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2022-06-23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美食

文黃愛玲

小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坐火車去看姥爺、姥娘(姥姥,我們當地稱呼姥娘),那時都是綠皮火車,一路的田園風光讓我興奮不已,下了火車,還要坐汽車才能到姥爺、姥孃家住的村莊。

進了村子,媽媽會和一些坐在大門外乘涼的嬸子、大娘們打著招呼,還喊著我的乳名讓我叫人,媽媽叫我喊什麼我就喊什麼,我也都不認識,但鄉里鄉親的熱情讓我感到很溫暖。

農村不是農忙時,沒啥事都會坐在大門外三五成群拉呱。村子裡平時不怎麼來外人,要是誰家來了客人,不認識的就會猜猜看:這是誰家來的客人,認識的就會打招呼,熱情的招呼著:呼著來人的名字,回來了,來家裡坐坐吧。小孩子會跟在後面看熱鬧。

到了姥爺、姥孃家,遠遠地就看見姥爺、姥娘、小舅、三姨、小姨在大門口等著我們了。姥娘高興的合不攏嘴:俺孩子回來了。姥娘看著後面跟著的小孩子,給了幾塊糖,小孩子拿著糖,高興地喊著跑著玩去了。那時不像現在,打個電話回去,都是提前寫信告訴一聲大約會什麼時候回去,要是有急事,就拍電報。

寫信已是過去的記憶了,現在很少有人寫信了,拍電報好像年輕人更沒有多少記憶了,現在打電話的都少了,多數是打給老年人,年輕人都是發個微信,還可以發圖片,發表情,發影片,圖文並茂,太方便了。科技改變生活。

姥孃家進大門,迎面是影背牆,院子裡種著棗樹、石榴樹、香椿芽樹,正是長香椿芽的時候,樹上的香椿芽散發著撲鼻的香氣,進到正屋,裡面擺放著條几、老式方桌、椅子,房頂很高,還有梁。姥爺、姥娘招呼著我們坐下,姥娘說:給我孩子拿果子吃,我以為是蘋果,抬頭望去,房樑上掛著一個籃子,姥爺用竿子把籃子挑下來,姥娘掀開籃子上蓋的毛巾,拿出油條來給我吃,我問姥娘:姥娘,您不是說給我拿果子吃嗎?這不是油條嗎?媽媽對我說:老家管油條就叫果子。這果子是姥娘特意留給我的。

姥爺話不多,姥娘細高挑,小腳,也就是人們說的“三寸金蓮”,基本上是用腳後跟走路。別看姥娘是小腳,走起路來很快,帶著風,姥娘愛乾淨,幹活麻利、手巧,小院收拾的井井有條。這一點,媽媽很像姥娘。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前排中間是姥娘、右一是媽媽)

老家都是睡炕,床單,被子姥娘曬的軟軟的,帶著陽光的味道。晚上我躺在炕上,姥娘還拍著我睡覺,用那慈祥的目光看著我,和媽媽拉著呱,我看著姥孃的腳,除了大母腳趾頭,其餘的腳趾頭都“藏在”大母腳趾頭下面,我問姥娘:姥娘,您的腳趾頭怎麼和我的長的不一樣呢,姥娘說:孩子,姥娘這是小時候裹的腳,就長成現在的這樣了,我很疑惑,問姥娘:為什麼要裹腳?姥娘說:舊社會婦女小的時候都得裹腳,就是為了不讓出門。解放了,新社會就好了,婦女不用裹腳了,我問姥娘:疼不疼,姥娘說:裹腳時疼的哭,現在已經不知道疼了。我當時還理解不了姥娘說的話,只知道舊社會不好,新社會好。

長大後我知道了舊社會婦女沒有地位,封建迷信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女孩子基本都不讓上學讀書,大戶人家的孩子女孩子有讀書的。裹腳是對婦女的一種摧殘,新中國成立後,廢棄了種種陋習,婦女解放了思想,女孩子也要上學讀書,國家還成立了掃盲班,讓更多不識字的婦女走進掃盲班,讀書寫字,成為真正的國家主人。這要感謝黨感謝新中國。我們是幸運的時代寵兒,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幸福、快樂的一代。

早上還未醒,被一聲聲呼喚和撲鼻的香味叫醒了,原來是姥娘端來一碗活潑雞蛋下掛麵,姥娘疼愛地對我說:孩子,快趁熱吃了,要知道在那物資貧困的年代,這可是美味佳餚啊,姥娘做的是銀絲面,先臥好雞蛋,銀絲面再放到鍋裡,開鍋就熟,出鍋後放入醬油、香油、醋,吃到口中,絲滑透著麥香氣,姥娘做的清湯掛麵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裡。打那以後,在家我會纏著母親給我做這樣的清湯掛麵。

