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漢光武時清官多

2021-09-16由 學習時報 發表于 歷史

東漢光武時,清官輩出,形成了光武清官叢集,為後世樹立了“賢德愛民,克己奉公,執法公正,清廉勤慎”的清官懿範。

光武朝湧現的清官叢集是賢德、賢能、愛民、為民制產的懿範。如杜詩擔任侍御史(六百石的縣級官員)時冒死誅殺姦淫殺掠的將軍蕭廣,擔任南陽太守“政治清平,省愛民役,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他還有兩件在科技史上重要的發明——“水排”和“水力鼓風機”,這兩件器物提高了冶鐵效率和農耕效能,使南陽郡內“比室殷足”,後經推廣而惠及九州。鍾離意任會稽督郵時,郡內暴發瘟疫。他精通醫藥,孤身入疫區,治辦醫藥物資,撫卹救治災民,活人無數,救助百姓渡過了這場災難。還有任延,他在任職九真(今越南中部)太守時,九真人尚以射獵為業,不知牛耕;又無嫁娶禮法,不識父子夫婦之道。任延教授當地人製作農具和耕種,百姓學會農耕後,不再饑荒;他又為當地人立婚嫁等禮法,九真人始知種姓。

“克己奉公”成語即源自光武“雲臺二十八將”之九的祭遵。祭遵立下赫赫戰功,拜將封侯,一生清廉守法,極為簡樸,和夫人布衣粗裳,得到賞賜都分給士卒,不治產業,家無餘財,史評其“克己奉公”。

光武時官員多清廉勤慎。大敗匈奴並締造“漁陽惠政”的張堪一生清廉如水,平定西南時任蜀郡太守,負責接收公孫述堆積如山的宮儲珍寶,毫無所取,離職時“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前文提到的杜詩,造福一方惠及萬民,自家卻無房無地無產業,病卒於任上,竟然“喪無所歸”,還是鮑永上報朝廷,朝廷才得知訊息。光武帝下詔在其郡邸為杜詩治喪,並賻絹千匹。

經新莽戰亂,漢光武帝再統一中國時,西漢末年的7000萬人口已十存其二,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饑荒災疫並生,社會秩序混亂;外部有匈奴、西羌及依附匈奴的盧芳等割據勢力的威脅侵擾。內憂外患,都要求新建的東漢政權勵精圖治,儘快復興經濟,外御強敵。東漢初年的光武帝及其群臣確實把握了機遇,共同創造了中興局面。當時產生了這樣的清官叢集,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統治集團較高的文化水平與素質。光武帝自身就是太學生,稱帝后也學習不懈。在東漢開國的功臣中,不惟文臣多碩儒,帶兵的將領也多是飽學之士。如“雲臺二十八將”中,鄧禹、賈復、耿弇、馮異、寇恂、祭遵、朱祐、李忠等,皆修習《尚書》《道德經》《春秋》《禮記》《詩經》等經典,有的還治學有成。劉秀選用的儒,是志美行厲的真儒,而非尋章摘句的腐儒、言煌行穢的小人之儒。以兩位被儒門稱為聖童的人物為例:張堪少時將先父遺產數百萬讓與族人,自己精心勵志到長安求學;任延12歲即明《詩》《易》《春秋》,19歲被拜為會稽都尉,薪俸用於賑濟貧孝。這樣的人為官,便多能遵其所學,治國治民先治身,成為用人格修養去影響他人和社會的清官。

進步的執政理念。光武朝廷固為劉氏家天下,但認為國家須“以元元為首”,即以民眾為第一位;光武帝又長於民間,頗達情偽,知道稼穡艱難,百姓疾苦,他的功臣集團和選用的官員也大多起自民間乃至底層,能廣求民瘼,在一定程度上施政為民。曾為傭工的衛颯去做桂陽太守,見一些地區民眾仍居於深山溪谷,道路不通,便鑿山通道500餘里,郡民得以交通往來。茨充繼任太守,見郡民還缺衣少穿,赤足天寒剖裂十分痛苦,便教郡民種植桑拓麻紵、養蠶織履(麻鞋),使民眾能夠穿衣避寒。

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劉秀穿粗帛衣,宮殿無重彩,手不持珠玉之玩,屢次下詔禁止郡國進獻珍寶美食,慎終如始。因此勤約之風,行於上下。光武帝不搞政績工程,臣下有奏報祥瑞、歌功頌德的,一律不納。如任延剛正,光武帝也曾出於愛惜而勸誡他:“善事上官,無失名譽。”任延卻說:“臣聞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詔。”

輕刑簡政,輕賦薄役。光武帝大力簡政以減輕百姓負擔,裁併了400餘縣和若干郡國,官吏數量減少近一半。地方政府只有郡縣兩級。官級少,郡守或國相與中央九卿平級,內徵外調靈活,官員肯安心行政,務實為民制產。文書也務從寡簡,乃至減少了十分之九。光武帝吸取西漢武帝和新莽“法網嚴密、國無廉士、家無完行”的教訓,下詔廢除了漢武帝和王莽時的嚴苛刑法,以寬刑輕法代之。輕刑簡政,輕賦薄役,務求安靜與民休息,加之較嚴謹的監察和政績考核制度,便少予蠹蟲貪腐之機而多生清廉循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