告訴你,那照片肯定不會太清晰。或者說:您的鏡頭就是一坨翔了。不用假設,世界上真有那麼一件相機。明明是一坨翔,卻賣到頂級相機的價格。

經過小半年的努力,本文終於完成。本文比較長,所以大部分人看不下去。所以為了滿足大部分人快速閱讀的需求。我把本文的結論觀點先交待一下:

相機是一個整體,並不因為它的鏡頭特別好,相機就會特別好,有可能它還會特別差;也並不因為機身上的某個零件特別好,相機就特別好,有可能它還會特別差;也並不因為它的品牌價值特別高,相機就會特別好,有可能它還會特別差。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然而,我說的不算數,大師說的才算數。在我一條一條來大發謬論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回看一下大師是怎麼說G2的。大師的說法是圈子裡認同的主流。我的說法,還從來沒有釋出過。不過即使這次釋出了,也不太會有人看的。我的技術文章歷來有這個特性。這裡我們先引用大師的說法,字型加粗一些。

引子:關於旁軸系統和旁軸取景

作為一部自動對焦的旁軸相機Contax G2是相當獨特的.甚至可以說它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部相機.

旁軸相機用的是一種和單反相機截然不同的觀察方法和操作方式。

首先旁軸機看不見像單反機那樣的景深,被攝體在取景器裡永遠是清晰的.這樣旁軸機主對什麼樣的景深,背景虛化得太具體,太微妙的變化是不那麼敏感的。

就我而言,用旁軸機之後,我不得不更多的對所攝東西的幾何構成,線條,光暗對比,事件發生的高潮之類的更重視。反過來,這也訓練了我對這些因素的敏感。

當然,因為光圈和景深的關係,我們在單反裡看到的與最後拍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

我甚至常常覺得,旁軸機看到的(氣氛,情節,效果)和拍到的倒更趨接近。所以我認為旁軸機是可以表達我真實感覺的武器。

說實話,旁軸相機最大的優點首先就是它的輕,小.自己帶著方便,也不刺激別人.對於像我這樣主要以拍攝一般日常生活為主的人,旁軸機的這一優點是無可比擬的.

旁軸機取景另外一個主要的優點是它沒有反光鏡升起瞬間的那一黑。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我是非常不喜歡單反機這一點。對像我這樣為興趣而攝影的人來說,不僅拍出的照片能讓人喜悅,而且拍照本身就是一種愉快的欣賞(除拍攝社會醜陋面的一種)被攝物體或事件的過程。而單反機反光板那一抬,一下就割斷了美好景象的連續性。

我知道大多數操相機的朋友的目地都是好片子。而我認為得"先攝影",然後才能"出片子"。

是不是太玄了,好,不再說它了,來點實際的。

談談G2的機身.

大家都知道G2的機身很小,特別是其中包括了足夠的功能:4張/秒的高速過片,1/6000秒快門,1/200秒的閃光同步,若干種曝光模式,曝光補償,包圍曝光,多次曝光,單次,追蹤AF等.幾乎所有我認為應該有的功能都有。

旁軸機身一個最為所知的優點是拍攝時寧靜,震動小。的確,由於沒有反光鏡和光圈機構不同,旁軸機在這方面無疑具有巨大優勢。

拍攝時的寧靜無疑是極為有用的,特別是很多人對攝影還有一種抗拒心理,你可以在被攝者以為沒有拍的時候已經有十幾張到手了。這種優勢尤其對喜歡抓拍並喜歡自然的攝影者有用。(也許是已經用慣了M6特別是HEXAR,我倒不覺得G2 的噪音已經降到最小了,當然比單反小的多,但它還是有可能在改型中繼續控制其快門聲。)

至於有人說旁軸機震動極小,可以在非常低快門速度下手持拍攝之說我從不敢苟同。似乎旁軸機和單反機在低速手持時也有那麼一兩檔的區別,但也多是個別案例,根本夠不成規律.可見用高檔機的人中也有一幫阿Q.大家心裡都不平衡。慢門下拍清晰的照片更多和主體的運動,以及支撐什麼的有關,只討論一個機身意義不大。更何況我堅持認為低速時要儘可能地利用支撐而避免手持。

