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歷任白哈壩土巡檢司英勇作戰,平定了筠連周邊等很多地區!

2022-11-30由 筠連老百姓 發表于 美食

屢次出征,英勇作戰建功勳

——《源自白哈壩的故事》之二

作者:溫濤

郭鸞死後,其子郭鵬鳴接任。是為第二任白哈壩巡檢司長官,此後第三任郭維垣、第四任郭柱、第五任郭安正世代相承,鎮守邊關,屢次出征,參與戰鬥時英勇向前,為明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二任郭鵬鳴

接任後,每年堅持將巡檢司工作情況報告高縣縣府。並三次率軍,參加對九絲蠻的征剿。郭鵬鳴在征剿九絲蠻期間,結識了來自敘南衛(今宜賓市珙縣上羅鎮)的郭成。

郭成年幼時隨其父郭嘉隆從江南蘇州府崑山縣入川,居住在敘州府敘南衛,青年時從軍,擔任江南蘇松參將,多次參加沿海抗倭鬥爭,並屢建奇功,成為當時明朝的抗倭名將。郭成一生事蹟,見《明史。郭成傳》。郭鵬鳴與郭成相識後,兩人在征戰中志同道合、配合默契、相互支援,又是同姓,遂聯宗結為兄弟。郭鵬鳴在征戰都掌人期間,積勞成疾,得了癱症,不得不回司衙休養,拖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七月病死在衙署,其子郭維垣世襲官位,是為第三代白哈壩土巡檢司。

第三任郭維垣

在任期內,除威攝白水十三江、兼理高縣定邊鄉民事外,最大的功績就是參與了明朝鎮壓都掌人的九絲城之戰,參戰勝利後使白哈壩土巡檢司聲威大振,進入鼎盛時期。

九絲城距白哈壩約90公里(現公路里程),山體如城堡,頂平略向南傾,四壁峭峻,險不可攀,天生是易守難攻的軍事據點。明隆慶年間(1567-1572),活動在戎縣(今興文縣)凌霄城、都都寨、雞冠嶺、九絲山一帶都掌人盤據山寨,屯兵積糧,修城築寨,鼎峙相連,互為呼應,誓與明王朝抗爭到底。明萬曆元年(1573)三月,明王朝派四川巡撫曾省吾提督軍事,以鎮守四川總兵劉顯(郭成的姐夫)為帥,原任總兵郭成等為將,合兵號稱十四萬人(包含白哈壩土巡檢司兵約一千人),合剿都掌人。明軍征戰半年後,凌霄、都都寨被明軍攻破,只剩下九絲一座孤城。八月初九,各路人馬齊集九絲山下。九月初一起,明軍便日夜攻打九絲城。九月初九這天,是都掌人“賽神節”。這日,濃霧彌山,10米之外,不見人影。都掌人以為氣候如此惡劣,明軍斷不敢貿然進攻,遂飲酒酣睡。哪知,明軍夜半冒滂沱大雨出發,沿絕壁攀援而上。都掌人從夢中酣然驚醒,以為天兵天將從雲中下降,慌不擇路,不少跳巖墜落而死。郭維垣隨郭成攻上山,酋首阿大被郭成手刃,為被都掌人殺害的父親郭嘉隆報了仇。該戰一舉滅亡了都掌人這個民族,從此都掌人不見於歷史書中。

