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明朝太監,是怎樣施行閹割儀式的

2021-08-29由 家長裡短話古今 發表于 歷史

平平常常的人並非是能夠隨隨便淨身當太監的,在淨身之前還尚有一套程式,須簽訂一份“合同”。自願淨身入宮做太監的人,務必要有地位高的太監授引,隨後立下“婚書”,把自己當成“女人”那樣“嫁”人宮中。“婚書”須是在學授的前提下具結。立下“婚書”後,便準備術前工作,擇-良展吉日,把自願者關入房中。

淨身者被鎖在密不透風的房中,清理大小便。在禁閉的這三四天中,不可進食,以免排洩物使術後創口惡化,危及生命。採用密不透風的房子也是為了淨身者的安全。如此經過三四天,手術就可以進行了。

手術前先把淨身者的手腳綁好,除盡衣褲,蒙其雙眼。命人抓牢他的頭髮,按住肩膀,抵住腰,以免他因過度掙扎導致失血過多而死。

然後操刀者要問:“此次自願淨身嗎?”受割者說:“是。”又問:“倘若你反悔,現在還來得及!“答道:“絕不後悔。”“那麼你斷子絕孫,和我不相干吧?”答道:“不相干!”

這些問話只是例行公事,然後身為介紹人的太監把“自願閹割書”按例宣讀一遍,手術就可以開始了。

明朝太監,是怎樣施行閹割儀式的

明朝太監,是怎樣施行閹割儀式的

據史料記載:太監把割下後的陽具稱作“寶” ,“寶”被刀子匠加工之後,放入一個特殊容器,置於密閉高棚之內,以此象徵閹人能“高升”。倘若原主或親戚要求歸還此物,同樣要以“高升”之禮小心翼翼地將其取回。

太監們常用石灰粉盒裝“寶“ ,自的是為了防腐。通常的做法是將其用溫布擦淨後泡在香油中,待油滲透,把它置於錦面的木匣之中密封包裹。擇一吉日把那藏寶木匣送進受閹者的家祠,放於樑上。太監死後,從樑上“請” 下那陳年油鳥”縫在它的原處,再將那“自願閹割書”同他的遺體起入殮,” 恢復“他的真實身份,讓他有面目見九泉之下的列祖。

宦官”存寶“有兩種原因:一是隻有透過“驗實”後,宦官才可以晉升,因此他必須交驗自己的“寶”。這種“驗實”的手續使刀子匠從中獲得了極大的利益。本來被閹者本人有權擁有自己的“寶”,但在手術之後,往往在驚慌錯亂之際,忘了索要自己的“寶“。於是“寶”的所有權就歸了刀子匠。待日後自己需要時,那已經是別人的東西了,只有用銀子贖,據說贖銀多達50兩。雖然也難免有人將其帶在身上,卻也會遺失或被偷,再向刀子匠買別人的,或借同伴的,定要付出一筆租金。稱之為“寶“,也確實有道理。

第二個儲存的理由是宦官死後埋葬時要用。如果沒有“寶”也可用代替品。宦官們都希望以真正男子漢的身份回去。因為當時的民間謠傳閻王不喜歡無“寶“之人,他會把這些人來世降生為雌騾。為了瞞過閻羅他們只得找“寶”,以避免遭此噩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