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軟"與“硬”的玄機

2021-06-13由 藝術的真相 發表于 歷史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沙孟海書法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意蘊何在

東漢書法家蔡邕在《筆勢》裡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是書法裡很有名的一句話,歷來對之都有不同詮釋。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對這句話中“軟”字的解釋是:“能柔能剛之謂軟,非有柔無剛之謂軟也”。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卷一用筆中說:“筆畫中須直,不得輕易偏軟。”清代傅山在《作字示兒孫》中也有過“用筆遂流於軟美一途”之說。眾說紛紜,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我們都知道,從效能來說,毛筆分為三種:硬毫、兼毫和軟毫。對於毛筆的效能與使用,大畫家錢松喦在《硯邊點滴》認為,“羊毫性柔,彈力差,使用難。兔毫鍵,狼(黃鼠狼)毫更鍵,彈力強,使用易。按筆性效果講,狼毫優於羊毫。但初學最好用羊毫,對羊毫的使用如能夠達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用狼毫時更能發揮它的效能。”對於使用何種效能的毛筆其實也是各有各言,關鍵在於什麼字型適用,什麼人使用。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除了用合適的筆之外,還要有合適的紙。通常來說,硬毫適合在柔軟的紙上書寫,而軟毫適合在硬些的紙上書寫。當然這也要因人而異。用我們古人陰陽學說來看,最柔軟飄逸的字應該是硬毫寫出來的,而最陽剛雄健的字應是用軟毫書寫出來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水平高的人都喜歡用長鋒羊毫。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林散之書法

如何處理書法裡的“軟”與“硬”

其實書法水平高的人,除了善於利用好毛筆的柔軟性,在書寫時還善於處理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軟”與“硬”的關係。諸如心靈的、身體的、筆劃中、氣息中的,等等。

其一,筆劃中的軟與硬。初拿毛筆時,無論怎麼寫,筆劃都是僵硬的,因為軟不下來,所以進不去筆,而墨浮紙上;初次臨摹或是換臨新帖時,也是如此。這裡的主要原因是對筆法、結構等方面的不熟悉所造成的。剛開始時,只能用力書寫或用力描摹,生硬是自然的。然而,只有達到“柔軟”的境地,才談得上書寫熟練或是臨摹得法到位。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柔軟”呢?只有多寫,在筆法、結構、章法等都熟練了,心中有數,才能柔軟下來。換了適合自己的新帖臨摹亦然,如此往復,才能在柔軟吸取古人的精華。運用“柔軟”這個眼光來看網上或現實裡的書寫也可以檢測出一個人書寫水平的高低,如果他(她)書寫時總是用力按筆,生硬地表現每一個細節,說明他(她)書寫還在生硬階段,水平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其二,身體的軟與硬。書法是透過身體來表現的,剛開始學習時,身體、手指、手臂、手腕僵硬是自然的。就是打拳一樣,初學時難免身體各方面不協調、不聽使喚。這也只有透過多方面練習才能解決。首先就是多寫,並且應該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寫,才能通八法。五體面貌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書寫動作,透過寫五體,可以有效鍛鍊各方面身體關節,實現身體記憶。由於五體共通,創作時表現手段才能多樣,作品才能有更豐富的內涵。其次要多運動,寫書法雖然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更需要有一個好的身體條件。只有精力充沛才能表現出書法所需要的精氣神。透過多運動,擴充體能,還能軟化身體,自然對書法是有很大幫助的。

其三,心的軟與硬。自古以來,書法就被認為是心法,因此心地柔軟是最關鍵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對此有很精闢的論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陽明強調的是心法蘊字法。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王陽明書法

很多人書法技法很好,但很難進步,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心地不軟而硬。造成心硬的最要原因在於心念雜亂,諸如名利心重、私心雜念多,書寫時不能專心。佛家修行亦講修得一顆柔軟之心。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乃心軟、慈悲、憐憫之極則。柔軟亦是太極之根本。惟心地柔軟,全身氣息綿綿不絕,手乃至全身致柔軟,功夫由此而生。然其中需錘鍊數年乃至數十年,方能達到。此乃書法進階之所必要功夫。心軟、手軟、全身軟後,方能懂勁。毛筆在手,則可軟可硬。羊毫、狼毫、兼毫皆可因心身軟而軟,方可從心所欲不逾矩,天地永珍方可納之於筆端。剛勁雄強之書法往往出自於最柔軟之羊毫,然飄逸俊秀之書法則來自更顯硬朗之狼毫或兼毫。此亦是心軟、全身軟以心身馭筆的緣故。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林散之書法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沙孟海書法

如何看待書法作品裡的“軟”與“硬”

書法作品的欣賞,儘管各有各的審美,但是標準是有的。有讀者可能會問,有些作品,一些人認為好,一些人說不好甚至說看不懂,但高手卻認為很好。這裡就涉及審美層級問題,含有對“軟、硬”的理解。例如文章開頭劉熙載就認為 “能柔能剛之謂軟”,而董其昌認為“筆畫中須直,不得輕易偏軟”。杜甫有名句說:書貴瘦硬方通神。

好的作品用筆和行筆肯定是柔軟的,不管其呈現的面貌是飄逸還是剛健的風格,例如林散之、沙孟海的書法,前者的書風是飄逸帶仙氣的,愛用長鋒羊毫;而後者書風是雄強剛健的,喜用軟毫鬥筆。因為高手都是經過過去大量“除硬”訓練,最後達到化硬為軟的陰陽和諧,也就是達到了“百鍊鋼化為繞指柔”的境界。而杜甫所說的瘦硬指的是化軟為硬,軟硬融通的調諧。

當然,有時候人們會說,該作品線條過“軟”或過“硬”,那麼這裡指的應是缺乏陽剛的“軟”,就是力道弱,當然不足取;過“硬”則是用筆生硬,缺乏柔軟的努,感覺一折即斷,當然功力也很薄弱。

由此看來,書法裡的“柔軟”不只涉及筆軟,還涉及方方面面。某個時期或學習某種書體達到“柔軟”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因為面對新的學習時,還會面對“生硬”的境況。因此書法裡的“軟”與“硬”,實際貫穿一個有志於書法的人的一生。 最終目標當然還是心身與筆的多重“柔軟”,就像母親柔軟的懷抱,才能孕育出億萬的生命。

“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參透書法中

董其昌書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