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子貴母死:權力衍生的畸形產物,北魏慘絕人寰的後宮制度

2021-09-28由 威武震九州 發表于 歷史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

母愛猶如一條河流,為你導航為你揚帆,伴你遠方漂泊、長流不息。那諄諄細語、若溪潺潺的叮嚀,為你指點迷津,護你遠行無憂。

但北魏自道武帝開始,曾實行長達百年 “子貴母死”的後宮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生母就必須被處死。這種在中國歷史上獨有的制度或傳統,對北魏的政治產生過重要影響,幾乎貫穿了整個北魏政權。

道武帝的執著和原因

在封建社會中,立儲問題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它關係到皇室的穩定和延續,歷朝歷代在立儲制度上都可謂費盡心機,為儲君能順利繼承而挖空心思。

對此深有體會的就是道武帝拓跋珪,他早年在其生母賀氏的卵翼下生存,多次因賀氏的保護周旋轉危為安,又是在賀氏背後的賀蘭部首領的擁立下登上王位,可以說在拓跋部落聯盟時代,後族是拓跋部作為領袖地位強力的支撐。但這種巨大到可以干預朝政事務的影響力,對於上位之後的道武帝來說,卻成了他最大的威脅。

在道武帝在建功立業過程中,鬆散的部落聯盟形式以及濃厚的母系氏族的遺風,漸漸成為拓跋部發展的絆腳石。要擺脫母族及後族對皇權的巨大影響,就要樹立一種可以超越一切的專制君權,建立以君權、男權、父權為中心的封建社會,因此拓跋部歷史上以祁氏、王氏、慕容氏為代表的母權制的社會秩序就必須摒棄。

子貴母死:權力衍生的畸形產物,北魏慘絕人寰的後宮制度

道武帝為避免兒子即位後,拓跋嗣會受到他母親劉氏的左右及外家獨孤部的威脅,並使“父死子繼”的制度得到執行,因此仿效漢武帝的做法,對拓跋嗣的生母劉氏賜死的決定,並將它變成後宮常制,形成“子貴母死” 制度。

道武帝的長子拓跋嗣並不理解父親的做法,只能採取出走的方式來逃避現實;無奈的道武帝只好將立儲的目標轉向了次子拓跋紹,不過這次還沒來得及賜死拓跋紹的生母賀夫人,就被拓跋紹刺殺而暴斃。

道武帝既然已經駕崩,還沒走上正軌的“子貴母死”的制度本該無疾而終,可是卻被平定政變的拓跋嗣保留了下來。拓跋嗣即位後史稱明元帝,他自然十分怨恨這殘忍的制度,但出於對強化皇權的考慮,卻又對“子貴母死”保持預設的態度,包括後來繼任的皇帝皆是如此的做法。

始料不及的變化

從短期來看,“子貴母死” 的確立適應了拓跋部族的社會發展形態,雖不可能迅速清除母系遺風的影響力,但仍使在位皇帝得到至高無上權柄,皇權的威嚴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證和提升。

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手段,雖然將外戚的勢力暫時打壓下去,但卻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儲君由於年幼喪母,生活起居皆需要保姆或者乳母的悉心照料。時間久了,儲君自然會對自己的保姆或乳母產生了母子般依賴和親近的感情。

子貴母死:權力衍生的畸形產物,北魏慘絕人寰的後宮制度

當儲君即位執掌權柄,即使保姆或乳母出身低微,仍會被感恩奉為母后,甚至能得到太后般的待遇;同時因為她們和皇帝關係親密,所以對皇帝選擇後宮、確立皇儲以及其他一些朝廷大事都會起到干預的作用。

道武帝設立“子貴母死”這項殘忍的制度,並要求後代長期實行,本意就是為了防止母權干政,但這項制度並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滋生出了保姆、乳母干政的現象。不僅如此,這項制度還變相成為了後宮爭權奪利的手段,並沒有使婦人遠離政治的舞臺。

子貴母死對北魏的影響

除了乳母干政,後宮外戚的勢力也開始死灰復燃,例如獻文帝拓跋弘的嫡母馮太后,是北魏王朝傑出的女政治家,便曾利用“子貴母死”的漏洞兩度臨朝稱制。雖然馮太后一度穩定了北魏動盪的局面,並主持了北魏王朝的重大變革,對推動北魏的歷史程序有著巨大的功績。

但不可否認的是,喪夫後變得權力慾極重的馮太后,不但兩度臨朝稱制,更是將親自撫養成人的獻文帝毒死。馮太后之所以一直堅持“子貴母死”,是看透了這項制度不但能讓自己專權,更可以藉此屠戮儲君的母族,剪除政敵的強力武器。

子貴母死:權力衍生的畸形產物,北魏慘絕人寰的後宮制度

馮太后不但自己掌控了兩代儲君,還引女性族人進宮做其心腹,其中兩人後來相繼被立為孝文皇后。有了馮太后的榜樣,這些馮氏女族人當權後也紛紛仿效,奪取剛出生的皇子來撫養,然後賜死其生母以便達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子貴母死” 之制不但演化為後宮傾軋的殘酷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后妃們對生育皇子的強烈渴望,甚至期盼 自己所生的不是皇子,這種制度的長期實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性心理的扭曲。

結語

孝文帝在馮太后去世後,重新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後宮制度,極度壓縮了“子貴母死”的生存空間,並在宣武帝時期對這項制度發出最激烈的抗爭,讓這殘忍的制度走到了終結的盡頭。

母愛是執著的堅守,永恆的無私,不管人生如何百味,命運如何苦澀,她總是一心一意、從不打折地對待她的子女。

歷任北魏帝王的皇位,幾乎都是被迫犧牲自己母親的生命換來的,在人性與母愛理念的發展中,必然不斷對此提出質疑與抵制,這種毫無人性的權宜之舉必然會被廢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睢陽城血戰,大唐反擊的轉折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