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2021-09-10由 小敏探訪 發表于 歷史

作為古代城池防禦設施

潁州古城牆由來已久

但這些歷史

你知道嗎?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唐代時

由毗連的北城與南城兩部分構成

明代時

潁州開展大規模城防建設

用大青磚包砌加固城牆

形成高約6米、周長約5。5公里的城防形制

如今

阜陽北城發現刻有

“官”“獄”“官定磚式”等字樣的文字磚

揭示了古牆磚的用途和規制

講述了當時加固城防的歷史故事

明初城牆 包砌青磚

古代城池,既是保護城邑的防禦設施,又是古代城市建築的重要標誌。作為泥土燒製物,城牆磚堅固耐用,主要用於修築城牆、建造房屋,修建寶塔、橋樑、閘壩、水井和陵墓等,規格種類豐富。

明代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全國各地磚甃城牆,深挖護城河,鞏固大明王朝江山社稷。由此,全國各府州縣開始大規模用城磚包砌加固城牆。

潁州城牆用

大青磚包砌牆體

,始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潁州駐軍潁川衛(潁州衛)指揮僉事李勝將軍督修磚甃北城,完善於明正德九年至十一年(1514-1516年)。隨後,河南提刑按察司潁州按察分司(兵備道)僉事孫磐、曾大顯接續磚甃南城,改造了原來的夯土城牆,成就了潁州北城、南城磚甃加固之功,並把北城南城連為一體,城牆均高約6米,奠定了此後560多年潁州城周長約5。5公里的城牆規模,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七十二連窯 燒製大青磚

明代潁州,駐軍潁川衛(潁州衛)和派駐潁州的軍政監督機關潁州按察分司(兵備道),曾先後組織大規模的城牆夯土牆體的磚甃(外牆包磚)城防工程,包括興建或修繕各類官署建築,所用城磚和其它型別建築用磚,多來自城東北照寺附近的“

七十二連窯

”。

“七十二連窯”遺址,位於今潁東區袁寨鎮北照寺東許莊附近,是一片約1。5公里的狹長地帶,沿線低窪處是一條20餘米寬的河溝,當地人稱“老龍溝”(運磚河、運糧河),經北照寺古橋向西向南,經魏溝口匯入潁河。解放前,部分古窯磚券拱形窯門和窯址遺蹟尚存,窯洞內發現過形狀、規格不一的古磚。解放後,此地復墾為農田,附近農民耕地時多見碎磚塊和燒結的紅土。

“七十二連窯”,當時為潁州衙署管理的一處官窯。明洪武初年至八年(1368-1375年),曾為明太祖朱元璋家鄉鳳陽府興建“中都皇城”燒製過大量城牆磚。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由於“中都皇城”工程浩大、勞民費財,工匠發起鬥爭,有工匠在鳳陽宮殿下詛咒,朱元璋一氣之下,殺了近千名工匠,並以“勞費”為由放棄了建都鳳陽的計劃,最終定都南京,後明成祖朱棣又遷都北京。

中都城罷停後,潁州具有官窯性質的北照寺“七十二連窯”,轉為潁州磚砌北城燒製供應城磚。當時,“七十二連窯”爐火通紅,煙霧繚繞,工役們連天加夜燒製各種規格的青色城磚,經嚴格檢驗後,裝上大小船舶,經潁河運至北城門外東關碼頭,上岸後分置各處,用於營建施工。

明洪武九年(1376年),潁川衛指揮僉事李勝督建,用北照寺“七十二連窯”燒製的青磚,把北城夯土城牆包砌成高一丈八尺的堅固磚城。明正德九年至十一年(1514-1516年),潁州按察分司兵備道僉事孫盤、曾大顯都先後用“七十二連窯”燒製的青磚磚甃了同樣堅固的南城牆。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古城牆發現文字磚

古代城牆上有銘文的磚被稱為“文字磚”,書體有楷書、隸書、篆書等。按照慣例,古代城牆和官方建築用磚,多以款識方式戳印、模印或刻畫於磚坯上,主要有年月、制式、燒製單位、監督人員等內容,以示明確責任,然後入窯燒製而成。近年來,阜陽北城發現了多塊明代“文字磚”,主要型別有:

一是

“獄”字磚

。2019年8月,在北關老衙署附近發現,磚上的“獄”字模痕清晰,字型飛逸灑脫,磚長29。5公分、寬14公分、厚6。7公分,重約8。95市斤。應為清時修葺州(縣)衙署監獄燒製的建築用磚。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二是

“官”字磚

。2019年10月,發現於阜陽北城建設街毗鄰西城牆處的雲亭小區,在電業部門更換電線杆施工處發現。此磚長35公分、寬17。5公分、厚4。5公分,青磚平面上端有“官”字模痕。在磚體上銘以“官”字,一方面表示官方建築用磚,一方面表示官窯燒製磚,象徵著官方認證。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三是

“官定磚式”磚(之一)

,磚體稍有殘缺。磚長34。2公分、寬15公分、厚8。5公分,重約13市斤。模刻字型相對古樸尚意,印痕較淺。

四是

“官定磚式”磚(之二)

,磚體稍殘有斷裂。磚長35公分、寬14。7公分、厚7。5公分,重約14市斤。“官定磚式”四字為規範楷書,字跡清晰,凸凹感頗強。

這兩塊“官定磚式”磚,是2020年前後在西城牆下三義街居民院內發現的。從尺寸、重量和銘文上看,屬於不同年頭和批次的磚。尤其是“官定磚式”磚,雖歷經長年累月踏磨,磚體斷裂殘缺,但“官定磚式”四個楷書字型仍清晰可見。這兩塊“官定磚式”應為明清潁州官府在修葺城牆或官方建築時,給官窯及民窯制定的標準樣磚。專門燒製一批“官定磚式”樣磚,說明這次修繕工程規模宏大、城磚需求量巨大,除官窯外還需相當數量的民窯協助燒製。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從目前發現的“官”字、“獄”字、“官定磚式”字銘文磚看,潁州古城牆及建築用磚質量,相對低於明初營建鳳陽中都城所需城磚規格。當年,營建鳳陽中都是向全國沿江沿淮府州縣徵調的。為確保城磚“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質量標準,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和檢查驗收程式,規定供應方即各地府州縣、各軍方衛所單位提供城磚的質量和數目,要在城磚上留下標記,註明所屬單位、提調官員和工匠的姓名、燒製的時間或窯口等,有的城磚銘文多達幾十字。

文字磚的發現

證明了阜陽城牆建設和官署建築沿革史上

官方曾對磚模製定了統一尺寸和燒製標準

說明當年潁州城牆及官府建築等規模用磚

採取了官窯與民窯相結合的用工制度

阜陽北關古城牆有重大發現,揭開一個歷史謎底

阜陽曆史悠久,人文蔚盛

關於阜陽

你知道多少?

評論裡一起說說吧~

通訊員 李援朝/文 本報記者 龐誠/攝

編輯:夏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