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論見|過橋米線也“過橋”,特色美食“標準化”用心良苦

2022-05-24由 江東觀潮 發表于 美食

從行業的角度看,實行標準化才能形成規模化、品牌化,這是壯大地方特色美食的必要前提。

論見|過橋米線也“過橋”,特色美食“標準化”用心良苦

圖片來自網路

說起雲南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飲食,恐怕非“過橋米線”莫屬。近日,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雲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過橋米線餐飲加工衛生規範》。該《規範》從裝置、烹飪器具、食材種類、燙制過程要求等方面對過橋米線進行了規定,比如“生肉片厚度不超過2毫米”“裝米線的碗直徑大於22釐米”等等。

瞭解正宗過橋米線的烹飪方法,便能理解相關規定的“良苦用心”。過橋米線烹飪方式獨特,需將豬肉、魚片、蔬菜等等生葷素食用高溫熱湯烹飪至熟,因此,對食材標準、烹飪裝置等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製作過程中,如果對食材把關不嚴或加工過程控制不當,消費者很容易攝入病原微生物,造成食品安全隱患。因此,用統一規範的技術標準、規範的生產流程指導過橋米線餐飲加工、經營,首先守護的是消費者的“舌尖安全”,是米線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許多地方特色美食都紛紛推出標準,揚州炒飯、西安肉夾饃、南京鴨血粉絲、天津煎餅果子……從最初的一次次爭議不斷,到後來一個個被普遍接納,應該說,地方特色美食的標準化正在成為一種常態。這些標準透過保留美食最核心的特色,引導商家規範美食製作,推動地方特色美食叫得更響、吃得更開、走得更遠。地方特色美食發展到一定階段,告別一盤散沙式的生產模式,使之實現標準化,是規範行業發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必然,雲南過橋米線也是如此。

地方特色美食的標準化,也有利於形成品牌效應。某種美食獲得人們認可後,無論是後來人對它的傳承,還是同類食品製作者對它的借鑑,都是在形成標準。標準被具體量化出來,可以讓商家心中有“譜”、對照操作。長期以來,很多地方特色美食製作流程五花八門,到底哪一家最正宗很難說得明白,缺乏統一標準,成為地方特色美食有特色、無品牌的重要阻力。沙縣小吃在品牌化上非常成功,正是得益於早在2006年,當地就制定了拌麵等8個小吃品種的標準,並在全國連鎖推廣。從行業的角度看,實行標準化才能形成規模化、品牌化,這是壯大地方特色美食的必要前提。

不過,有人擔心,地方美食過於強調標準會抹殺特色,被“標準化”後的地方美食在全國,是不是也是“東西南北中,全是一個味”?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這也提醒相關部門,在制定標準的時候,標準化不應該排斥差異化,不必過於嚴苛,“全國一個味”的“特色”,消費者未必買賬。一些國際餐飲大牌在我國開店時也紛紛推出具有本土風味的新品,就是很好的例證。尊重消費者地域、口味的差異,給各地商家企業創新的空間,才能讓地方特色美食在嚴守標準的基礎上實現更有個性化的發展。標準化並不是標準的一刀切,而是要讓特色更加穩固,更加有利於複製。相信過橋米線的標準化,也將走出一條更趨精細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讓地方、商家和消費者實現多贏,讓這一“雲南味道”香飄更遠。

作者|魏曉敏

編校|楊麗

稽核|左中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