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2021-08-11由 人物史鑑 發表于 歷史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碧城

婚姻和愛情絕對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更不可能是女性之間僅有的所能談論的話題。

除開婚姻之外,還有諸多廣闊的天地等待著女性去挖掘。

民國奇才女呂碧城一生踐行的正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呂碧城是經由極為慘痛的人生經驗才得以悟出。

時間撥轉回1895年的這一天。

當時正是晚清光緒二十一年,呂碧城的父親呂鳳岐在假山上游玩之時,不幸失足摔下,當場死去。

而呂碧城的母親嚴母此時正帶著孩子們在京城居住。

得知這一訊息後,嚴母強忍住悲痛,隻身一人回山西整理丈夫的後事。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鳳岐曾高中光緒年間的進士,並掌管教育科舉這方面的實權,俸祿頗為豐厚,積攢下不少的家產,為母女幾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與此同時,呂鳳岐也精通文墨,在文壇小有名氣,平時也愛收藏一些名家價值不菲的字帖、詩畫等作品。

這頗為豐厚的遺產卻讓呂氏族人紅了眼。

正當嚴母剛料理完丈夫的葬禮事務,試圖接過呂家的大權之時,呂氏族長帶頭髮話,稱呂鳳岐並無可以繼承遺產的後代,因為呂鳳岐膝下並無男丁,只有四個女兒。

而早在封建時代,女子便是那“潑出去的水”,是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力。

因而,真正能夠繼承財產的只有配偶嚴母,但呂氏家族只願意給予一部分的“養老費”給嚴母,大部分的遺產將被充公。

見呂氏家族這麼為難自己,嚴母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勢單力薄的嚴母思來想去,只得向這一方案妥協,得到了一小部分的遺產。

嚴母本以為這樣就足以平息自己與呂氏家族的矛盾,他們也不會再找自己與女兒們的麻煩。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誰知,這群族人竟貪得無厭,連嚴母手中那一點點都不放過,甚至為了錢起了歹心,暗地裡安排強盜綁架了嚴母。

遠在京城的呂碧城久久未見母親的蹤影,便起了疑心,年僅十二歲的她多方打聽才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被族人綁架了!

早熟的呂碧城並沒有表現出擔驚受怕的模樣,反而鎮定地思考如何將母親從歹徒手中解救出來。

思慮再三,呂碧城決意給父親好友、學生寫信求助,但所有的信件一經發出,便石沉大海,再無音訊。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就在呂碧城的希望將要耗盡的時候,時任兩江總督的樊增祥收到了呂碧城的求救信,並立馬安排信任的下屬帶隊士兵前往山西解救嚴母。

呂氏族人不得不屈服在兩江總督的權力之下,不甘心地釋放了嚴母。

他們隨即瞭解到這一切竟是個小姑娘布的局,大為吃驚,報復的慾望在心中愈發地濃烈。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氏族人打聽到在呂碧城九歲的時候,呂鳳岐和嚴母便給她訂下了親事,未婚的夫婿正是汪家的小兒子。

呂氏族人深知汪家不過是想要個普通的兒媳婦,並不想要一個各種出風頭的兒媳婦,便派人前往汪家假意“說媒”。

說媒人先是大肆渲染了一番呂鳳岐去世後呂家的悲慘遭遇,又極力地讚賞呂碧城這個小姑娘非凡的膽量,稱汪家若得此媳婦,必能為汪家祖上添光。

這番自帶對比效果的言辭,汪家人一聽就頗為恐慌:倘若這般潑辣的女子進了自家門,又有誰能馴服得了呢?

何況呂鳳岐已經去世,與已經失勢的呂家結為親家,並不妥當。

見風使舵的汪家立馬拒絕了“媒人”,便囑咐兒子親自上門退親。

見汪家人如此之快便要與自己劃清界限,呂碧城心灰意冷,也懶得為自己爭執上門,便籤下了退婚協議。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對於呂碧城來說,與一個沒有感情的人退婚也沒有多大關係,她也正好藉此事看清楚汪家人、呂氏族人的真面目,瞭解世間的存活原則。

但對於旁觀者來說,在封建時代,女子被退婚可是件大事,關涉到這個女子的名譽問題。

試想一下,魯迅曾與沒有任何感情基礎的朱安,因父母之命而結婚,但之後他為了朱安的名聲,為了朱安不至於流落街頭也不寫下休書,始終與她保持著名義上的夫妻關係。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更何況呂碧城還處在封建時代,汪家人的公然退婚實際上就宣告了一件事:呂碧城是被人放棄的小姑娘。

而在當時,是沒有人敢要“棄婦”。

退婚一事,在家族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指點呂碧城的人品存在著問題,才招致如此結果。

