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暹羅”到“泰國”

2022-10-03由 Lucky961 發表于 歷史

1939年6月24日,暹羅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MuangThai),英文國名由“Siam”改為“Thailand”。

1945年,複名“暹羅”;

1949年,再度改名為“泰國”;

一直沿用至今。

“暹(Siam)”一詞,最早見於11世紀的一塊佔婆碑銘中,“暹”與奴隸緊密掛鉤。柬埔寨的吳哥窟石刻中也提到了暹人士兵,而吳哥窟所在的城市——暹粒,也曾數次遭到泰人襲擊,而其城名在柬語中為“戰勝暹人”的意思。

所以,“暹”顯然是外界對泰人的稱呼,而且還大機率帶有貶義色彩。其源頭,有學者認為是梵語,其意也有兩種:黑色或黝黑面板,黃金或金黃色。由此衍生,有泰國學者認為,“暹”是孟-高棉人對當地被征服泰族的稱謂,其涵義為面板黝黑的土人。

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於是“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成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

然而,當時的泰人自稱並非是“暹羅”,他們自稱本族為“泰”。

在《泰語大辭典》中,“泰”有“自由人、不為奴、人、族稱”四種含義。有人認為“泰”取自“自由”之意,即該族群擺脫了高棉人的控制獲得自由,故自稱為“泰”即“自由民”。 也有人認為“泰”的本意就是“人”。

西方學者認為“泰”有自由的意思,為泰人擺脫孟-高棉統治後的族稱。這從泰人獨立後自稱“勐泰”就可一窺端倪,在泰語中“勐泰”意味著“勐伊沙拉”,其中“勐”即泰老語中“城邦”的意思,整體即自由泰國之意。

泰國之所以由“暹羅”改為“泰國”,這除了和泰國渴望獨立有關,還和當時暹羅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有關。泰國的民族沙文主義者曾經提出過“大泰國”的口號,認為寮國人、越南的孟族、中國的傣族、緬甸的撣族都屬於“人種學上的泰族”,打算把“3000萬有泰族血統的人”全都聯合在“大泰國”之內,在中南半島建立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國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