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潮人過番才有的這種水果,名字卻是潮汕地區特有的

2022-07-30由 行走潮汕 發表于 美食

潮人過番才有的這種水果,名字卻是潮汕地區特有的

拳頭大小的林檎,長滿了一個個的疙疙瘩瘩,極像釋迦佛頭,因此也被雅稱為佛頭果、釋迦果。熟透的林檎有點軟,小心翼翼託在手裡,唯恐一下子爛掉。摘掉蒂枝,沿著蒂根處掰成兩半,接著再掰成四小半,奶黃油色乳蛋糕狀的林檎果肉呈現在面前,一陣芳香的果味迎面撲來。果肉入口,感覺甜如蜂蜜,風味獨特。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

林檎樹是一種小喬木,最高可達2米多,大約需種兩年後才能結果,通常在每年清明前後發新葉,繼而綻蕾開出淡黃綠似鷹爪的花,夏至即可見果,中秋前後,是林檎上市的旺季。每到此時,當地村民在鄉道上便自發形成的市場,天剛曉,一筐筐的林檎擺放在路旁,來買林檎的商販絡繹不絕,個頭飽滿的優質林檎便會售罄。

林檎渾圓如珠球,以果形外觀的疙瘩圓大為優,摘下來之後,不能立刻就吃,與香蕉一樣,必須放上幾天才能轉化為熟果。傳統的做法是將林檎放入稻穀裡埋起來,大約三天之後就能轉熟。

林檎在國內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均有種植,但是樟林所產的林檎因其個頭飽滿,含糖高,口感猶甜,被列為上品。

潮人過番才有的這種水果,名字卻是潮汕地區特有的

林檎落戶樟林,是與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澄海的樟林港處在現在的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得天獨厚,海闊江寬,早在宋代時候就已是潮地東部的鹽業中心。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路,廣東沿海地區的農民紛紛下南洋。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的漁業大有發展,樟林港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聲名遠播。樟林港興起後,逐漸成為潮汕人出海下南洋的一個重要起點。潮人先輩從這裡出海,在海外有了發展之後又從這裡登陸歸來。約200多年前,樟林旅居泰國的華僑從泰國帶來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經過當地人的探索,逐步擴大種植,成為樟林的特產。

據記載,樟林真正大規模種植林檎是在一百年前,當地的荖巷一帶原本種荖葉,而後荖葉的市場需求萎縮,當地人改為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潮汕大地震,禍不單行,四年後,1922年壬戌海風潮,樟林一帶的柑園大遭破壞,荖巷一帶又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

從泰國舶來的林檎,逐漸落戶成為樟林本土的特產,飲水思源,吃林檎果不由想起了大洋彼岸的泰國。潮汕平原因為歷朝歷代中原戰亂而成為北方移民福地,向來人多地少,為了生存,大多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謀生,遠隔重洋的暹羅敞開寬闊的胸懷,接納來自潮汕的先民。近千年來,移民的潮人帶來了潮汕族群文化,融入泰國,勤勞拼搏,成為當地國民,在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樹,泰國的物品以及文化習俗也隨著潮人的迴流傳到潮汕。

樟林是潮汕的口岸,林檎有幸在此生根發芽,猶如己出。一棵樹,一個族群,在兩國的交流方面,突然有如此接近的特點。

潮人過番才有的這種水果,名字卻是潮汕地區特有的

作者:黃劍豐

宣告: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進行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