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狗不理包子與武清的淵源

2022-03-05由 進擊的社畜 發表于 美食

關注武清文旅,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為什麼叫狗不理呢?讀表面意思,似乎是連狗都不理的包子,還那麼出名。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它有它的來歷!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目前已經有了英文名稱“GoBelieve”。它色白麵柔,大小一致,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

狗不理包子與武清的淵源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

狗不理包子與武清的淵源

狗子十四歲來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問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他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聚德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鋪用半發麵,再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釐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制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的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備受歡飲,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麵、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麵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親睞。

關於天津狗不理包子的來源問題,坊間有各種各樣的版本,但史學家羅澍偉先生提到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的孫子高煥章先生曾寫過一份親筆回憶材料,對“狗不理”名稱的來源給出了確定的說法:

“狗不理”是我祖父的乳名。他本名叫高貴友,生於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父母是河北省青縣人,順著運河逃難來到天津,最後落腳在今屬武清區下朱莊藕店村。藕店村多出面案廚師,“劉記蒸食鋪”的老闆即是藕店村人。因為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父母疼愛至極,故取名叫“狗不理”,圖個長命百歲(意思是連狗都不理,閻王爺更不會理他)。後因家境貧困,加上收成不好,為給孩子謀生路,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他14歲時,託人帶到天津,在侯家後中街“劉記蒸食鋪”學徒。這家蒸食鋪當時以賣蒸食為主,包子為輔。我祖父在鋪裡幹小夥計,學做包子餡兒。

三年年學徒期滿後,我祖父便在蒸食鋪附近租了一間小門臉兒,又找了一個人幫忙,專賣包子。他倆開銷小,經營上薄利多銷,因此買賣日益興隆。後來又租了對門一間房子,改為操作室,人受傷也由原來的兩個人增至十餘人,擴大了經營。當時他沒有字號,人稱“狗不理包子鋪”。

1856年(咸豐六年),我祖父25歲時,見買賣越做越大,便給包子鋪立了字號,叫“聚德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