不過有一點是真的,由於旁軸機的取景方式的特點--沒有反光鏡,它在用慢門拍攝運動物體時有一種天然的優勢與方便,很容易拍出更有趣和清晰的照片。

從以上原因,我也很推崇Canon的Eos-1NRS,顯然EOS-1N已然極出色了,但NRS更趨完美。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我還會在<七種武器>講柯尼卡HEXAR(巧思)和EOS1N的部分詳述,這裡只提一句。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Contax相機的耐用性。雖然不再做專職攝影了,但是我覺得相機的堅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再貴重的東西只要帶在身上就免不了磕碰。

根據京瓷公司的說法, G2的外殼是鈦金屬的. 我使用Contax旁軸機(和單反機)有一段時間了,曾經由於工作的艱苦,我發現自己實際上一直處在有意無意地挑戰其鈦金屬外殼結實程度的狀態下,但它的確經受住了一系列艱苦條件下的反覆考驗,甚至包括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嚴寒和若干次高原無人區的風沙,使得我可以信賴它的堅固程度, 雖然不可避免的它的外殼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劃痕。

但應該強調的是,雖然相信其具有足夠耐用性,我並不推薦把G2作為野外相機用。一方面是因為旁軸機的侷限性。再說,ZEISS鏡頭多貴啊,毀了可惜.(以後在<七種武器>討論三角架的部分我會再細談野外攝影的問題。)

至於G2操作的便利性,我覺得實在沒什麼可說的,保時捷和ZEISS的設計幾乎已經使G2的操作性達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因為操作性是很主觀的東西,需要自己體驗,這裡就不多說了。

G2的測光和曝光

G2的測光系統主要依賴於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另一種方式是適用於16 mm超廣角的,這裡先跳過去。)

值得一提的是G2的測光系統是對塗在快門簾幕上的一條18%灰進行重點測光,其中基本屏棄了上下兩條,左右也以中間為重。這一點和M6的區域性測光有點像,用M6的朋友一定注意到M6的測光非常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準。甚至超過很多單反機更復雜的測光方式。我發現假如取景裡有一個非常亮的光點,那麼它透過反射後對測光的影響要比直接射進測光表小的多,這也是G2測光準的一個重要原因。從我自己使用的感覺來講,有些相機上的多區域測光是種挺有趣的東西,因為你不知道它是怎麼算出來的,以致於有這樣的情況:同一個情景,兩臺機器卻給出不同的測光值,一般拍一拍也就罷了,但是我實在不清楚在用優先或程式曝光時應該補償幾檔,所以常常簡單的測光方法是很實用的。

當然點測沒有是很可惜的,柯尼卡HEXAR的點測是我認為它近於完美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我覺得G2僅有的兩個不足之一。希望G2的後繼型可以改進。

也是這個原因,我認為G2實在不是適合推廣給大家用。如果不恰當的選擇了它,可能一邊抱怨,一邊很快失去了對攝影的興趣。

談完測光就該是曝光了。G2的曝光方式是手動和光圈優先,正負2檔曝光補償,1/3檔調節,夠用,沒什麼說的了。

我發現嚴謹的曝光和所用機器及膠片有很大關係。學攝影時我用了幾乎一年時間在曝光上痛下苦功,而且我是一開始攝影就用的反轉片,後來剛工作時常用負片,幾乎有點亂來,再後來用反轉片給單位拍畫冊,嚴謹了些;很不幸不久又迷上了萊卡M和柯達Tri-X。弄得我整個一個大退步。等改回了G2加Velvia之後才覺得自己的曝光又上了路。

現在看師弟們的曝光,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用不好Adamas所講的:Visualize。曝光中,visualize的運用是起碼的。然後就是對所用膠片的瞭解.你要知道用怎樣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檔後會怎麼樣?再加1/3檔又怎麼樣(當然,是對於反轉片)。特別對於一些情緒強烈的景色,曝光改變一點點所表現的感受差別是巨大的。如果能明白這一點,你的曝光就算入門了。然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風景是彈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景色玩一種類似朋友之間玩的官兵與強盜的遊戲,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白這個道理,說明你的曝光還處在較低層次上,不要忙著換什麼相機,還是再重新學學曝光吧。