興文縣九絲山是都掌人最後的堡壘,萬曆元年九月被明軍攻破,白哈壩郭鵬鳴、郭維垣兩任巡檢司先後參加了平都掌的戰役。

戰後,郭維垣班師回白哈壩,聲威大振,此後六七十年間,白水十三江地區再無反叛者。萬曆八年(1580),郭維垣病故,其子郭柱繼任白哈壩土巡檢司,是為第四代土巡檢司。

第四任郭柱

在任內,除保境安民外,曾被調往馬湖府馬邊廳等鎮壓彝族起事。明朝萬曆年間,馬湖府內彝漢民族矛盾尖銳。萬曆十五年(1587),前任馬湖府世襲土知府安鰲之孫安興,夥同邛部(今美姑縣,當時屬雷波土司)彝族首領撒假、雷波土司楊九乍等二人(史稱“馬湖三雄”)合謀反明。他們攻佔榮丁、賴因(今馬邊)和煙烽(今馬邊蘇溪一帶)等地,朝廷命都司李獻忠、守備劉紀祖、指揮尹宗壽率兵進剿,不料“三雄”誘明軍深入,設伏殺了劉、李、尹三人及官兵,一時震動朝野。萬曆十六年(1588),朝廷命松潘總兵李應祥、成都府同知餘昭、敘州府同知陳守聽,馬湖府(今屏山)參將郭成及朱文達、萬鰲、田中科等率土漢官兵五萬餘人,分三路出擊,一路由參將郭成率南衛精兵向賴因鄉進軍,郭柱率軍參與其中;一路由朱文達、都司萬鰲率高縣弩手、建昌(西昌)槍手向西寧進擊;總兵李應祥親統敘州練師旅進兵馬湖(屏山),萬曆十七年(1589),“馬湖三雄”被朝廷重兵鎮壓,彝眾慘敗,死傷彝眾數以萬計。此後屏山西部地區彝眾逐漸退居涼山深山,“三雄事件”是屏山及涼山地區漢彝族爭鋒歷史上最震撼,波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重大事件。萬曆二十三年(1595),郭柱在白哈壩巡檢司任內去世。其子郭安正世襲,是為第五任白哈壩土巡檢司。

第五任郭安正

在職期間,一是於萬曆二十六年(1599)奉命帶兵六百餘人,參加征討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土司楊應龍的戰爭,史稱“平播之役”。戰爭結果明軍大獲全勝,楊應龍自殺,割據播州、傳位29代的彝族楊氏世襲統治徹底覆滅。二是天啟元年(1621)帶兵到永寧縣(今四川省敘永縣),參加平定奢崇明的戰爭,初獲勝利,被加升為“守備”。三是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為防“流宼”,奉命帶二百官兵守衛成都西城。至崇禎十一年 (1638) 三月,成都安寧無事,才奉令帶領部隊回白哈壩護守。

在第五任郭安正任職後期,全國局勢大變,張獻忠已基本佔領全川,明朝統治風雨飄搖。地處“流”“土”交界的白哈壩巡檢司會迎來什麼命運呢?請看本系列連載的第三期,敬請關注。

連結一:郭鸞支與郭成支的家族淵源

郭鸞,祖籍江西吉水縣,弘治十三年(1500)隨父郭治芳遷到敘州府高縣定邊鄉祥八甲落木祥(今筠連縣高坪苗族鄉),正德十一年(1516)因剿僰蠻普法惡有功,被封為白哈壩世襲巡檢司職,鎮守白水十三江四十八寨。

郭成,祖籍江南蘇州府崑山縣,幼年隨父郭嘉隆從入川在敘州府敘南衛(今珙縣上羅鎮)長大。郭成青年時從軍擔任江南蘇松參將,多次參加沿海抗倭戰爭,屢建奇功,成為當時的抗倭名將。萬曆元年(1573),擔任總兵的郭成率兵回敘南,隨同其姐夫劉顯(1515—1581,江西南昌人,明朝萬曆元年平定都掌人戰役中任總兵,是軍事主要指揮者,今筠連縣樂義鄉劉姓傳為其後代)克平九絲城都掌人,皇封榮祿大夫、昭勇將軍,《明史》及嘉慶《四川通志》有傳。郭成晚年奉調入京,路過宜賓時不幸病逝,葬今敘州區柏溪街道革坪村“七塊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鸞之子郭鵬鳴與郭成在九絲征戰中結識後聯宗,其後兩支郭姓往來密切,雙方的字輩有一個對應關係,以近世為例,在郭鸞支的字輩“士昭樹德”與郭成支的字輩“維新其昌”中,“士”與“維”屬同輩,以此類推。兩友郭姓同用一付家聯“福澤衍全家八世司官單守備,皇恩濃百代一門父子兩將軍”,上聯寫郭鸞支世襲土司八代,並且第五代郭安正擔任了五品武官守備一職;下聯寫郭嘉隆任司戎大夫,封平戎將軍,以及郭成榮祿大夫、昭勇將軍一事。

連結二:什麼是“平播之役”?

