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2021-09-10由 時間煮雨263263 發表于 歷史

因為某種緣分,我嫁了一個高郵人。其他女性可能不太願意在寶貴的休假時光離開北京去哪個小城市的婆家,但我願意去,每次都是欣然前往,因為那裡有吸引我的各種新鮮地道美食,從無掩飾自己的貪吃。有一次在揚州遊玩,遊玩不是重點,一天之內換著地方換著口味吃了七次飯才是最滿足我的地方。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市河街景

我先生父母家住在高郵老城區。從大馬路上拐過來,走過牌坊,就進入了時光機,街面上小店鋪林立,都是老舊房子,很多已有百年曆史,房簷屋脊上青草蔥蔥、偶爾還有幾株倒伏的小灌木。各個小作坊也是小手工為主,做醬菜,釀酒,現編竹器,敲打白鐵皮,擠蝦仁的,洗澡堂、剃頭房,修鞋補鍋,百工是也,不一而足,擺一臺攝影機,隨便一拍就是南方風情的老電影。每一天,每一天,這些大叔大哥們都在工作,專注,有條不紊,偶爾會擔心他們的生計。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老南門大街

從這條路上再進入各個曲徑通幽的狹長鬍同,路過每一戶門口或窗下,有些人家並無院子,開門就是衚衕路面,所以經常看見他們在屋裡做家務、吃飯、聊天的樣子。曾經最令我驚異的是,每一戶人家的每一個上午幾乎都在準備做午飯,摘菜、洗菜、刮魚、剁肉。這是一個專注地侍弄吃食的小城。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特色混沌店

我公公和對門鄰居家的爺爺奶奶們打招呼的方式是——“買過了啊”,意即早上去過菜市場,把一天要吃的新鮮菜肉買回家。有時候我已經走過了兩條衚衕的交叉口,還聽見後面不知哪間屋裡有人說,“這個拽呢,煨湯!”另外又有一家傳出來,“紅燒!紅燒!”等我進門,我公公在細數晚飯各樣菜蔬的搭配——大椒(青椒)、毛豆米子炒小韭菜,蝦子炒高瓜(茭白),草魚煨湯多放些豆油……我就知道又可以美美地吃一頓了。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我喜歡跟著先生去菜市場。這裡的菜市場一般不大,不像大都市裡那種巨大的菜攤。圓圓頭的小白蘿蔔、小芋頭都是一小堆十數個,柔嫩的茼蒿杆兒比火柴棍粗不了多少……菜攤都是微型,一個大姐或者老奶奶,守著比身體寬度還小的攤子,一塊布就可以兜走它的全部,這些蔬菜果物帶著早上現採的泥土,一看就知道,是她們直接從自己家菜地裡採摘過來的。見慣粗枝大葉的北方巨型蘿蔔白菜蒿子杆,那種規模運輸和保鮮方式已經令蔬菜水果失去本味,在這樣的菜市場處處有驚喜,小巧清新愛不釋手。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鹹鴨蛋

菜市場有一種薄脆如紙的豆皮,放在湯裡,再汆一把小茼蒿,蔥綠加淡黃,在清水中飄搖,吃下去再喝口湯,簡直撫慰靈魂。這種豆皮,聽說是寺廟裡做得更好,在煮好的豆漿表面一層層揭下來,製作簡單,不新增任何可疑的化學物質。我經常在喝湯時用筷子挑起一掛豆皮看看,簡直就是素色真絲的質地,說緞子,太厚,說雙縐,不平滑,說電力綢,太輕,說歐根紗,太硬,柔韌優雅,咬在嘴裡令人心生不忍。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紅莧菜

最喜歡看只有小小三四片葉子的紅莧菜嫩芽兒,紅脈綠葉,洗出一盆紅湯。蒜米炒紅莧菜,紫紅濃綠繁複華美,夾一筷子放在白米飯上,米粒被染透玫紅。莧菜入口是極其驚豔錯愕的肉感。這種莖葉質地內在的肉感,完全不同於那些可以用來素材葷做的蘑菇豆腐類,它的葉子很軟又不至於塌掉,細莖熟透之後也還有難得的筋骨感。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小韭菜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家館子吃到了高郵菜市場那種小菠菜, hot pink的濃豔粗根,翠綠的細葉,想不到的小,絕對的“紅嘴綠鸚哥”,北方菠菜若是大樹,這裡的菠菜就是掌心裡的小文玩。一筷子能夾起全須全尾的好幾棵!我感覺自己在貪婪地吃春天的一角,再貪婪地多點一份。

有一種小韭菜,莫非也和北方品種相異?還是我們大山東鄉下人太粗糙,都要等到韭菜長得二十多公分長,一兩釐米多又粗又寬大時才採割。我記得爸爸和其他人聊天時經常提到“一韭菜葉子寬”,那就兩公分左右,是多麼標準的尺寸啊,誰家剁了韭菜包餃子,左鄰右舍都能聞得見那股濃重的硫化物氣味。那種韭菜在高郵小韭菜面前就是個巨人了。就這種小韭菜和脆嫩毛豆炒在一起,深淺不同的綠,形制、質地與口感完全不同的細葉與豆豆,在同一個碗盤裡,有一種“綱舉目張”的美感。