說到曝光就免不了要談談包圍曝光(ABC)

我覺得隨著反轉片使用的增加,ABC的使用似乎是必須的。

國內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捨不得膠捲,總是在批評ABC浪費,其實用ABC是非常經濟的,你想一張好片子你複製一張要多少錢,當時多拍一張是多少錢。另外,我原來做過一段旅遊攝影,經常要滿處跑,加之是學財務出身,深諳一個道理:比之昂貴的路費,時間,身體的消耗,膠片是最便宜的。大量的場景和瞬間你一生中可能只見到一次,為什麼不讓它更保險並盡善盡美些呢?

少不了再說兩句曝光,我覺得曝光好大概有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要考慮Arsel講的什麼是visualize,怎麼做到比較"正確"的曝光,即展現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膠片配。

第二,如果增加或減少不同數量級的曝光,圖片表現視覺出的氣氛和情緒有什麼不同(這種差異有時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這些不同的氣氛和情緒與圖片的主題相加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哪種是你想要的?

第四......

第五......

這麼多的問題,別說人腦,就是電腦也算不過來。有人說:我有直覺。我相信。但直覺一生能有幾次,是時時能保證嗎?全靠直覺用那麼高階的相機幹嗎?不就為了盡善盡美嗎?

所以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用包圍曝光,回來再挑片。

現在我所有的反轉片基本一概是一按三張(我用的G2和EOS-IN,ABC都很方便).我的觀點是如果覺得這個鏡頭不值得用ABC,那它也就不值得我去拍.

G2的自動對焦

G2的對焦大概沒什麼好說的。

有關G2單點AF,連續AF及手動對焦的各種資料性東西,大家可以在網上方便的查到,就不羅嗦了,只談一點體會。

由於對焦基線要遠遠長於單反機,所以用旁軸機作對焦從理論上要比單反機更容易更準確。

所以G2這麼小的機器能達到如此快捷的對焦速度以及如此高的對焦準確性就不奇怪了。

關於G2的自動對焦最有趣的是它機背上的焦點鎖定鈕,用起來太方便了,是我用過的所有的機器裡最方便的對焦利器。這點使用後才能體會。

另外,我非常欣賞G2的手動對焦。我覺得手動對焦的存在和方便性是衡量一部專業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雖然AF很方便,但MF的使用率對於有些攝影師實在太高了。G2的MF自成一體,手動對焦不是透過鏡頭,而是透過機身前面的一個對焦盤,開始要稍稍適應一下,但用了會發現非常好用,好像也沒聽見多少批評聲,其實還是比較方便的。

G2的Af是採取主動對焦和被動對焦的混合方式,這樣即便是在黑暗(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它也可以透過發出一束不可見的紅外線的方法來對焦,這也是G2獨特的優點之一.

G2的鏡頭系統

G2所配的標準套裝鏡頭是28mm,45mm和90mm,而我選擇的是21mm,35mm,90mm這三隻頭。為什麼不買標準套裝呢?

說到這裡,我想先談一下有關50mm標頭的問題。

一直有一種說法:50mm標頭最符合人看東西的比例,是最真實的鏡頭。因此標頭常常被推薦為初學者的首選鏡頭,從標頭開始入門。我的判斷則不太一樣。首先,符合人眼看東西的比例和看東西的效果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而拍照片視覺效果卻更為重要。因為我們用人眼看東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麼?在哪兒?周圍有什麼?等等。標頭雖然在透視比例上和人眼很接近(從我用的實際情況看75或90的頭倒更接近些),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見效果有較大的差距。

廣角鏡頭更容易表現遠近比例,更容易透過環境表達出氣氛,而且放大後的效果也更接近人看東西無邊際這一視覺效果。當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須的,如果你覺得24和28的鏡頭有些誇張和變形,那麼我可以做出妥協----35mm的鏡頭實際上更接近人眼所見效果,也是最真實的一種鏡頭。

像布勒松那樣強調精確幾何構圖的人自然很強調透視,但對於我們來講這會不會是個誤區呢?更何況布勒松成名初期廣角鏡還是稀罕貨呢.