不堪流言蜚語的嚴母不忍心看女兒遭此非議,便帶上女兒們回到了孃家,再也不踏足呂家的領地。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所幸,嚴母的兄弟嚴鳳笙在塘沽任官職,願意接納嚴母及呂碧城等人。呂碧城在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從四德的教育。

由於舅舅嚴鳳笙思想頗為保守,不喜歡呂碧城擺弄著詩詞書畫,他認為女子就應該安於家中,學些縫縫補補的工作,好為日後的家務做準備。

但呂碧城卻不這樣想,早在幼時她便展現出了驚人的文學天賦,如今家族遭難,自己落得這般境遇更是加深了她內心中女性應該自強的想法。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隨著西方思想陸續被譯介到國內,呂碧城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舅舅能夠供自己上天津的新式學校。

舅舅嚴鳳笙說什麼都不同意,甚至以經濟來源要挾呂碧城:“若想去上學也可以,不要從我這拿一分錢,學隨便你上!”

呂碧城氣憤不已,認為舅舅拿經濟要挾自己的行為實在是無恥,畢竟她不過是想去上學,也不是要去幹什麼非法的事情。

礙於她的確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只好放下求學的念頭。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恰巧的是,呂氏族人又在此時找母女倆的茬。

呂氏族人見嚴母長久未歸山西,寄居於孃家,覺得嚴母此舉會使得外人覺得呂家苛待了呂鳳岐遺孀,再次借歹徒之手綁架了嚴母和她的小女兒。

嚴母心中湧起了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願再次受辱的她帶著小女兒一道服毒自殺。

而毫不知情的呂碧城則與大姐呂惠如再次找到樊增祥幫忙。

樊增祥及時地派兵救出了服毒的母女二人,避免一樁悲劇的發生。

母親的多次遭遇,使得呂碧城意識到,這個世道對女子就是如此地不公,而毫無力量的自己,卻也只能藉助他人的幫忙才能救出至親。

倍感傷心的呂碧城決意要靠知識武裝自己,使得自己足夠有能力走出困境,而不是依賴他人。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碧城所作“求己圖”,寓意求人不如求己,二人均為呂碧城

如此一來,她心中再次燃起了求職的渴望烈火。

不出意外的是,這一次,舅舅嚴鳳笙依舊不同意。

呂碧城見舅舅始終固執己見,不願意讓步,也懶得和舅舅爭論,決定自己偷偷地離家出走,自尋生路。

次日一早,呂碧城簡單地收拾了行李,一聲招呼都沒打地從舅舅家跑了出來。

她拿著積攢下來的錢,買好了去往天津的火車票,至於今後怎麼辦,呂碧城並沒有細想,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大概是上天對這個才女有著偏愛之心,讓呂碧城在去天津的列車之上遇到了貴人——酒樓的老闆娘。

老闆娘看呂碧城孤苦伶仃地,心有不忍,便讓她回自家暫住一段時間,等找到了工作再走也不遲。

有了安穩住所的呂碧城對老闆娘的善意表示感激涕零,她隨即寫信給舅舅的秘書太太尋找幫忙。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這位秘書太太當時正在《大公報》上班,此封書信也輾轉多次才被送往報刊。

總經理英斂之無意中看到此信,頗為佩服呂碧城的文筆,便讓人聯絡呂碧城單獨見一面。

得知《大公報》的總經理要與自己見面,呂碧城激動不已,打算在總經理面前好好表現,以謀得在報社的一官半職。

英斂之來到酒樓老闆娘的家中,見到了這位文采斐然的奇女子,接連對呂碧城的文學天賦表示讚歎。

在詢問她來到天津的事由之後,英斂之主動給呂碧城提供了一個職位——那便是《大公報》的編輯一職。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大公報》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女編輯。英斂之如此輕易地就打破此慣例,足以可見他對呂碧城才華的肯定。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英斂之與妻子

來到《大公報》之後,呂碧城昔日被隱沒的文學才華不斷地被髮掘,她接連發表了詩詞作品,贏得文壇的一片讚許。

但,真正讓呂碧城名聲大盛的,則是幾篇宣傳女子解放的文章。

在文章中,呂碧城先是立足於傳統家庭結構之中,指出女子實則是一個家庭的根本,試圖推翻男性為家庭頂樑柱這一傳統看法。

接著,呂碧城進一步指出,既然女子是家庭之根本,家庭又是國家的基礎。

那麼國家若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家道若想得到振興,必須大力發展女子教育,鼓勵女子邁入新式學堂,學習新知識。

過去將女子束縛於四面牆之中的做法,是對教育的一種誤解。正是由於幾千年來女子教育不興,才導致國家、民族無法振興。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碧城作品

