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2021-07-01由 小馬講史 發表于 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

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

,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後世認為朱祁鎮:“打錯一仗,殺錯一人”,明朝之亡亡於英宗。《明朝那些事兒》裡,明月先生評價他,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人,大部分人並不贊同,小編俗人一個,站隊大多數人。有人評價:人渣中的人渣,昏君中的昏君,上下古今獨一份,戰敗被俘就算了,竟然為敵人開路叫門,史學界稱“叫門天子”,可謂喪師辱國,遺禍千秋。

九歲登基,太皇太后掌權,三楊輔政

繼位之前,宮中傳言,太皇太后張氏欲‬立襄王朱瞻墡為帝。太皇太后召叢集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擁戴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手中。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正統初年,太皇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隨著三楊去世,太皇太后張氏駕崩,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少年天子成長為‬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為了制衡文官集團,重用宦官王振,明朝宦官專權亂政,始於此也。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御駕親征,土木堡兵變被俘

明太祖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和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順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為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為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為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

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為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二來為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沒有戰爭頭腦,非要御駕親征,他不是拿命開玩笑,他是開玩笑不要命。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為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著玩的。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為正統十四年(1449年)。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北狩一年,南宮禁足七年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義招搖撞騙,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於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戰,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回去。《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景泰帝派了楊善等人前往查探,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於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踏上回鄉之路。八月初二,他從也先的駐地出發,十四日抵達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北狩一年的上皇,終於回來了。

關於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透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發動奪門之變,誅殺于謙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有人支援朱祁鎮復位,于謙等人擁護朱見深。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佈太上皇已經復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年號天順。

據史料記載:“方徐石兵夜入南城,公悉知之”。于謙認為自己剛正不阿,覺得朱祁鎮不會清算自己,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朱祁鎮復辟後馬上就殺了于謙。因為擁立朱祁鎮的大臣,大多跟于謙有過一些過節,他們跟朱祁鎮說“不殺于謙,奪門無名”。

九歲登基,兩度稱帝,朱祁鎮的“瓜慫”帝王路

1489年,于謙才沉冤昭雪,被追諡為“肅愍”,明神宗時期,于謙被改諡為“忠肅”;《明史》更是讚譽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對於朱祁鎮的洗白,歷史上主要是針對兩點,廢除嬪妃殉葬制度,善待原配錢皇后和釋放建文帝之子等,話說錢皇后這樣的人品,如果還換不來丈夫的善待,那朱祁鎮不僅是昏君,更是極品渣男,枉為人了。至於釋放“建庶人”,真的是小恩小惠,或許只是偶發善念,實在是英宗一生乏善可陳,沒得記載了。

總體來說,朱祁鎮識人不明,為君不正,差點弄垮了大明朝,即使廢除殉葬制度,可法後世,仍然不影響他被稱為明朝二百多年最差皇帝,沒有之一。其為人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冤殺的不止於謙一個,毫無領導責任感,自私自利,死不悔改!作為任用王振指揮錯誤差點玩完了明朝的元兇,沒有發現他有一絲一毫自我反省,復辟之後他還在深深懷念王振,清算在他被囚期間進言過的人,連被流放到關外的都不放過,等等所作所為,充分顯示他是一個把自我感受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人。“英宗復辟,六部悉罷”,斬“王文、舒良、張永、王勤於市,籍其家;謫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翟充軍;罷蕭茲、商恪、王偉、古鏞、丁澄為民”,“十三道亦劾俞士悅等貪刻斂佞,並劾右通政殷謙為于謙黨,侍郎張敏,侍郎宋琰,少卿陳贄黨附進身,俱乞黜逐之”。

于謙被殺,“籍其家”,王振進了祠堂,這樣的“瓜慫+蠢材”皇帝,二十四史獨一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