另外,35mm或50mm鏡頭的選擇區別也與使用人的視覺習慣有關。有人看東西的習慣是區域性性的,而有人看東西是散開的。前一種人大概習慣用50mm頭,後一種人用35mm會更順手。

而且我個人喜歡在一張照片中放進比較多的視覺元素,儘可能一張片子交代清楚,所以50頭就不太適合我.

同時由於50mm頭正好在廣角和中焦之間,它實際上是很難用的。對於許多視線比較開的人來講,拿50 mm頭拍東西很難。因為視覺方式是28mm或35mm式的,用50mm標頭時他會覺得有侷限,而且有些視覺壓縮效果,但又不是很明顯。從實用角度考慮,75mm或90mm的頭可能更好用些。

說到這兒,有沒有看東西既全面照顧又能重點觀察的人呢?估計用28mm-200mmZOOM的用家們多屬於這種(哈哈,瞎掰的).

因為如上所述,我對35mm的鏡頭的喜愛大於45mm,而且都是2.0光圈,所以不存在猶豫。用90mm頭的原因更簡單。因為有領導,而且我們家領導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美人。我對於挖掘出她的各種美極有興趣。其實我最喜歡萊卡M系的75/1.5頭。也習慣那個焦距了。但Contax沒有,好在適應起來不難。

至於買21mm還是買28mm確實曾令我猶豫。這兩隻頭都是我原來慣用的焦距。這兩隻頭成像都很好。我看中G2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其輕,小,所以我不會同時買這兩隻頭來增加我哪怕一點點的負擔。

從某種角度來講28mm的用途更多。我當時考慮28mm的技術比較成熟,利用率又高,還是在我的120上使用較好。而對於135來講,G2的21mm鏡頭的Biogan的對稱光學結構(只能用於旁軸)要遠遠好於用反望遠結構的單反機超廣角頭。從實拍角度講,這種差別也是非常明顯的,所以21mm最後勝出。

關於G2鏡頭的焦距有必要多談兩句。

由於旁軸機取景和結構方面的限制,G2最長的鏡頭只有90mm。這一點也是一些攝影者不選擇它的原因。畢竟大家(包括我)都對大炮懷有濃厚的興趣。雖然我偶爾也使用Eos-IN和300mm以上的長頭替公司和朋友拍些東西。但我本人這幾年已極少使用超過100mm的鏡頭了(我想這和個人拍攝題材也有關).長頭經常太麻煩了。

另外Leica M系的機器有一隻135mm的頭,但Contax G系卻只到90mm,我個人覺得這裡面沒什麼差別。用過M6的朋友應該知道,由於M6取景框的特殊設計,135mm和35mm在同一組線框裡,無論是取景還是對焦都有些困難。

從設計講,旁軸相機的廣角,超廣角鏡頭的成像是要好於單反相機。而實際上,使用旁軸相機的廣角,超廣角鏡頭(包括Leica)也確實在成像和操作性上超過單反機。所以這樣就會形成旁軸機主越來越喜歡旁軸機和廣角這種迴圈。

Contax G系裡有一款16mm的超廣角,我個人認為從理論上講這隻鏡頭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隻民用超廣角鏡頭,國外的使用報告和資訊反饋來也證實了這一點。可惜由於過分昂貴(德國原產),用的人很少。我覺得如果你習慣用16mm,就衝這頭你也應該買G2。

G2鏡頭的光學質量

說到Contax似乎不可避免要談一談 Zeiss的光學質量。因為不管有其他任何理由,光學質量的優異無疑是眾用家選擇Contax的最重要原因。

我發現在我離開北京一段時間裡,大家已經把Zeiss頭的問題很熱烈地討論過了。carlzeiss,山東泥糠,Clarance等兄弟的帖子,特別是Felix-tian的一篇已經把設計,產品,品牌,產地等問題分析得極為透徹了。我想大家對於Contax的鏡頭應該已經達成了共識,即:Zeiss 鏡頭的光學質量無疑是最出色的,而它產在德國或日本則不是我們應該過分關心的。(這個問題我知道如果讓Contax十年以上的使用者來談更有資格。當然他們的看法可能與我們不同。)

不過,我估計即便我拿ZEISS鏡頭來和其他鏡頭比,說Sonar90mm頭強過某某牌的中焦"人像王"也沒人會信,所以就省了.

