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溫暖

2021-09-28由 羊城派 發表于 家居

□夏楊

我曾長時間泡在網上,只為尋著一張圖片,符合我心底深處的一個場景:那是我小時候,六七歲年紀。冬天的夜,寒冷而漫長。裡屋,煤油燈下,床邊一張高方桌,我坐在床頭寫作業。母親也坐在床上,就在我身邊,肩上披著棉衣,腿上蓋著被子,被子上放著針線筐。筐裡面碎布、剪刀、頂針、手鉗等針線工具一應俱全。

母親看著我寫作業,自己也沒閒著,忙著縫衣服,或者納鞋底。

我做完作業,順勢往下一縮,就滑進溫暖的被窩。然後轉過身來抱著母親,並透過她的衣服縫隙看她。燈光下母親那樣慈祥,專注於手中的針線,衣服也有節奏地晃動。她回過身給我掖被角,看到我正在看她。她微笑,說:“睡吧!”

每一個冬夜,我都這樣溫暖地睡去。若童年有滿足感,這便是印象最深刻的一種。

【惠州文脈·花地西湖】溫暖

春色滿園 湯青/攝

記憶中的場景也有變化。有時母親在裡屋的空地上支起一張簡易的紡車,吱呀吱呀地紡線。有時坐在隔壁房間裡的織布機上,哐當哐當地織布。

童年的時光,就這樣慢悠悠地流淌。

母親總是不停地忙著她的事。下大雪的時候,她會在房間裡擺開桌子納鍋拍(北方常用的、一種手工製成的鍋蓋)。高粱莛子一根根排上去,分兩層垂直交叉,用針線納在一起,兩層莛子就相互支撐起一個堅固的平面。兩層納滿,有了雛形,用長針在最中央固定一根莛子,就像鐘表盤上的指標,以這根莛子為半徑轉一圈,用快刀環切一週,鍋拍就被切成一個正圓。鍋拍就做好了。

小時候家裡燒柴的地鍋,用的都是這種鍋拍。高粱莛子吸收了蒸汽會變重,蓋在大鍋上很嚴實。蒸出來的饅頭吸附了莛子的氣息,有一股高粱稈的清香。平時包好的餃子,切好的麵條,也會放在這種鍋蓋上晾著。用處多得很。

切下來滿地亂滾的高粱莛子長短不齊。這些下腳料,除了當柴燒似乎並無用處。母親會把它們撿起來,用針線穿在一起。長長的一串,猶如黃色的鞭炮。這是童年時代孩子們的一種玩具。那時候我就時常提著它,在厚厚的雪地裡奔跑、歡跳……

記憶中的場景發生在30多年前。如此算來,母親當時也就30多歲,和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如今我的孩子也已經長到五六歲,我不知道,在孩子的記憶中,是否也留有類似溫暖的記憶?

我希望他會有。這種人生最初的溫暖,會永存在心底深處。它如一盞溫暖的燈,光線雖微弱,卻可以驅走生命中的黑暗和寒冷,一路照著你前行。

責編 | 李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