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小小的江陰地方不大,方言卻有好幾種,同是江陰人講話卻各不相同

2021-08-15由 大南彬彬有禮 發表于 歷史

江陰市,現為無錫的一個縣級市,簡稱澄,古稱暨陽,江陰的江為長江,陰指長江的南面,其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歷代為江防要塞,是長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

小小的江陰地方不大,方言卻有好幾種,同是江陰人講話卻各不相同

江陰原屬吳地延陵(今常州),1983年,江陰縣改屬無錫市;1987年撤縣建市。截至目前,江陰市轄6個街道、10個鎮:澄江街道、南閘街道、雲亭街道、申港街道、利港街道、夏港街道、璜土鎮、月城鎮、青陽鎮、徐霞客鎮、華士鎮、周莊鎮、新橋鎮、長涇鎮、顧山鎮、祝塘鎮;另轄4個鄉級單位: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蘇江陰靖江工業園區、臨港經濟開發區、青陽園區。市政府駐澄江街道。

小小的江陰地方不大,方言卻有好幾種,同是江陰人講話卻各不相同

筆者是江陰石莊人,依稀記得2001年6月,璜土鎮與石莊鎮合併,稱璜土鎮。同期還有利港鎮與西石橋鎮合併,稱利港鎮;澄江鎮與要塞鎮合併,稱澄江鎮;青陽鎮與桐岐鎮合併,稱青陽鎮;華士鎮與陸橋鎮合併,稱華士鎮;周莊鎮與長壽鎮合併,稱周莊鎮;長涇鎮與河塘鎮合併,稱長涇鎮;祝塘鎮與文林鎮合併,稱祝塘鎮。

江陰通行吳語,使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方言。江陰話分為城裡、東鄉、西鄉、南鄉4大門派。

江陰地方雖小,可方言差別很大,一股分東鄉,西鄉,東鄉人(比如江陰新橋鎮)講話近常熟口音,“我”“你”“他”叫“俄”“嫩”“給”。而西鄉人(比如江陰黃土鎮)講話近常州人口音,說“藕鍋”“坭鍋”“達鍋”,而往南鄉,如青陽這裡又略帶無錫口音,但是詞彙帶蘇州常熟影響,叫“俄裡”“嗯嗒”“伊嗒”了。這還不算,真正細分,還可分出不少區別。

我們一起看看江陰各地的方言體系分佈和特徵。

“硬派”城裡話

江陰人“南人北相”,城裡人講話的硬,梗嗆、嗓門大。人說,“寧和蘇州人吵架,不與江陰人說話。” “纏”、“叨樣”、“婊將”……城裡話簡潔乾脆,硬朗短促,發音利落,多為入聲。

“拖派”東鄉話

東鄉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常熟,卻沒有常熟那麼拖。常熟話的拖,實際上是它在讀音節奏處理上的不均等,這個特點與周莊、華士以西的部分話有幾分相似。真正接近常熟的北漍、顧山卻沒有這樣的特點,只是發音極像常熟語。東鄉人發音“他們”為“渠(gei)的/篤”,伯母為“嬢嬢(此處正字,不要隨意更改)”,發聲為陽平,稱小女孩為“小細娘”,尾音部分拖音比較明顯。

“團派”南鄉話

在語調上類似無錫錫北錫東的南鄉話。同屬南鄉的青陽、月城、徐霞客鎮,雖在方言的發音上有著各自的特點。青陽人把“青陽”發成“親孃”音,頗有幾分音律美,月城語言優雅,哪怕指責別人“你這個人怎麼這個樣子”,也發成“嫩機個寧囊為色港樣子個啦”,細聲細氣,即便是被說的人聽了也不覺十分刺耳。徐霞客鎮則是柔中帶剛。古籍記載澄南是來自崑山松江一代的移民。

“犟派”西鄉話

西鄉話總體語調類似常州話。西鄉人的發音很犟,聽起來有一股子牛勁。“你咕、我咕”,咕哩咕嚕,很實在地發音讓人想起孺子牛。西鄉人的“蛔線”,說的就是蚯蚓,把蚯蚓這種動物的形態以及相似形態的動物一併表達出來了。

“侉派”灘裡話

灘裡話是江陰境內江淮方言,語言接近對江的方言,呈帶狀分佈在石莊到西郊的江邊上,人口二萬餘,其中利港最多,約一萬五千餘人。這些人的祖先主要來自對江,也有來自南通、鹽城等地。現年輕人能說吳語。該方言以利港長征村方言為代表。

小小的江陰地方不大,方言卻有好幾種,同是江陰人講話卻各不相同

各派方言使用人數

澄要話(市區澄江23萬人,夏港4萬,南閘4萬,雲亭3萬,山觀(城東街道)7萬,峭岐2萬)43萬人;張家港境內南沙、港區、中興、後塍的澄要話未納入計算。

澄東話(周莊8萬,長涇6萬,祝塘5萬,華士9萬,新橋3萬,顧山5萬)36萬;張家港境內楊舍、泗港、塘市、閘上、後塍的澄東話未納入計算。

澄南話(月城4萬,青陽7萬,徐霞客鎮8萬,雲亭2萬,周莊祝塘3萬)24萬

澄西話(申港4萬,利港6萬,璜土6萬)約16萬

灘裡話(璜土鎮石莊、利港鎮的江邊)約2萬

總結

俗話說:江陰十八蠻。意思說江陰轄區方言就有十八種,雖此十八並不是精確的計數,但也是用相對誇張的數字來形容江陰的方言雜而多。

江陰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江陰方言獨特的韻味。東臨蘇州的常熟、張家港(張家港有近半地區八十年代初從江陰縣划過去的),南臨無錫,西臨常州,北臨(長江北望)靖江、泰州,在過去若干年的民間交往中,各相鄰地區之間的語言相互交融和影響,使得周邊的鄉音各有各的特色,與外縣市相鄰鄉村的語言交流十分流暢,與本市的邊遠地區的語言交流上反而顯得生疏了,以至於常有一些笑話流於人們中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