客觀的說,我覺得對Leica和Contax的非難最主要的發難其實在於他們太貴了,以至人們討論它是不是值這麼多錢;而同時由於它的昂貴,用的人很少,就更難對它做一個正確評價。我一直認為對Leica 和Contax的鏡頭做負評價的多是沒怎麼用過它的人。Leica和Zeiss有幾隻看家頭的光學表現不僅是里程碑式的,也是難以超越的。

我個人對G2的幾隻頭還是非常滿意的,在成像,手感,封閉等方面都達到了幾乎最高的水準.特別是如果做比較大尺寸的幻燈放映或者放大到1米以上的照片,你會發現你對ZEISS的投資是多麼的明智.

其實我認為對於G2機身和鏡頭的瞭解我可能一輩子也趕不上一些真正的,精於鑽研的相機愛好者。我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來豐富我的攝影實踐,而我在他們那裡也看到了一些具有驚人質量的影象展示。我覺得如果大家對光學的至高表現有特別興趣的話,那麼應該多聽聽他們的看法。這也是我為什麼樂於聽聽有關器材的爭論,特別是第一手資料。如果能爭論明白是最好.

同時,我認為用135的人實在不必過分追求"光學表現"。否則,至少要體驗一下Zeiss配哈蘇120的那隻Planar標頭才夠入門,然後才有資格談論某隻頭怎麼好與壞;如果你堅持追求所謂"最高光學表現"並堅持用135,好,Contax和Leica就是唯一的選擇。

舉個實際例子,我有時候做幻燈片演示,如果用Canon拍的片子和ZEISS的放在一起,我會注意,是否有必要用太大的螢幕。因為Canon的鏡頭怎麼說和ZEISS的定焦頭是有差距的,放得過大後,人們可能會發生對光學表現過分挑剔而不注意圖片本身內容的傾向。

實事求是的說,大多數135用家對各只鏡頭的反覆思忖都是不必要的。覺得最有用的一句話是破槍兄弟說的那句"鏡頭要買最好的",一點不錯。

CONTAX G2和Leica M6

再談一個大家感興趣的問題:G2和M6的比較.

我聽說在很多地方LEICA和CONTAX的擁護者們打得不可開交 ,可惜我從沒機會看到他們的爭論,我只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實際的角度出發,我覺得這回LEICA是真的危險了,G2和M6相比,實在幾乎是佔盡了上風:就鏡頭而言,ZEISS是公認世界最好的,或者至少是最好之一,萊卡雖然總在強調萊卡鏡頭特殊的萊卡味,但怎麼說ZEISS都毫不遜色;G2的機身在功能和方便性上已遠遠超過M6.和G2比,M6已經更像一個攝影玩具而不是攝影工具.

現在如果敢說M6比G2強,恐怕只有4點:

1.M6具有更好的操作手感;

2.M6比G2聲音更輕;

3.M6的鏡頭群現在(僅僅是現在)比G2大;

4.由於結構比較簡單M6可能比G2的可靠性更強.

我們分析一下, 在鏡頭群上的劣勢ZEISS實際很容易追上;G2這樣的電子相機的可靠性是不是一定比M6差呢?看樣子是不一定,佳能的EOS-1N就是很好的例子,何況好像還沒聽說什麼G2機身的故障.M6的輕盈的快門一部分是靠僅僅千分之一秒的低速布簾快門實現的, 是有相當侷限的,而且G2的快門也不重----都是旁軸機,能差到哪去? 那麼萊卡到底還有多少優勢可言呢?

看樣子在技術上不求進取是不行了,否則尼康也不會被佳能搶走這個市場.

