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2021-08-15由 北青網 發表于 歷史

今年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近日,由北京日報出版社策劃的重點精品圖書《北京中軸百年影像》出版發行,作者為北京老影像研究與考證專家劉陽。書中收錄了700餘張由中外攝影師拍攝的珍貴的高畫質老照片。其中,完整記述了中軸線南端起點永定門的前世今生。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永定門外的集市。因為出入城需要繳稅和定時關閉城門等諸多原因,很多商販就在永定門外擺攤做生意

明清時期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門中最大的一座,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也是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永定門的建造跨明清兩朝,歷時二百餘年。其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初時只有城樓,後增建甕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又增建箭樓,重修城樓和甕城,如此終成後世照片中之形制。其最早被稱為“正陽外門”,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式命名為“永定門”,寓“永遠安定”之意。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喜龍仁於20世紀20年代初拍攝的永定門

明嘉靖年間,蒙古騎兵多次越過長城南下劫掠,甚至迫近北京城郊,威脅到帝都以及城外壇廟的安全。與此同時,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城外居民日益稠密。應大臣們的建議,明世宗決定環繞北京內城四面加築外城。

《皇明大事記》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掌都察院毛伯溫等”提議“古者有城必有郭,城以衛民,郭以衛城,常也。若城外居民尚多,則有重城。凡重地皆然,京師尤重……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預防,豈容或緩。臣等以為宜築外城,包絡既廣,控制更雄,且郊壇在內,皇上事天愛民,盡收其中”。皇帝同意,“築城系利國利民大事,難以惜費,即擇日興工”。但當時正準備重建太廟,給事中劉養建議“(外城)宜築於無事之時,不可築於多事之際。且廟工方興,材木未備,畿輔民困於荒歉,府庫財竭於輸邊,若併力築城,恐官民俱匱”。皇帝聽從了劉養的建議,築城之事暫被擱置。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拍攝於20世紀30年代的永定門東南側的照片,從這裡能看到箭樓、甕城、城樓及護城河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騎兵攻至京城近郊,北京城處於萬分緊急狀態,史稱庚戌之變。由於當時的北京沒有外城拱衛,城外百姓的生命和財產遭受了巨大損失,城外關廂一帶的百姓擁到城下,要求進城避難。朝廷先是命令嚴鎖城門,不準入內,激起民怨,以致“號痛之聲徹於西內,帝命啟而納之”。然而,大批城外居民的湧入,造成了米糧等物價暴漲的一系列問題,迫使朝廷不得不開倉賑濟。十二月,因居民朱良輔等自願出財力,《明世宗實錄》載:“築正陽、崇文、宣武三關廂外城,命侍郎張時徹、梁尚德同都御史商大節、都督陸炳督工”。三關廂建城開始了。但在第二年又因“財出於民,分數有限,工役重大,一時未易卒舉”而詔令停工。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三月,給事中朱伯宸再次提出修築外城,他說自己常去四郊考察,發現有“土城故址,環繞如規,周可百二十餘里”,如果在此基礎上修建外城的話,“增卑培薄,補缺續斷,事半功倍”。嚴嵩也表示“今外城之築,及眾心所同,果成亦一勞永逸之計。其掘墓移舍等事,勢所不免,成此大事亦不能惜”。至此,皇帝終於同意築外城,並認為“外城須四面修築,以全王制”。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20世紀40年代的永定門城樓及箭樓

《皇明大事記》《明世宗實錄》等記載了嘉靖皇帝的態度。最初的修築計劃是準備在內城的外圍修築一圈外城城垣,使北京城垣平面為“回”字形格局;外城周長近八十里,其中利用元大都舊土城二十二里,闢十一門;最先修築的南城垣為二十里。遺憾的是,建設中發現工程量太大,資金也緊缺,在皇帝“建城一事固好,但不可罔力傷財”的指示下改為先築南城,俟南城築完之後再量情酌定的方案。

最後南垣僅建成約十三里,且形成了“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的格局。也就是說,當南城的東、西兩道城牆,向北修築到與舊城的南城牆相齊時,就改變方向,分別與舊城的東南角和西南角相接,如此形成了總長度為二十八里的外城,闢有七座城門。嘉靖帝為各門命名:永定、左安、右安、廣渠、廣寧(清道光年間為避清宣宗旻寧諱改為廣安)、東便和西便門。南城的修建,將天壇和先農壇環繞了進來。由於用兵頻繁,再加上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宮殿重修等,國家財力不足,對於再修築其他三個方向的外城,有心無力,北京城獨一無二的“凸”字形狀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外城建成之後,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正陽門延伸至永定門,北距鐘樓將近十六里,至今仍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1952年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和城樓,甕城已經被拆除

外城七門中,永定門位於南垣正中,規格居於七門之首。不過,永定門是歷經明清兩代,逐步建成的。城樓始建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被稱為“正陽外門”,甕城則補建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從此被正式命名為永定門,又因其為北京城最外邊的門,且門外有一個元大都時南方之鎮的土皋( 燕墩),故又稱之為“郭門”或“皋門”。

永定門是外城最重要的城門,是從正陽門筆直延伸下來的通衢終點。但外城城牆、城樓並沒有內城的城牆、城樓那樣高大厚實。為了鞏固加強防務,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皇帝下令提高規制,重修甕城和城樓、增建箭樓。

重建後的甕城加寬加大,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 米,南北深36 米,牆厚6 米。新增建的箭樓,城臺厚約9米,高7。8米,樓為單簷歇山堡壘式建築,灰筒瓦頂,戧脊走獸5 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寬12。8米,深6。7 米,高8米,樓連臺通高15。8米。箭樓下城臺正中是五伏五券式券洞門,正對城樓門洞。箭樓東、西、南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 孔,東、西兩側面每層3 孔,共計有箭窗26 孔。北側面( 臨甕城一面) 磚牆正中闢一個兩門扇的過木方門,是為樓門。

重修的城樓,形制與內城城樓相似,重簷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屋面為灰筒瓦,沒有綠琉璃瓦剪邊,屋脊、鴟吻(又稱螭吻)、脊獸也都是不掛釉的灰( 黑) 活,戧脊走獸5 個。

永定門箭樓與廣渠門、廣寧門規制相同,但其與新改建的城門樓配對,就顯得太小,很不協調,總有些頭重腳輕之感。

好讀I 老照片裡的永定門你見過嗎?它北京中軸線的南端起點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知依

編輯/喬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