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鄉情美食:在邳州,我沒有見到糝湯

2022-05-15由 乘興走筆 發表于 美食

早就聽說邳州的糝湯有名,後來在邳州的文史資料裡看到介紹糝湯的歷史。相傳糝湯是古代西域人早餐時的肉粥式的稀食,唐朝傳入內地。說乾隆經大運河六下江南,我們家鄉在隴海鐵路與大運河的交匯點,名為“運河鎮”,乾隆每次過邳縣時,都要停船,上岸去喝一碗糝湯,喝後大加讚賞。這“糝”字原來讀(san第三聲),是米飯粒兒的意思。“糝”是多音字,還讀(shen第三聲),是穀類磨成碎粒兒的意思。乾隆問當地人這叫“啥”湯?當地官員不敢抬頭,聽乾隆說“啥湯”,以為皇帝金口玉言,給這種湯命了名,也跟著叫糝湯為“啥湯”。後來,糝湯傳到魯、豫、蘇、皖四省交界的臨沂、濟寧、徐州、濟南、棗莊、碭山、蕭縣等地,所以魯南蘇北一帶都有外地人沒有見過的這種糝湯。

糝湯,又名“肉粥”,《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時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清康熙年間《沂州志·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

熬製糝湯主要用肥牛羊肉、母雞肉為原料,加上大麥麥仁、大料、蔥、姜、辣椒、胡椒、味精、食鹽等配料。賣糝湯的人頭天晚上洗淨白條雞、牛羊肉,濾去血水,放入套在鍋上的木筒內,水燒開後,放入大麥麥仁、蔥、姜、辣椒、大料包,包內有花椒、元茴、丁香、草果、草蔻、三代、桂皮、良姜等,煮4小時後,改文火再煮1-2小時,燜緊蓋嚴,不使它跑氣。第二天早上再將煮好的湯鍋燒開,兌入適量開水及芡汁,開鍋以後,新增味精、胡椒,淋上香油,湯麵上撒一把韭黃或蒜苗花就可以端上桌了。

糝湯經反覆煮熬,不腥不羶,鮮美可口,香氣撲鼻。雖不見肉,但原湯原味,濃香誘人。由於此湯以多種肉類為主,又加以數種配料,熱量高,味道全,冬季特別受人歡迎。糝的用肉,古代僅用牛、羊肉,傳入內地後兼用雞、鴨肉,後來漢族人又製作了豬肉糝。其中以雞肉糝湯味道最佳。“熱辣香肥”是糝湯的有四大特色,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油餅、蒸餃等食用,最為可口。糝不僅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且有祛風驅寒、開胃、利尿、止嘔等功效。

大概是1998年,我到沛縣參加“劉邦文化節”,路過徐州時,早點吃過一回糝湯,其味道的確鮮美,食之不忘。今年9月,我到糝湯的主要產地邳州,轉遍了大街小巷,竟然沒有看到有做糝湯的,可能這種食品頭天要熬製6個小時,太麻煩了吧,現在的人浮躁,都想著“短平快”式的立馬賺錢,誰還點燈熬油地去經營那種既辛苦麻煩,又掙不了三瓜倆棗的飲食買賣,因而一些傳統美食逐漸淡出了居民的飲食範圍,一些本兒小利大、格式化的食品卻大行其道。我去參觀過現代化的養雞場,格式化的雞飼料大量地擺放在那兒,可是雞呢,連瞧都不瞧,不到餓得實在不行了,雞兒們是不會去吃幾口,用以充飢的。所以,那種養雞場的雞和蛋都不如散養的、自由自在的雞和蛋好吃。人們寧可花高價去買“溜達雞”和“溜達蛋”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希望我們人類不要淪為現代化養雞場的只能吃格式化食品的那種倒黴的雞,希望我們的傳統地方食品不要失傳,使我們的食物豐富多彩起來,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兒。

杲文川,江蘇邳州人,1951年出生於重慶,畢業於中國人大新聞系。1967-1978下放黑龍江七星農場。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報端發表文章,如今在100多家媒體上發表文章、照片近7000件。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某孔子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編輯、資深記者。八十年代開始,致力於知青工作,組建北大荒建三江知青基金會,為知青退休後創造發展平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