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中國雪糕,百年戰爭!

2022-07-21由 商業人物 發表于 美食

中國雪糕,百年戰爭!

作者:雲磐

在中國,幾乎每座城都有自己的雪糕品牌。上海有光明,北京有北冰洋,廣東有五羊,內蒙古有伊利和蒙牛,江蘇有馬頭牌,浙江有五豐和佑康,河南有天冰,天津有康樂和大橋道,西北地區的甘肅有五零四,寧夏有迎賓樓,陝西有鐘樓。

一年四季都要吃雪糕的東北,品牌更是多到讓人眼花繚亂:黑龍江的馬迭爾、老鼎豐、東北大板,遼寧的中街、德氏、奧雪、德華,吉林的宏寶萊……

中國雪糕擁有輝煌的記憶,本土品牌也曾在洗牌中歷經失意。

在和路雪、雀巢、八喜、哈根達斯等外資品牌的夾擊中,它們也曾苦苦掙扎,或沉沒在歷史的長河,或衝出重圍繼續前行。網紅新紀元之下,雪糕的記憶或將重新書寫。

中國稱得上是“冰淇淋/雪糕”的發源地,中國人吃冰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屈原《楚辭·招魂》寫道,“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普通人吃冰可追溯到唐朝,彼時叫“酥山”,宋朝時稱“冰酪”,再到元朝時候“奶冰”,不斷在原料和吃法上進行創新。南宋詩人楊萬里對冰淇淋的喜愛之情從他多首詩中瞧得鮮明,《詠冰酪》中寫道,“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米盤底碎,雪向日冰消。”

那時的冰淇淋和當下的鐘薛高們一樣,不是普通人吃得起的。《宋史·禮志》中有記載,皇帝在夏季會將一些包括“蜜沙冰”的冰品賞賜給大臣,是達官貴人吃的食品。

中國雪糕的發展大幕應該從1925年說起,我國第一家大型冷飲廠——上海光明雪糕廠的前身美國公司海寧洋行,為解決蛋製品淡季的窘境,從美國引進冰棒裝置和技術,做冷飲生意,並取名“美女牌”。

美女牌冰棒曾一度佔到全國雪糕70%以上的份額。當時國內也有其他品牌的冰棒,但無論資金還是技術相較於海寧洋行差距甚遠,故產品也被歸類為雜牌,未形成影響力。

新中國成立後,海寧洋行被收歸國有,更名益民食品廠。1950年,該廠推出“光明”牌冷飲,寓意“解放了,天亮了,新中國一片光明”。

中國雪糕,百年戰爭!

相較於產品更豐富的“美女牌”,光明冰棒依靠相對的低價以及靠近人民群眾的宣傳路線,如鹽水棒冰4分錢,桶裝小冰磚1毛9,彼時作為國營廠子的光明牌不負眾望,打的美女牌節節敗退。1959年,美女牌冰棒停止生產。直至1993年,光明雪糕都保持著全國第一的市場佔有率。

光明牌鹽水棒冰、赤豆/綠豆雪糕、冰磚、和平雪糕、三色杯冰淇淋等不僅在上海冰淇淋市場排名第一,也是中國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冷飲是門好生意,從楊萬里的詩裡就有提及,“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宋朝時,冰品的利潤之高就已被記錄了下來。

在光明不斷前行時,

全國的冷飲業也在蓬勃發展,或受限於當時的冷鏈技術、物流運輸等,雪糕生意區域化特點明顯。

很多城市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如1936年的北平製冰廠(北冰洋前身)、1946年的瀋陽中街冰點、1958年的甘肅五零四雪糕、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廣東五羊牌雪糕……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彼時的中國雪糕市場再合適不過。

或許有人疑問,一會冰淇淋、一會雪糕、一會冰棒,讓人看得迷糊。對於消費者而言,區別不大,嚴格意義上說,它們是三種不同的冰品。

冰棒的主要原料是水和糖以及一些食品新增劑;對於消費者而言,雪糕和冰淇淋的區別更多的是工藝以及形態上,雪糕有棍,有形狀;冰淇淋多裝在碗裡、盒裡或者蛋筒裡。但如果依據國家相關標準規定,雪糕和冰淇淋更多是營養組成上的區別。

20世紀90年代之前,因經濟、技術等多方因素限制,一眾品牌的產品多以冰棒為主,而含有牛奶、蛋製品、水果製品、奶油等豐富材料和複雜工藝的雪糕、冰淇淋是90年代之後的主角。

光明無疑是90年代之前雪糕市場的“扛把子”。

聯合利華的到來,終結了光明雪糕的輝煌。1992年,後者旗下的和路雪進軍中國,中國市場的“冰與冰之戰”開打。

次年,和路雪依靠聯合利華的雄厚資本在中國大打“冰櫃戰略”,先後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為商店、小賣部,免費提供帶和路雪標誌的冰櫃及紅白相間的太陽傘,前提是免費冰櫃裡只許放和路雪產品。

《北京晚報》曾寫過一篇報道,文中用“滿城飄滿和路雪”來形容和路雪的勢如破竹。

為了加快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和路雪還決心用低價換市場。1999年,它宣佈要讓2元以下的產品佔到總量的一半,並以此下調之前的高價產品價格25%-30%。

和路雪的“攻城略地”,將中國本土的雪糕小廠,甚至美登高這種外資大牌打得無還手之力。它的份額從1996年的18%升至1999年的36%,直至2002年都是處於領先地位,2003年開始,被伊利超過。