尾聲:

談到某一款機器時,不知你想沒想到你整體器材的配合問題。

我想這對我來講不太是問題,因為135裡我現在基本只用G2--我是個攜帶器材至少主義者。

但據我所知很多人習慣帶很多機器。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即兩個差別很大的攝影體系之間會互相干擾。(當然我指的體系是指一種攝影方式,絕不是尼康和佳能那點區別。)你可能會在不同器材之間猶豫--而這種猶豫會隨著你對器材瞭解的增加而增加--聽起來有點兒不像真的,但的確是。我在一次旅途中最多用過4套不同的器材,時間一緊,立刻就亂。

G2絕對是這其中可能會給你添亂的。因為它太獨特了。

所以我覺得少帶器材好。考慮器材太多,考慮攝影本身就少了。

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打算,那看這段一點兒用都沒有,畢竟用兩種體系的人是極少數。

綜上所述,從我的使用經驗講我對Contax G2幾乎打滿分。但對有的人而言G2則是一種應用面相當窄的照相機。(雖然它各項技術指標都非常先進)。主要差異就是它的旁軸。如果推薦大家使用,這是個帶讓步的正評價。畢竟它不適用於所有的攝影者。

--------------------------------------------------------------------------

黑體加粗的大師語錄複製黏貼完畢,該開始批駁了。其實大師的大部分語錄都是正確的,我也贊同,尤其是攝影的那些感受。我要糾正的僅僅是技術的無知。我所指的技術不是攝影技術,而是照相機設計上的技術。用一幅我用徠卡M-Monochrome初代相機拍攝的黑白照片來分割一下。為什麼要用這幅照片來分割。因為,我要告訴大家,用徠卡M這種旁軸取景聯動測距相機能拍攝到什麼標準才算你用到位了?達到這個標準就行。這個清晰度就行。

至於拍照的技術要達到什麼水平才夠大師,請看我的這篇文章《91拍照文青必讀手冊04 ——- 攝影的圈子究竟有多高深?》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不閒扯什麼攝影了,不懂照相機的就稱不上懂攝影的人,別跟我扯攝影!

直接扒它老底,進入正題!

“假設你有世界上最頂級的攝影物鏡,可惜對焦沒有對準。不用我回答,小學5年級的同學就會告訴你,那照片肯定不會太清晰。”

“G2的自動對焦

G2的對焦大概沒什麼好說的。

有關G2單點AF,連續AF及手動對焦的各種資料性東西,大家可以在網上方便地查到,就不羅嗦了,只談一點體會。

由於對焦基線要遠遠長於單反機,所以用旁軸機作對焦從理論上要比單反機更容易更準確。

所以G2這麼小的機器能達到如此快捷的對焦速度以及如此高的對焦準確性就不奇怪了。”

我不覺得G2的自動對焦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相反,這就是我要大說特說的地方。

因為“假設你有世界上最頂級的攝影物鏡,可惜對焦沒有對準。不用我回答,小學5年級的同學就會告訴你,那照片肯定不會太清晰。”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康泰時G2停產到現在這麼久了,奇怪的是我們中國人,也包括差不多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使用者從來沒有搞清楚過G1 G2是怎麼完成對焦的。別看網上有那麼多答案,甚至當年官方也模稜兩可地出過那麼一些“標準答案”。我們先來看看網上是怎麼說的吧。

首先,很多人再問G1和G2的主要差異在哪裡?當然主要是對焦系統的差異。

對焦模式:

G1

擴充套件基線式(非TTL)被動式AF系統

在弱光下有紅色AF輔助照明 半按快門按鈕可以鎖定焦點

G2

擴充套件基線式(非TTL)被動式 與紅外主動式混合AF系統

半按快門按鈕和後背按鈕鎖定焦點

這是網上的標準答案,無忌上,知乎上,很多很多人轉載,都是這麼說的。

G1的AF機構採用的是測距精度高的長基線強化型的被動方式,在低照度等環境時,AF輔助光自動發光以幫助聚焦。作為輔助手段,有手動聚焦轉盤可以根據基於AF測距資訊或是根據目測進行MF攝影。

G2的AF機構進行大幅度提升,採用了透過具有高速性的主動方式AF確定測距區域的大體距離,然後再用被動方式AF進行精密聚焦的AF聚焦技術。系統控制使用了2個CPU。有一次單張、連拍2種模式可供選擇。如果遇到由於AF無法精確聚焦的拍攝環境時,可以用MF聚焦轉盤來進行MF攝影。