放暑假時,小姨來接我去姥孃家小住。剛開始我和村裡的孩子不太熟悉,聽他們喊狗蛋、二狗子,我感覺這些名字怎麼不像人名啊,倒像是狗狗的名字,姥娘告訴我:農村娃取這樣的名字,是為了好養活。慢慢地和他們熟了,就能玩到一塊去了,晚上很晚還在藏貓貓,姥娘出來喊我回家睡覺,才滿頭大汗地牽著姥孃的手回家。

姥孃家住的村子不大,還有大集,每逢大集,一大早就聽著外面熱鬧的叫賣聲,我被這叫賣聲喊醒,顧不上吃早飯,就溜出了大門,去集上看熱鬧,平時就不太寬的村中之路,一下子就被人山人海擠的密不通風了,路兩邊都是擺攤的,感覺莊稼地裡的菜都被搬到集市上來了,葉菜還帶著露珠,黃瓜帶著刺頂著花,西紅柿掰開,沙瓤的散發著濃濃香味,真想吃一口。換香油的、換麵條的,不用拿錢,拿著小麥就可以換香油、換麵條。這就是等價物物交換吧,挺有意思,還有拿玉米交換的。大集好熱鬧,在城裡是看不到了。集散了,能撿到一些菜葉子,拿回來餵豬。

在農村,幾乎家家都有豬圈,喂幾頭豬,來年好賣個好價錢。農村沒有單獨的廁所,上廁所都是在豬圈裡解決。這是我去姥孃家最不方便的事。我從小就怕帶毛的動物,也不知道是小時候嚇著過,還是怎麼的,無從考究,反正就是怕帶毛的小動物,就是一個小蟲子也怕的要命。每次去上廁所都是姥娘、小姨幫著趕豬,提心吊膽地快速解決,生怕被豬拱著,豬要是發生叫聲,我更是嚇得大叫,嚇得我趕緊逃離,說逃離一點都不過火,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害怕。

家家餵豬,豬可以賣錢,豬糞是澆地最好的肥料,具體是怎麼用,我也不太明白,反正那時種地是不用化肥的,我見姥爺、小舅、小姨都用扁擔挑著豬糞去地裡施肥,那氣味很難聞,但莊稼卻長的旺盛。種出來的糧食和菜都特別好吃。

姥娘拿著玉米在石磨上磨面子,用身體和一隻手推磨,一隻手拿著飯帚往磨盤裡掃著玉米粒,我站在一旁看著,我也想幫著姥娘推磨,可是那磨盤重的根本推不動,姥娘說:你還小,沒那麼大的力氣,等長大了就能推動了,我看著姥娘推磨挺輕巧,推磨盤也是技術活。

姥娘用新磨的玉米麵給我攤煎餅吃,在院子裡支上鏊子,小姨用柴火燒火,姥娘攤的煎餅又薄又脆,捲上一棵自家種的小蔥和自家樹上的香椿芽,一口咬下去,唇齒留香,回味無窮,香掉牙,太好吃了,我一口氣吃了兩個煎餅,用新磨的玉米麵打的糊塗,撐的我喝了幾口就喝不下去了。

姥娘還會紡線,姥孃家有個紡車,姥娘坐在院子裡,紡車在姥孃的手裡一圈一圈地轉個不停,姥娘就像是在變戲法似的,棉花在姥娘手裡慢慢地就變成了棉線,紡的線姥娘會用來納鞋底,做布鞋。姥娘有個線菠蘿,裡面有線、剪刀、納鞋底用的錐子、鞋樣、頂針、老花鏡,真是個萬寶囊。

媽媽兄弟姊妹七人,媽媽排行老大。媽媽、二姨、大舅都離開家了,在市裡安了家。三姨嫁到了本村,三姨父在小隊裡幹會計。三姨能經常來看姥爺、姥娘,送些東西來。有時我也去三姨家玩。四姨嫁到了外村,離著有幾里地遠,四姨父是赤腳醫生,平時很忙。

那時在農村都是掙公分,小姨、小舅都在隊裡幹活,掙公分。

小姨是村裡培養出來的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我太佩服小姨了,拖拉機就是男同志開也是挺費勁的,小姨比較瘦弱,開著那麼個龐然大物,拖拉機要手搖發動,感覺小姨每次發動拖拉機要用很大力氣,很是心疼小姨,小姨坐在拖拉機上更是小巧玲瓏了。但小姨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心想:我長大了,也能開上拖拉機,像小姨一樣英姿颯爽該有多好。