我先生的姐姐去約好的菜農家採割來的小韭菜,比菜市場上的還細小,有的實在比牙籤還細,我們兩三個人從九點到十一點,慢慢擇出來不到兩斤。我幾次失去耐性,想著在我家鄉的人們直接會被當成間苗和雜草扔掉。高郵小城的人們,摘洗蔬菜或者修剪魚蝦,認真仔細,不厭其煩,講究吃野生的湖鮮、剛冒尖的菜芽兒,大半天準備才夠做好一碗菜。是的,這裡不是大小的問題,一簞食一豆羹,他們都務求認真、鄭重、精細,在嬌慣他們的嘴巴。有些美食家以常人未吃過見過的食材為貴,甚至以曾吃過滅絕動物或失傳食材為罕,殊不知,在某些鄉土,即使最家常的菜蔬,都能把牙口與段位養得非常尊貴,令人肅然起敬、自慚形穢。

每次回去之前,我都要口頭列舉必食選單,各類現摘蔬菜排在第一,野生湖魚小蝦排第二,餘下的便是要在滷菜攤上飽口福了。這裡的滷菜攤,樸素便宜,卻最令我心心念念。一張辦公桌那麼大的玻璃櫃子裡, 五六隻鹽水鵝及鵝雜,十餘根滷豬尾巴,幾張豬頭臉皮, 四五對豬耳朵,七八隻口條,堆積著豆腐泡、豆乾子和蒲包肉,最不起眼的黑褐色甜酥小雜魚,這就是全部。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蒲包肉

初秋微涼的空氣裡,攤子就立在老舊街道最熱鬧的路邊。到處是來往的腳踏車電動車,人們三兩句話間就買了幾樣蔬菜。站在這個微型小攤子前,就連他們掛著的燈都覺比別處更溫暖喜悅。有時候我們只花五六塊錢,買一個完整的鵝胗,我握在手裡邊走邊吃,看兩邊小店的各種工作,人們正各忙各的,無人注意我這樣一個大人手裡握著一個這麼大的“零食”,嘴裡鼓鼓,心下大喜。大鵝胗是極品,外面光滑緊繃,內裡有纈皺紋理,咬開之後是暗藍的斷面,看得見密密實實每一絲平滑肌的走向,吃起來砂砂脆嫩,怪不得日本燒烤中的雞胗取名“砂肝”,實在地道。

提到豬頭肉,人們就自然想到紅醬油浸透的厚肉皮,給人一種比較粗放的不夠高階的印象。肥膩厚味,是底層勞動人民開懷大啖補充油脂的肉食,愛吃豬頭肉的人也不敢大聲說出來,怕被人小看了去。在這裡一點都不需顧慮,因為這個小攤的豬頭肉、滷口條、豬耳朵和鹽水鵝一樣,全是白湯滷煮,不用重油加味,不用老抽調色,不會散發濃烈的香氣,但吃到嘴裡粘糯彈牙,既清淡又解饞。

每天下午四五點,這些小攤就出現了,每一天的滷菜也只做這麼多,剛剛夠賣,保質保量,不貪心,不摻假,不降價,但絕不降低標準。他們和那些專注一生雕玉刻章、做手工藝品的大師沒有本質的區別,一件事,認真踏實地做了一輩子。

豬頭肉、豬耳朵切好上桌,邊欣賞邊吃,我特別喜歡看一大塊豬嘴巴肉的反面,喜歡那些肥瘦相間的厚厚膠質,看它們在豬鼻孔和圓圓嘴圈之間的紋理和走向,驚歎這種豬頭肉簡直是清新素雅。高郵滷菜的色相味道,基本是這種本色本味,的確,比較符合河湖眾多、運河文化歷史悠久的風格,一個能欣賞與涵養“念橋邊紅藥”這樣柔媚情懷的地方,人們不會特別地重口味。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豬頭肉

一個城市抽離了這些小攤小店,那麼將是一座徹底的空中樓閣。和普通大眾日常最貼近的就是這樣煙火氣,三五塊錢,飽腹耐飢,每天早上的一碗胡椒豬油蝦子面,下午的一碟鹽水鵝幾塊臭豆腐,適口為珍,直接熨帖腸胃,滋養血肉,日久天長,歲歲年年。那些離開的人,在他們懷念故鄉時,高蹈的人文雅趣、詩書繼世的體面譜系,抵不過這從小就吃的一口面一碗湯,這才是他們生命裡真正的“次文字”。

有時候早上家裡不做飯了,我們到牌坊邊上一家小店吃麵和餛飩。小店裡桌子不多,光線昏暗,地面黑汙,但永遠座無虛席,門外臨時站著七八個人,在上班、送孩子上學的各種車鈴喇叭聲中呼嚕呼嚕吃麵。我不喜歡太多豬油胡椒,就要一份餛飩,一個敞口的小搪瓷盆,大概二十多隻肉餡小餛飩,皮薄餡滿,才三塊錢。我先生經常忽然決定去吃麵,好像饞癮一下子上來,回京後也經常自己關在廚房做面,磨胡椒、炸豬油、煎蛋、烤油條,洗切蒜葉,鼓搗半天才做出一大碗,吃得飽足興奮。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餃面

先生的母親前幾年去世了。記得當時我們初識,他拿出一個水桶樣的塑膠大瓶,給我看母親生前親手做好的糟魚。是用新鮮的高郵湖野生青魚醃好曬乾,再剁成塊,用米酒薑末浸泡,給他裹在行李中帶到北京的,叮囑他放在米飯上蒸透再吃。作為一個內陸人士我還從未見過這種吃魚方式,看看只有五六塊了,青色的魚皮,橫截面醃出一種瑰豔的橘粉色,心想還是不要吃掉吧,吃完之後就再也不會有了。和這位未曾謀面的慈愛老人之間最切身的聯絡,就是在滿屋濃烈魚米香氣中,我吃下這幾塊最後的糟魚。

美文 記錄高郵的美好——我來到你的城

糟魚

當然,我現在來到她生活的家裡,看她做過飯的廚房,買過菜的市場,路過的攤子,還不算太遺憾。(文/宋麗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