下面這種說法是我從一位讀者的微博上轉載過來的,這位讀者對G系列很熟悉。其實這也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在當年我在騰龍任職的時候,恰逢G1推出,香港和內地的媒體都詢問過京瓷官方,給出的答案就是上面這個。尤其是京瓷方面非常強調”基線“這個詞彙。因為他們知道,絕大部分的徠卡M相機使用者都知道基線這個概念的重要性。如果你對基線還不甚瞭解,可以擴充套件閱讀我以前的一篇文章《91拍照文青必讀手冊06 ——- 一次模型展偶然牽出的相機故事 ——- 測距機的那點事》

如果你沒有讀過《日本論》,僅僅是去日本旅遊購物了幾次,可能你對日本的町人文化是不太瞭解的。所以我今天讓大家瞭解一下。從G系列相機入手瞭解也不為遲晚。

這G1究竟是如何對焦的,要看它的測距儀,也就是Range Finder在哪裡?當然,我承認G系列確實是測距儀相機。因為它的對焦是依靠測距訊號獲得的,測距對焦系統與攝影光路系統完全分開。既然是Range Finder Camera,那就很容易找測距儀在哪裡了。當然是中間的那兩個“大眼睛”。從左面數過來的第1個和第2個(康泰時G1),從左面數過來第2個和第3個(康泰時G2)。那不是有基線了嗎?因為有兩個”大眼睛“,而且大眼睛之間有間距,間距就是基線,不是嗎?

要反駁那不是什麼基線,就得真的扒開機器看看了。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看到有網友把G2拆開了,我就找來了這幅圖片,看看中間的測距儀究竟是何神聖?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我又找來一幅很感人的廣告給大家欣賞。大家一定很熟悉這種場面。同時也感受過現代科技帶來的自動沖洗。為什麼它能完成自動沖洗呢?是因為它能感應到你的存在。拿什麼感應呢?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把電磁閥門本體再放大一些。你一定看到過這小窗吧?

可是小窗後面的感測器,你留意了嗎?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錯,就是它。我選了一個很通用的型號分享給大家。夏普感測器部門是這方面的老行尊,如今也只有它還在生產這類感測器了。

GP2Y0A21是夏普紅外距離感測器家族成員之一,此型號可提供80cm的探測距離,屬於紅外測距中的基礎類產品,同樣也擁有夏普在紅外距離探測領域一貫的品質。

此感測器可以用於機器人的測距、避障以及高階的路徑規劃,是機器視覺及其應用領域的不錯選擇。

探測距離:10-80cm

當然,這探測距離,用在上圖的場景是真正好好,而且 GP2Y0A21非常便宜哦!當探測到你靠近的時候,它就發出訊號告訴微控制器待命,並且保持不斷檢測你的距離,等你離開的時候,它再次探測到距離變化,微控制器於是發訊號給電磁閥放水。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是不是似曾相識啊?

當然康泰時G1 G2裡面用的未必是這個型號,但是這個很具有參考價值。因為它們在長相上和效能上實在太接近了。

GP2Y0A02YK是夏普紅外距離感測器家族成員之一,此型號可提供高達150cm的探測距離,同樣也擁有夏普在紅外距離探測領域一貫的品質。

此感測器可以用於機器人的測距、避障以及高階的路徑規劃。(夏普的廣告原文)

探測距離:20-150cm

這個探測距離,如果用在一臺要求不太高的照相機上,那是剛剛好。

底褲扒完,沒有興趣的讀者已經明白了我的意思,可以不用看了。有興趣的讀者請接著閱讀。

我們來看看紅外線測距儀是如何工作的?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它有2個“大眼睛”,其中右側的“大眼睛”發出紅外線,照射到目標上,紅外線會反射回來,照射回左側的“大眼睛”。躲在左側“大眼睛”後面的PSD(一種測光用的光電管,很多相機上也用它測光)輸出訊號,距離遠時L2電流大。距離近時,L1電流大。最終換成電壓(模擬量)輸出給微控制器。只有一個PSD原件,沒有任何基線存在。

再複述一遍,沒有任何“基線”的概念存在於Contax G1 G2中。那兩個“大眼睛”之間的距離也不是什麼基線。

我再說一遍,沒有什麼基線,這裡的原理和徠卡M型相機測距用的三角測距法渾身上下一點關係也沒有。可町人非要扯上一點關係,大家說惡毒不惡毒?