老對手雀巢眼瞅著和路雪在中國市場高歌猛進,自是不甘心。開始效仿後者的“冰櫃戰略”,加以透過收購本土品牌加速圈地,聖麥樂、廣凍廠(拿下五羊的經營權)、蔓登琳等都被它收入囊中。而且雀巢也加入和路雪的價格戰,降價幅度最高達20%。

值得一提的是,和路雪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穩坐雪糕第一品牌,但始終“攻不下”五羊佔領先地位的廣東市場,雀巢對五羊的收購,無疑讓前者此前的目標破滅。

彼時,本土雪糕品牌的特點呈現規模小、品牌雜、市場亂、價格低,和路雪和雀巢的到來一方面加速了對本土品牌的洗牌,另一方面,它們在技術、裝置、產品標準上的優勢也給本土品牌指明瞭方向,加速了雪糕市場的變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雪糕不再是國營冷飲廠的獨門生意,河南的天冰、營口的奧雪、吉林的宏寶萊、瀋陽的德式、內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等在迅速崛起。

而之前被外資巨頭收購的大熱本土品牌則沒那麼走運,如五羊、蔓登琳以及被百事可樂收購的北冰洋,冰淇淋業務要麼被擱置、要麼被放棄。

與此同時,雀巢旗下的高階冰淇淋品牌哈根達斯,八喜陸續進入中國,繼續用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裝置和管理等為中國品牌“傳業授課”。

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超4000家冰淇淋品牌加速了洗牌,由小牌混戰發展至2000年前後的十多個大品牌的抗衡。

很顯然,1993年成立的伊利和1999年成立的蒙牛抓住了這次機會。

火炬冰淇淋和現象級拳頭產品苦咖啡的營銷,不僅為伊利在全國範圍內打開了知名度,後者單單1997年就為公司貢獻了3億元的銷售額。隨後小布丁、玉米香、綠色心情、冰工廠等產品也都順利出圈。

中國雪糕,百年戰爭!

與此同時,1998年年底離開伊利,次年創立蒙牛的牛根生宣佈“再造一個伊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關係的兩家也在冰淇淋市場對上了,伊利有小布丁,蒙牛推出布丁雪糕;伊利推出冰工廠,蒙牛有冰+;蒙牛推出綠色心情,伊利就推出伊利心情……

雖然競爭激烈,但本土的優勢讓兩家的雪糕成績不俗,它們將奶製品的經銷商渠道直接拿來用於冰淇淋的銷售,伊利和蒙牛不僅沒外資巨頭打趴下,反而後來居上。

2003年,中國冰淇淋市場佔有率前三分別為伊利(17%)、和路雪(16%)及蒙牛(10%),雀巢和美登高被擠到第四(8%)和第五(6%)。時至今日,前四的格局仍沒變化,只是八喜取代美登高拿下了第五。

2018年,網紅雪糕時代的到來,引爆了本就競爭激烈的中國雪糕市場。

如果說奧雪的椰子灰和雙黃蛋雪糕揭開了雪糕新紀元的序幕,2018年3月成立的鐘薛高,則推動雪糕市場直接進入網紅時代。

當年雙十一,66元的鐘薛高“厄瓜多粉鑽”猶如一場春雨,網紅雪糕隨之層出不窮,並推進了主流雪糕品牌進行高階佈局,雪糕越來越貴趨勢愈演愈烈。

茅臺冰淇淋、恆順雪糕、五菱宏光MINI雪糕、就連伊利和蒙牛都相繼推出高階產品須盡歡和蒂蘭聖雪,田牧金鑽、中街1946、東北大板、馬迭爾……的文創聯名款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中國雪糕,百年戰爭!

同時,多種獵奇的網紅產品讓人看得瞠目結舌,紅遍各大社交平臺的真尚蔥爆牛奶、芥麼脆,德式黑啤冰淇淋、中街1946螃蟹肥了、奧雪東北鐵鍋燉雪糕和芥末綠雪糕、康怡揚州炒飯雪糕,這類區別於傳統口味的冰淇淋也都呈快速增長狀況。

據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統計,2015年冰淇淋市場規模839億元,2021年這一數字翻了一番至1600億元。

“好生意”讓入局者越來越多,2017年有超8200家冰淇淋相關企業成立,截至目前,我國這一數字已經超過4萬家。

做冰淇淋得越來越多,售價高昂的網紅雪糕的熱度也越來越高,但相對平價雪糕仍是消費主流,伊利、和路雪、蒙牛三足鼎立的格局仍穩定就是最好的證明,雀巢、八喜、天冰、中街、德式、哈根達斯、光明等緊隨其後。

讓人眼花繚亂的網紅品牌和產品,雖然給冰淇淋市場帶來了新鮮的觀感和口感,但不必要的噱頭和套路讓這一市場的內卷愈發嚴重,主要體現在讓人瞠目結舌的售價上。

網紅品牌掀起的內捲風暴,讓3元及以上甚至數十元的高價雪糕是超市、便利店冰櫃中的主流。平易近人的雪糕如同童年一般,只剩回憶。

即便如小布丁、綠色心情以及老冰棒,也只能去特定的渠道或冷庫批發方可見到,消費者想要吃一根一兩塊錢的雪糕,較於以往越來越難。

當獵奇和噱頭高於產品本身和品質時,在回過神的廣大消費者心中,能得幾時好?

*文章圖片購買於視覺中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