呂碧城此言一出,在整個文學界掀起了一股風潮。

當時正值新舊思想相互碰撞的時候,人們迫切地需要一種能與過去劃清界限的言論,呂碧城此番言論驚天動地,頗有那股勇猛的氣勢。

一時間,呂碧城成了大街小巷談論的風雲人物,備受上流人士的追捧。

像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義等人就常常圍繞在呂碧城周圍,袁克文甚至對呂碧城產生了好感。

只是礙於呂碧城這不同尋常女子的英氣,袁克文也不敢隨意表白心意。

袁世凱當政之後,袁克文憑藉自己父親的權力,聘請呂碧城出任學校的女教官,還能自由出入總統官邸。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袁克文

有了新的職務,呂碧城便順勢辭去了《大公報》的職務,絲毫不理會英斂之的怒氣,轉而到袁世凱主辦的女子學校做起了老師。

為了凸顯新時代女性的潮流範,呂碧城每日上班之前都精心打扮一番,穿著也不同於當時的時代風氣。

如此一來,便遭到了他人的非議。

英斂之也對呂碧城的打扮頗有意見,認為一個老師首先應當做好的是教書育人的工作,倘若學生的注意力都被老師的奇裝異服吸引了去,那又何談教書育人?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北洋女師範學堂

儘管英斂之曾經對呂碧城有知遇之恩,但呂碧城這獨來獨往的性子,可受不了別人三番四次指責她行為作風的問題,便在《津報》上刊文表明自己熱愛精緻打扮的立場。

如此一來,氣得不行的英斂之為了避免與之發生更多的衝突,自覺不與呂碧城再來往。

見呂碧城對自己的恩人都是如此硬氣,袁克文對呂碧城是愈發地沉迷,巴不得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給呂碧城。

可惜的是,郎有情妾無意,呂碧城對袁克文多番舉動僅是表達感謝,卻不允許有進一步地發展。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英斂之

這倒也不是呂碧城為汪家所傷,不願意再與男子來往。而是呂碧城實在是自恃過高,認為當今的男子沒有幾個能夠符合她的要求。

呂碧城曾經自述過自己的擇偶標準:財產、社會地位都不是她所在意的事情,與她結合的人必須文學地位在她之上。

這所謂文學地位在她之上的人,在她眼裡不過是梁啟超、汪精衛、汪榮寶、張薔公等人。

只是,這梁啟超、汪榮寶早有妻子,而張薔公又過於年邁,至於汪精衛,恐與呂碧城政治立場不大一致。

由此一來,滿腹才情的呂碧城並非是源於退婚一事對愛情失望,再也不與男性親密往來,而是呂碧城自視甚高,並不覺得有人能夠配得上自己。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汪精衛

當然,呂碧城深知,在亂世中生活,光有才情那並不足夠,還得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

趕在袁世凱稱帝之前,呂碧城便奔赴上海,在這個商業重地發掘商機。

恰逢外商的投資資金不斷地湧入上海,呂碧城便主動與之合辦貿易公司,幾年之間就積攢了鉅額的財富,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本家。

呂碧城拿著賺來的財富,一邊繼續經商,一邊出國旅遊以擴充自己的人脈,雙管齊下的效果十分明顯。

沒過幾年,呂碧城就在上海買下地皮,建了一棟屬於自己的洋樓。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呂碧城自建的洋樓

在洋樓之中,擺滿了呂碧城旅遊淘得的文物、飾品等,可謂是琳琅滿目。對奢華的追求,並沒有使得呂碧城喪失基本的判斷力。

看到貧苦的兒童流落街頭,呂碧城也願意捐出自己的部分財產置辦公益基金,同時也利用自己的聲望在文壇討論女子的生計問題。

只是,繁華過後,終究得歸於一片寂靜。經商多年的呂碧城或許是江郎才盡,無法再以文學作為自己心靈的依託。

一次偶然的機會,經由朋友陳攖寧的介紹,呂碧城接觸了道教文化,對道教修身產生了濃郁的興趣。

呂碧城:13歲退婚後終身不嫁,獨自馳騁商海,輝煌過後歸隱佛門

1930年,“散盡家財”的呂碧城皈依道教,被賜得法名“曼智”。她決意潛心修煉,至此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還自己一片淨土。

幼時坎坷的人生經歷,並沒有使得呂碧城喪失生活的信心。

相反,果斷的她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執行力,不斷地在為自己美好的生活添磚加瓦。

呂碧城的這一生,沒有婚姻的牽絆,也無男女之間親密關係的滋擾,一心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名、利雙收的她享盡了世俗的追捧之後,又毅然地選擇消失在大眾的目光之中,在巔峰時刻及時地隱退,留給眾生的,是她那說不盡的傳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