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田野讀書」第115期《族群政治》(上)

2021-09-15由 田野政治學 發表于 歷史

「田野讀書」第115期《族群政治》(上)

《族群政治》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關凱的《族群政治》(上)。

本書作者關凱,曾長期專注於民族學與社會學研究領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本書算是一本科普性的書籍,以通俗的語言,集中地將近些年來東西方的族群研究作了介紹,可以瞭解這方興未艾、充滿未來的研究領域,不僅具有歷史意義更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那些還未關注到此領域並忽視研究價值的有識學者。

在書的每章末,作者以一些貼近現實的例子,對整個章節作一個總結性的說明,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較為抽象的與族群相關的概念。

族群政治(ethnic politics),泛指所有和族群有關的政治現象。作者認為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族群關係的政治規範、涉及族群的權力現象、族群衝突的政治解決、涉及族群的國家公共政策。

第一章,社會科學中的族群研究

。此章節,作者梳理了有關“民族”、“族群”等的定義及由來和區別。族群與民族最大的區別在於,族群不再緊密地強調地域性因素和政治統治的因素,甚至可以跨越國家的邊界。換句話說,族群(ethnic group)要比民族(nation)的含義更加寬泛。

第二章,國家構建與族群性

。作者以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例,證明民族是文明的產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血統。所謂“國家構建”,是指近現代民族——國家政體,為促進國家整合而制定實施的所有措施、政策與制度安排,目的在於構建民族國家個體成員對國家的忠誠與公民意識。國家構建的表現形式往往是以民族構建來顯示的。

族群認同,包括自我認同和外部認同。不論如何認同屬於心理的範疇,來源於與他者的比較,換句話說是對社會差異的感知,一旦失去了這種感知,“自我”也就失去了意義。不同的族群成員之間,包含著兩種關係:包容(inclusion)或排斥(exclusion),由此衍生出同化主義或多元文化主義,實際上是希望能夠將不同的族群納入國家社會體制之下。芝加哥學派領軍人物羅伯特•帕克在研究美國移民社群時,提出一個關於種族關係的著名“四階段論”,即種族關係圈(race relation circle):接觸、衝突、適應、同化(四個關係迴圈)。

第三章,族群政治

。民族主義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登上歷史舞臺,隨後風靡全球,成為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浪潮,影響至今,從服務於國家整合到破壞國家整合,均是民族主義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若安東尼所說,出現了公民民族主義。

族群衝突,亦是族際互動之後產生的後果之一,對此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如精英論、工業化論、政治社會化論等。公民身份和族群認同,二者之間最容易產生衝突,原因在於族群認同天生存在,而國家認同是後天逐漸構建,如何實現二者的統一,更多的是心理和文化上的統一,是對國家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

第四章,國家政策與族際關係

。列寧曾說,民族問題是社會問題總體的一部分。世界上沒有普遍通行的民族政策,國家政策不能脫離於具體國情。國家處理族際關係的方法,一般有民族優惠政策、文化與教育政策、公共政策、國家戰略、外部因素等,當然都是針對族群的特徵實行的,如語言、文化、地域、宗教等。(在本章末,作者對前蘇聯的民族理論和政策作了說明,由於我國之前的民族理論深受蘇聯理論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理論頗有意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了解下)

第五章,多元文化主義

。興起於上世紀6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義,是對民族同化理論的挑戰,並在80年代在部分國家成為國家政策,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部分原因是這些國家均面臨國內少數民族群體的權利訴求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國家制度之下的緩和策略。多元文化主義依然是國家整合的一部分,多元文化並不意味著少數群體可以脫離於國家存在,更不允許單獨建國。隨著近些年來西方民族主義的抬頭,移民矛盾衝突突出,實際上很多國家已決定放棄多元文化主義,轉而更加保守的同化政策。部分國家甚至直接宣佈,多元文化主義在本國的實踐已經宣告結束。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關凱,滿族,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現任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院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