由於對焦基線要遠遠長於單反機,所以用旁軸機作對焦從理論上要比單反機更容易更準確。

您老自己搞混了不要緊,可很多人也跟著搞混了。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根據輸出的電壓,可以設法轉換成距離引數。這就是Contax G1 G2測距的原理。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這不是啥90年代末期的先進技術,而是一種很普及的技術。理光XF30,相信90年代有很多家庭都購買過。如果對自動化技術稍微懂一點,你就明白被騙了。因為XF30根本就沒有裝測距儀,它能拍攝到清晰的照片完全靠“超焦距”原理。紅外線測距儀很好找到,旁軸取景相機上,除去取景視窗和閃光燈的位置,剩下的“大眼睛”就是測距儀。

佳能當年的Auto Boy就非常厚道,再低端的相機,也給你裝上了紅外線測距儀。我給大家看了夏普GP2Y0A02YK的長相,相信大家都能自己鑑別了。

日本人為什麼要用“基線”這個詞。因為他們知道“基線”這個概念在老牌徠卡M相機的使用者心目中有多麼重要。徠卡M是三角法測距,測距精度是很高的。而Contax G1裡面用的這鬼玩意兒和廁所裡用沒有什麼區別,而絕大部分日本傻瓜機都在用,人家的售價才不過區區幾百元。人家可是含機身,含鏡頭,含所有自動相機的功能,對焦精度還和你的Contax G1 G2是一樣的。日本町人把一個千把元的相機硬生生打造成幾萬的相機,而且持續20多年吹捧的人連綿不絕,所靠的僅僅一個精美絕倫的外殼,一個有欺騙性的商標,一個欺騙性的詞彙“基線”,再加上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你外行!

由於Contax G1一問世就是衝著徠卡M去的,去搶M相機的市場份額。因此上來就打著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對焦旁軸取景相機的名號。其實從柯尼卡AF35開始(遙遠的1975年),人家就是自動對焦旁軸取景相機,實誠的不得了,同樣佳能也同樣實誠的不得了。G1打著M相機競爭對手的名號出來叫板,我記得一開始G1的售價就是差不多1萬多人民幣。日本的售價是143000日元,摺合人民幣1萬1多一點。我一看就一愣,這才值千把元的機子,被日本人弄到10倍的價格。由於很多人抱怨徠卡M相機的對焦實在不好用,我看到甚至有人買了M6去買G1的不在少數。哪怕你們多看Auto Boy一眼呢?

要知道徠卡M6的成本構成中很主要的一個成本就是它的測距儀啊?大師們一直在用G1G2對標徠卡M6,似乎M6在G1G2面前是如此孱弱。等了20多年,我不能不說:G1G2怎麼能和M相機去比較呢?那不具有可比性啊。那不是用雅力士在對標賓士S,那是用小牛在對標賓士S。

《91拍照文青必讀手冊06 --- 一次模型展偶然牽出的相機故事 --- 測距機的那點事》

《91拍照文青必讀手冊05 --- Range finder camera! 您的旁軸相機可能並非旁軸》

有關G2單點AF,連續AF及手動對焦的各種資料性東西,大家可以在網上方便地查到,就不羅嗦了,只談一點體會。

由於對焦基線要遠遠長於單反機,所以用旁軸機作對焦從理論上要比單反機更容易更準確。

我不明白這些資料是哪裡查到的,也不明白康泰時G1 G2“基線”的概念是從何而出的,拜託下次寫書前來讀讀本文。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L卡口話轉接-並不是所有鏡頭都適合轉接,也不是所有機身都適合轉接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L卡口話轉接之徠卡Vario-APO-Elmarit R70-180mm F2。8 舊文回顧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正是櫻花浪漫時 富士X-E4日系人像拍攝試用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沒人相信這可能是最騙錢的相機系統:康泰時G1G2(上篇)

Biztime & Picturetime

職場小蝙蝠

91拍照團隊傾力打造的自有攝影附件品牌

生活+攝影 。 隨手拍攝 。 隨心拍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