平播之役是明朝萬曆年間發生在今貴州遵義(古稱播州)的一場平定楊氏土司叛亂的戰爭,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三大徵之一。明王朝出兵24萬,歷時114天,消耗銀約二百餘萬兩,最終平定楊氏叛亂。

平播之役中楊應龍最後的據點貴州海龍囤,上世紀80年代被發現後,現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產名錄。

從萬曆十八年(1590)始,在貴州世襲了700多年的播州土司楊應龍與明朝政府的關係逐漸惡化,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楊應龍公開反叛明朝,挑起戰端,播州之役爆發。戰爭初期,由於明王朝沒有做充分的戰爭準備,楊應龍佔據優勢,但隨著明王朝平播力量的增強,戰爭態勢發生了逆轉。萬曆二十八年(1600)楊應龍最後的據點—海龍囤被明軍攻佔,見大勢已去的楊應龍自知難逃隨即自殺,播州之役結束。平播之役後明朝將播州府改名為“遵義府”,改土司製為流官制,結束了楊氏世襲播州土司724年的歷史。但是大明王朝也因此戰消耗巨大,受此影響削弱了對東北女真部的防禦力量,明衰清興的格局逐漸顯現,故有“明實亡於萬曆”之說。

連結三:奢崇明及“大梁國”是怎麼一回事?

奢崇明(1561-1629),四川永寧(今敘永)人,大明永寧宣撫司土司。奢崇明祖輩得到朝廷封贈,世襲永寧宣撫司職,手中握有勇敢善戰的彝兵, 萬曆十四年(1586)奢崇明襲職四川土司永寧(治所在今四川省敘永西南、轄境相當今敘永、筠連、古藺等縣地)宣撫使。

明後期社會矛盾尖銳,遼東後金勢力崛起。西南的土司也備受流官“脧削”。奢崇明與其子奢寅等人心生怨恨,產生叛明之心。天啟元年(1621),明廷徵調奢崇明率所部兵馬援救遼東,奢崇明趁機派遣其婿樊龍、部將張彤率領步騎兵二萬來到重慶。同年9月17日,趁校場演武之機,殺死四川巡撫徐可求等軍政官員20餘人,發動叛亂,佔據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建國號“大梁”,自封為帝,設丞相、五府等官,全蜀震動。

圖中偏左的綠色版塊就是奢崇明建立的“大梁國”全盛時佔領的區域

同年10月18日,奢崇明率軍包圍成都,明布政使朱燮元急調各地官軍入援,郭安仁亦帶白哈壩士兵參與。明廷升朱燮元為四川巡撫,調派楊愈茂為四川總兵官,入川平叛。一向忠於明廷的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女將)遣其弟秦民屏、侄秦翼明等率兵進駐南坪關(今重慶南川西南),扼重慶叛軍歸路,又分兵守忠州。秦良玉自統精兵沿江西上。貴州巡撫李標派軍援救四川。從10月至12月,雙方大小百餘戰,消滅叛軍1萬餘,先後收復遵義、綏陽、湄潭、桐梓、烏江等地。1622年5月23日,明朝大軍進逼重慶,奢崇明奮力固守。28日,明軍收復重慶。此後,奢崇明調集軍隊與明軍戰於建武(今興文縣九絲城鎮)、長寧、筠連、高縣、珙縣、宜賓、遵義一帶,雙方互有勝負。明軍設疑兵於納溪,佯為進攻,而主力由長寧突然進兵永寧,官軍與秦良玉的白桿兵連戰皆捷,奢崇明父子率餘部敗退水西龍場(今屬貴州省)。

此後,奢崇明父子長期客居水西,依附於彝族土司安邦彥。天啟六年(1626),其子奢寅被部下殺死。崇禎二年(1629)8月,奢崇明作最後的努力,自號大梁王,安邦彥號四裔大長老,二人合兵全力進攻永寧,但遭到朱燮元所率明朝川黔諸軍的追擊,是年8月17日,大霧,奢崇明、安邦彥所部被明將李仕奇伏擊於紅土川,被明軍主力趁機包圍,力戰不脫,全軍覆沒,奢崇明、安邦彥戰死。至此,歷時8年的奢崇明之亂宣告平息。

奢崇明之亂雖然平息,但明朝也元氣大傷,造成四川殘破,此後張獻忠乘機佔領四川,建立了“大西國”。

作者:溫濤  宜賓市史志學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