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 | 中藥

2022-06-02由 聰明演變紅牛 發表于 美食

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 | 中藥

小藥童帶你認中藥 | 第97期:大黃

大黃

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

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和根莖。

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藥材稱北大黃,

主產於青海、甘肅等地。

藥用大黃藥材稱南大黃,主產於四川。

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

除去鬚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

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別名】

將軍 川軍 錦紋

【性味歸經】

苦,寒。

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

解毒,活血祛瘀。

【應用】

1、用於腸道積滯,大便秘結。

大黃苦寒沉降,有較好的瀉下作用,為治療積滯便秘的要藥。因其苦寒洩熱,故熱結便秘尤為適宜。溫熱病熱結便秘、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者,可用本品通腑洩熱,常與芒硝、厚朴、枳實等配伍,以加強攻下作用,即大承氣湯;

若裡實熱結而氣血虛者,可與黨參、當歸等益氣養血藥配伍,如黃龍湯;熱結陰傷者,可與生地、玄參、麥冬等養陰生津藥配伍,如增液承氣湯;脾陽不足,冷積便秘者,可與黨參、附子、乾薑等益氣溫陽藥配伍,如溫脾湯。

此外,熱痢初起,腸道溼熱積滯不化,亦可用大黃通便,去溼熱積滯。

2

、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痛、牙齦腫痛等症。

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洩。臨床上可與黃連、黃芩等瀉火藥同用,如瀉心湯。大黃與枯礬研末塗口腔,可治口瘡。

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 | 中藥

掌葉大黃植株

3、用於熱毒瘡瘍及燒傷。

取其清熱解毒,並借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洩。如雙解貴金丸,治背疽初起、便秘脈實者,以大黃配白芷內服;大黃牡丹皮湯治腸癰,以大黃配芒硝、丹皮、桃仁等同用。本品亦可外用,如外敷癰腫的如意金黃散中即有大黃。治療燒傷,可單用大黃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

4、用於瘀血證,如婦女瘀血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癓瘕積聚及跌打損傷等。

大黃能活血祛瘀,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無論新瘀、宿瘀,均可應用。單用或與其他活血祛瘀藥同用。

如下瘀血湯治產婦腹痛,腹中瘀血著臍者,以本品配桃仁、 蟲;《醫林集要》無極丸治瘀滯經閉,單用一味大黃,分成四份,分別以童便、醇酒、紅花、當歸等制過研末蜜丸服。又《和劑局方》治跌打損傷,瘀血在內,脹滿,以大黃與當歸研末,酒調服。

此外,本品亦適用於黃疸、淋病等溼熱證。因大黃苦寒洩降,能清洩溼熱。治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即茵陳蒿湯;治淋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

【用量用法】

3~12g。外用適量。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後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於瘀血證及不宜峻下者。大黃炭則多用於出血證。

【使用注意】

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文獻摘要】

《本草綱目》:“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明 李時珍

《藥品化義》:“大黃氣味重濁,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斬關奪門之力,故號為將軍。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便結瘀血,女人經閉。蓋熱淫內結,用此開導陽邪,宣通澀滯,奏功獨勝。

如積熱結久,大便堅實,秘固,難以取下,又借芒硝味鹹軟堅,兩者相須而用。凡內外傷感,鬱久皆變為燥,燥甚為熱,熱極為火,三者屬陽邪,銷鑠腸胃最烈而速,使濁陰不降,清陽不升,諸證蜂起。若用硝黃,如開門放賊,急須驅逐,宜以生用,則能速通腸胃,制熟以酒,性味俱減,僅能緩以潤腸。”

——明 賈所學

《本草正》:“大黃欲速者生用,泡湯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氣虛同以人參,名黃龍湯;血虛同以當歸,名玉燭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緩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銳。用之多寡,酌人實虛,假實誤用,與鳩相類。”

——明 張介賓

專攻心腹脹滿,胸胃蓄熱,積聚痰實 | 中藥

中藥大黃切片

《神農本草經》認為大黃:

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癓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大黃,味苦,性寒。主要功效是驅除瘀血,治療閉經,消除惡寒發熱,破除癥瘕,積聚腫塊,消解食物滯留、不消化,盪滌腸胃,促進新陳代謝,通利水谷,調中化食,調和五臟。產于山中的深谷處。

【陳修園曰:】

大黃色正黃而臭香,得土之正氣正色,故專主脾胃之病。其氣味苦寒,故主下洩。凡血瘀而閉,則為寒熱;腹中結塊,有形可徵曰癥,忽聚忽散日瘕;五臟為積,六腑為聚,以及留飲宿食,得大黃攻下,皆能已之。自“盪滌腸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黃之效。末一句是總結上四句,又大申大黃之奇效也。

意謂人只知大黃盪滌腸胃,功在推陳,抑知推陳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黃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調中乎?且五臟皆稟氣於胃,胃得大黃運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臟亦得安和矣,此《本經》所以有黃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