小姨後來嫁到了鄰村,出嫁時,姥娘給小姨包的餃子,說是上轎餃子。看著姥娘、三姨、四姨和小姨都哭了,我心裡也是很難過,我也掉淚了,雖說小姨嫁的不遠,但也和在家為姑娘時不一樣了。小姨結婚後不開拖拉機了。和小姨父一起務農。小姨家離姥孃家很近,站在姥孃家的村頭,就能看到小姨家的村子。

我喜歡去姥孃家,爸爸、媽媽、二姨、大舅都帶我去過姥爺、姥孃家。喜歡姥孃家的空氣,喜歡田園風光,喜歡和村裡的孩子一起躲在麥秸垛後面玩藏貓貓,喜歡吃姥娘做的飯菜,去姥孃家,每次都是快樂的。那種感覺在城市裡是完全找不到的。

姥爺、姥娘、小舅都已過世了,我們回去的次數就少了。

我們現在的日子過的好了,想想當年我多羨慕小姨開的拖拉機啊,如今我都開上了自家的汽車了,那時我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事。國家富強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蒸蒸日上。

2019年五一假期,小姨家的表妹小孩過滿月,我和姐姐、老公陪著爸爸一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其實早就有回老家去看看的願望,只是怕爸爸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一直沒能成行,藉著五一假期表妹家的喜事,夙願終於達成。

一大早我們開著車出發了,一路上,高樓林立,樹木成蔭,城市變化之大,讓爸爸很是開心,爸爸一個勁的說:變化太大了,老公開車,我和姐姐跟爸爸一路上有說有笑,一路風景讓爸爸也就不會感到旅途勞累了。

先去了表妹家,表妹家住在城裡的小區裡,小區的環境特別好,因表妹家有喜事,親人們都相聚了,見到了親人們,爸爸特別高興。表妹過的很幸福,這是第二個孩子,大外甥已經5歲多了,剛滿月的小外甥白白淨淨,很是讓人喜愛。看到姨、姨父們身體健康,表弟、表妹們都過的幸福美滿,真心為親人們高興。親人們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心裡話,到了中午,一起去飯店喝小外甥的滿月酒,酒席間親人們都紛紛給爸爸敬酒,爸爸是最年長的老人,92歲高齡的老人能來,親人們也是特別的高興。酒席過後,我們就開車準備去幾個姨家。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表妹家小外甥滿月喜宴上親人們相聚)

姨家都住在鄉村,一路上再也看不到土路了,都是柏油馬路,路兩邊是綠油油的麥田,樹木鬱鬱蔥蔥,空氣好的真想多呼吸幾口,爸爸很是感慨,這已不再是過去的鄉村了,家家都是大瓦房,小姨父說,想找間茅草屋也找不到了,為了改善環境,農村還進行了廁所改造,政府出資,免費為每家每戶裝上了馬桶,上廁所再也不用去豬圈了,這就是農村廁所革命吧。環境變的太好了,鄉村變化如此之大,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現在已是新農村,新氣象了。

我們先到了三姨家,一進大門,迎面是影背牆,院子裡種著新鮮的蔬菜,綠油油的,田園風光真讓人羨慕。三姨和三姨夫已早早的泡好了茶,切開西瓜,三姨又忙著騎著三輪車去買麻汁,香油,看到80多歲的三姨實在不忍心,不讓去,還是沒能拗過三姨,三姨說:老家的麻汁香,夏天了,喝涼麵,最後只好帶上了幾瓶麻汁。三姨、三姨父依依不捨地把我們送出了大門口,還要再送,一個勁地叮囑我們有時間就再來,告別了三姨,三姨父。就要去姥孃家的老宅子了。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在三姨家合影留念)

帶著母親的殷切希望,母親已離開我們25年了,回到了母親的老家,感慨萬千,心潮彭拜。到了母親家的老宅子已是潸然淚下。我不敢看爸爸,爸爸的眼角已掛滿了淚花,爸爸和媽媽很相愛,賭物思人。姐姐已是淚流滿面。姥爺、姥娘、小舅早已過世了。可小時候母親帶我們來時的情景彷彿就在眼前,這是母親的老家,這是母親的根,是我們永遠的老家。我和爸爸、姐姐在大門口合了影。老家變化很大。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本文作者、姐姐、父親在姥孃家大門口留念)

