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2021-09-18由 羅先森開森 發表于 歷史

“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是盤龍城遺址公園內設立的兩個遊客互動體驗專案。經考古專家確認選址位於景區南側遊步道相連的兩個水塘邊。一條小徑將遊客引入原生樹林中,在視野收窄後激發起遊客探索的興趣,同時感受特殊的遺址氛圍,建築藏匿在樹林深處,融入遺址區原真質樸的地景關係中。

▼鳥瞰圖 – 建築與環境相和諧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頂檢視 – 建築與環境相和諧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場地的原始狀態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site

基地曾作為農田使用,在確定為遺址保護區後當地農戶隨之搬遷。生長茂密的原生林木與次生林木覆蓋了這片區域。自然的光線與水塘的開闊區域襯托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始地貌關係,因此順應地勢、嵌入林間的群組建築特點成為了設計思考的起點。

▼基地的歷史演變(2005/2012/2019)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入口需要穿過原生樹林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區域性添植的大樹與原生林木形成了和諧的關係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屋架側立面虛實兼顧的收頭處理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形態展現了對環境謙遜的姿態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遺址的敏感環境

The sensitive environment of the site

減少擾動是遺址公園建設的基本要義,雖然經過了考古工作人員的勘探確認,但建築基礎的可挖掘深度仍然受到嚴格的限制,於是“填”替代了“挖”,鋼木結構的應用盡可能減輕了建築荷載。景觀設計儘量採用原始自然的材料收斂人工痕跡,在滿足必要的場地設施的前提下不過分擾動自然環境。

▼建築掩映在原生林木中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路徑、林木隨著時間生長性地整合環境關係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與林木纏繞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從建築內部看出去是遺址公園寧靜的環境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共生的建築與環境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輕輕放置在地面上的廊柱與臺階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聚落

Cluster

建築以分散佈局的模式儘可能減小自身體量,在自然地貌的擠壓中形成了一種聚落關係,開合之間空間層次徐徐展開, 建築周邊儘量保留場地原有林木,增植部分高大喬木形成林蔭空間。

▼建築的內外空間交融豐富了視線關係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的蜿蜒圍合了室外場地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建築圍合聚攏了視線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空靈的建築空間體現了功能使用的臨時性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廊道的逶迤也不能抗拒原生樹木肆意的張揚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框景中的逶迤與升騰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路徑

Paths

互動體驗區是遺址中環形步道的一個主要節點。路徑在伸展與轉折之間引導遊客的視覺體驗,區域內路徑繼續環繞、穿越,有些在連廊中高低跌落,有些在林間池畔蜿蜒曲折,有些寬窄不一開合有致,路徑的佈局與建築、景觀空間場所的塑造形成一致的內在邏輯。

▼廊道中安排了休息坐凳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部分利用玻璃封閉的空間並沒有影響建築的通透感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好幾處類似的共生關係都加強了建築的感染力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視線的通透與導引讓人們更親近自然和遺址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開合有致的建築空間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單坡頂

Single-pitch roof

質樸的材料能拉近人與歷史傳統的距離,單純的體量能融洽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方木構型的單坡屋頂於轉折間串聯了不同的功能與場景。光線穿透屋架上的懸窗,屋頂上的茅草在簷口搖曳,青石板的路面上灑滿了跳躍的樹蔭。

▼單坡頂示意圖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簡潔單純的屋架形式迴應了遺址環境對建築形式的糾結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簡潔的屋架形式組合起來也有很豐富的空間層次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被建築遮擋的樹枝透過屋架的縫隙仍然生出了綠葉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鋼竹棚

Steel and bamboo shed

簡單的鋼構塑造了具有臨時性的考古大棚的形象特徵,纖細的竹杆吊頂掛落呼應了原真的地貌環境。現場大多是青少年參與的“模擬考古”探訪活動,為營造“沉浸式體驗”所需的場所氛圍,大棚一側利用地勢形成有高差的臺階,參與與觀看互動的視線關係也自然變得清晰。

▼遺址工坊示意圖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模擬考古探方區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從高處看掩映在林木中的模擬探方考古大棚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模擬探方考古大棚緊鄰原來村民留下的開滿蓮花的池塘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簡潔的鋼結構形式體現了考古棚的臨時性特徵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大棚與場地的空間尺度經過了仔細推敲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兩個大棚之間形成了對望的視線關係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利用地勢的高低錯落塑造了精確的路徑和視線關係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利用地勢安排簡易的休憩看臺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總平面圖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立面圖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剖面圖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規劃設計: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

設計主持:湯羽揚

設計主創:鄭輯宏·輯禾設計工作室

專案設計 & 完成年份:2017-2018

建築面積:1007平方米

設計團隊:彭蓉、朱國慶、姚尚遠

結構設計:楊金招

景觀設計:何慶超

專案地址:湖北武漢

攝影版權:趙奕龍 鄭輯宏

代建單位:武漢市地產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業主單位:武漢市文新廣局

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體驗區,武漢—“製陶作坊”與“模擬考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