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伊河‖家鄉的糊塗面

2022-03-09由 半耳俗塵 發表于 美食

伊河‖家鄉的糊塗面

家鄉的糊塗面

對家鄉的眷念是人類永恆的情感,席慕蓉詩云:“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鄉愁是老屋後院子掛滿柿子、石榴的老樹。鄉愁也是堂屋裡的火盆,是火盆裡烤著的洋芋、紅薯、芋頭,火盆上煮著的包穀、紅豆。鄉愁更是一種牽掛,是父母倚門眺望門前小路、期盼兒女們歸來的眼神。鄉愁還是為了生計遠離故鄉,在外打拼的遊子思念家鄉、思戀親人的情懷。

思鄉之歌,是一支清遠的笛;思鄉之夢,是一輪皎潔的月;思鄉之情,是一杯綿柔的酒;家鄉的一段歌謠,一叢花草,一種味道,一個眼神以及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無不撩撥心絃,成為記憶裡的芬芳。在我們的筆下流淌著家鄉寧靜淳樸世外桃源之美,人間煙火氣暖心之美,日新月異變化之美。

“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家鄉洛陽有著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史。周邊有邙山、嵩山、熊耳山等,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於西部。伊、洛水從城中流過,橋跨大河,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而鄉愁,就是濃濃的民俗,於我而言,鄉愁還是那傳承了千百年裝滿情懷的一碗糊塗面。

這種味道是人生最初的記憶,是從童年開始,然後隨著月歲的流轉,慢慢沉澱,日漸豐滿。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憑藉這一抹溫馨的氣息,讓一顆疲憊的心迴歸故里,找到那一種久違的感動,投到故鄉溫暖的懷抱裡。

故鄉的味道,就是那嫋嫋的炊煙的味道。每當暮色向晚,那縷縷炊煙升騰在空中,瀰漫在黃昏的街頭,你深深地吸一口,眯起眼睛,你便會沉醉在這濃濃的鄉情裡。一看到炊煙,我就會想起了那熱乎乎的炕頭,暖暖的感覺,湧上心頭。我喜歡這故鄉的炊煙,這是對故鄉一種深深的眷戀,嗅著炊煙的味道,我彷彿聞到了母親手做的糊塗麵條香。

做好糊塗面首先要備好食材。糊塗麵條的原料並不固定,手邊有啥就做啥。先說糊塗,再說麵條。麵條有蕎麥麵麵條、好面面條和雜麵麵條,細膩、筋斗、香甜。其它麵條下鍋不經咕嘟,一咕嘟就又軟又不成條,吃起來又粗又澀。

做糊塗麵條的時候,為了彌補主料的不足,往往要往鍋裡新增一些東西來湊數,比如粉條、黃豆、豇豆等等。更要新增些乾菜、野菜來暄堆兒。比如干白菜、幹菠菜、幹蘿蔔纓、乾紅薯葉、幹黑槐樹葉、酸菜等。野菜則根據時令而定,野地裡有什麼,只要無毒,糊塗麵條裡就會出現什麼,比如莧菜、馬齒莧、灰灰菜、豬毛菜、刺刺菜、薺菜、麵條菜、米蒿、水菠菜、嫩柳葉、柳絮、嫩楊葉、榆葉、榆錢、薄荷、鬼圪針苗等。

其次要拌好玉米糊,上等的玉米糊就要用剛磨出的玉米麵,細細均勻的滴入溫水,再攪拌至黏黏糊糊,勺子倒成線裝即可。

第三步要擀好麵條。母親的擀麵是外婆親自身教的,和好面後經過初次揉麵、醒面再次揉麵後,壓平纏裹在擀麵杖上捲成桶狀,雙手用力一擀麵杖一擀麵杖,反覆擀成圓圓地、薄薄地面片,在用時間練就的刀工切成細絲或韭葉狀。

第四步下面,在鍋裡倒入家鄉清泉水,用柴火燒至沸騰後放入麵條。

第五步放入青菜、黃豆、幹菠菜、乾紅薯葉等煮,等鍋裡的面、菜沸騰後。倒入備好的玉米麵糊,攪拌至均勻煮熟。

最後熄火加入芝麻、蒜蓉、花生和蔥花等料,調好調味後即可出鍋。母親往往會盛好第一碗給我,我的面裡往往也是香料最多的。

糊塗麵條,這種讓人一說就流口水的兒時記憶,這種養活過多少中原兒女的普通麵條,這種中原文化獨有的特色食物,承載了著多少母愛的兒時記憶魂牽夢繞啊!在我的記憶裡,故鄉的糊塗面是有味道的。這種味道是特別親切的,獨一無二的,溫暖心扉的,深入骨髓的,令人沉醉的,難以忘懷的,是彌久生香的。

如今,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戶戶的糧食囤滿缸溢,人們天天吃的是蒸饃大餅撈麵條,這已不再是兒時的奢望和期盼!而兒時的糊塗麵條,現在成了一種追憶過去的改口飯,常常做為副食吃。但那份思鄉的情懷、念舊的情懷,童年的味道,像嚼橄欖般回味無窮,依然如昨。闊別生我養我的家鄉四十多年了,每次回到洛陽時吃的第一頓飯,就是糊塗面。而在回老家的每天,除早點外,同學和朋友在一起吃飯時,都要專門給我點碗糊塗面品嚐家鄉的味道!

伊河‖家鄉的糊塗面

作者簡介:

伊河,熱愛文學、書畫者。偶有心得感悟發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