告別了母親的老家,我們又開車趕往小姨家,小姨家離著姥孃家不遠,屬於相連的鄰村,小姨家的村後面有一條常年潺潺不息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綠樹成蔭,小姨父推著爸爸圍著河邊轉了一圈,爸爸可開心了,我們去了小姨家裡,小姨、表妹開始忙碌起來,泡茶,洗水果,切西瓜,小姨父又忙著去樹上摘香椿芽,小姨把家裡醃的鹹雞蛋煮了一大鍋,又是新壓的麵條,又是煎餅的,還有咬上一口,滿口飄著麥香味的大饅頭都讓我們帶上了。四姨來了電話,說在飯店已訂好房間,催著我們過去吃飯。我們從小姨家出來,小姨、小姨父、表妹、表妹夫和我們一起去四姨家,小姨父用輪椅推著爸爸在金盤橋上逗留了一會,這裡是繡江河和繡源河的水交匯於此處,還有景觀瀑布,河水清澈見底,是旅遊休閒的打卡地。看到老家變得如此的美麗,爸爸別提有多高興了。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小姨父推著爸爸看老家的秀美風光)

我們還要去爸爸的老家看看,爸爸的老家現在是古城改造,都已圍擋起來了,儘管老家的房子已不復存在,但我們的根還在這裡。最後我們到了四姨家,四姨和四姨父還有兩個表弟已早早的泡好了茶水,端上了水果等待我們了,四姨家的院子裡種著很多花,很是漂亮,還養著一隻小狗,老公特別喜歡小狗,小狗特別乖,開始和老公玩耍,四姨、小姨,表弟,表妹還有表妹夫我們坐在院子裡聞著花香,享受著這種城裡無法享受到的休閒與安寧,享受著親人團聚的幸福。四姨父和小姨父在屋裡陪著爸爸嘮家常,這時家裡來了位客人,是找四姨父看病的,四姨父是鄉村醫生,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人找上門來看病,四姨父無論是在吃飯,還是在家裡幹活,都會馬上為病人診治,對來不了的病人就會背起藥箱上門看病。之前去四姨家,就遇到過。鄉村醫生人們也稱之謂赤腳醫生,很辛苦,工作沒有鐘點,即便是半夜,遇到有病人,也得趕緊出診,所以說鄉村醫生很受人尊敬。四姨父在村裡也很有威望。

天色已晚,我們照了張全家福,準備往家趕了,四姨又給裝了麵條,煎餅,鹹雞蛋還有香椿芽,車上已裝的滿滿的了,姨們都想把家裡最好的東西讓我們帶上。四姨、四姨父留我們吃晚飯,飯店已訂好桌了,我們怕爸爸累,想早點回家,就沒留下吃晚飯,謝過親人們,出了門送了一程又一程,難捨難分。那份親情,好溫暖、好享受。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在四姨家照的全家福合影)

母親在家排行老大,姨們,舅舅都很尊敬母親。儘管母親已去世25年了,可這種親情從未間斷過,爸爸是大年初二的生日,每年姨和姨父們、表弟、表妹們,還有濟南的二姨、二姨父,我的堂姐,堂姐夫都會來為爸爸祝壽,這種親情充滿著滿滿的愛。每年初二我們都要照張全家福,時光阻斷不了的是濃濃的親情。

告別了親人們,我們開車回到家中已是晚上九點多了,姐姐為爸爸泡好了茶,煮了點從老家帶回來的麵條。姐姐給爸爸泡腳,一天的勞累爸爸坐在椅子上睡著了,儘管這一天很累,爸爸心裡是高興的,累並快樂著,終於達成了回老家看看的夙願。

爸爸身體一直很好,哪知一場病,爸爸於2020年10月離開了我們,爸爸、媽媽都已離開了我們。我們是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了。老家還有親人,我們還要回去看看。老家古城建好了,我們要抽時間替爸爸、媽媽回去看看,老家是我們的根。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本文作者全家與大舅一家合影)

時光已逝,姥爺、姥娘、爸爸、媽媽、小舅都因病先後離開了我們,兒時的美好只能停留在記憶的長河裡了,再也回不去了。願天堂沒有病痛,姥爺、姥娘、爸爸、媽媽、小舅一切安好,願我的摯親摯愛摯友都好好的。

青未了|我去姥孃家小住

作者簡介:黃愛玲,喜歡閱讀、寫作。壹點號【品讀人生】發表的#高考作文#《70華誕,我與祖國共成長》一文,閱讀量924。8萬。已發表百餘篇作品,文章“泉城濟南,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一文收錄於齊魯晚報壹點號優秀作品選集《清泉錄》一書,參加多個徵文,獲得獎項。作品見於多個網路平臺,報刊。濟南作家協會會員。

壹點號 品讀人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