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2022-02-26由 大灣區之聲 發表于 美食

說一道味 品一座城

大型系列專題《灣區11味》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粵港澳大灣區之聲

與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

裹蒸香飄滿端城

年味是什麼?

“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永珍更新?貼窗花、貼對聯為來年討個好彩頭?跟父母在廚房裡忙活著準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也許每個人、每個地方都有專屬於自己的年味釋義。

在肇慶,清代詩人王仕禎認為,年味是“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當清香的裹蒸香飄滿端城(肇慶,古稱端州),年味就有了。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肇慶老一輩人嘴裡常說這樣一句老話:“什麼都可以省,就是裹蒸不能省。沒有包裹蒸就等於沒有過年”。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灣區11味第十一期”,“vid”:“x3060jrmht5”,“img”:“http://puui。qpic。cn/vpic/0/x3060jrmht5。png/0”,“desc”:“”})

肇慶人制裹蒸的來源已久,而且裹蒸更是有古代美食之稱。早在秦漢時期,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已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

和粽子不同,用來包裹蒸的並不是常用的粽葉,而是北迴歸線上肇慶獨有的一種植物柊葉,當然許多人現在也稱呼它為“冬葉”。柊葉生長在山谷溪澗之間,或者在斷壁殘垣老屋邊、鄉道旁。在西江兩岸許多古村落的房前屋後都種有柊葉。人們發現用柊葉包裹蒸,不但清香,且存放數日而不腐,於是裹蒸成為便攜乾糧被人們帶到田間地頭,用作農耕時充飢。

裹蒸在南北朝時期已成為“貢品”“御食”,與齊明帝間還發生了一段逸事:太官送來肇慶產的裹蒸,齊明帝蕭鸞為之傾倒,竟捨不得一次吃完。特在裹蒸上比劃十字,囑咐太官說:“可四片破之,餘充晚食。”可見他對裹蒸之珍愛。

悠久的歷史文化,讓肇慶裹蒸與“粽”不同。裹蒸,現在也被叫做裹蒸粽,屬於粽子的一種,但與端午粽子還是有區別的。

端午粽子多用芒葉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長條形,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肇慶裹蒸則用本地特有的柊葉包裹、水草包紮,呈枕頭狀或埃及金字塔形,寓意果實豐碩,日子蒸蒸日上,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及代表喜慶。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肇慶人制裹蒸的講究從選料開始: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一要選用新鮮採摘、色綠的柊葉,透過焯水讓柊葉變得柔軟富有韌性;二要選用當年產的糯米和去衣綠豆,浸泡過後要經過多次淘洗,去除沙子和雜質;三要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作為餡料,並加入五香料和麴酒醃製。

包制裹蒸也需要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是將6片柊葉放在塑形模子裡,按糯米包綠豆、綠豆包肥豬肉的順序進行包裹。

成型的裹蒸每隻重約0。5公斤,需要放在爐子上蒸8個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化。

拆開熟透的裹蒸,由於糯米吸收了柊葉的葉綠素,表層呈現一層通透的淺綠,豬肉融化時滲出的肉香被綠豆和糯米完全吸收,讓整個裹蒸香氣橫溢。柊葉獨有的清香被糯米吸收,糯米與綠豆混合的軟糯,加上豬肉肥而不膩,入口清香軟糯,風味獨特令人垂涎欲滴。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傳統的裹蒸製作方式,從選材到蒸煮幾乎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是肇慶人關於過年的特殊情懷以及對美食的尊重。

現在,為了適應眾多的口味,肇慶裹蒸也在傳統的基礎進行食材創新,延伸出更多的口味,比如加入豆沙、乾貝等,每一款都有其獨特之處。

如今,肇慶裹蒸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傳統美食,成為每年春節探親訪友的必備佳品。一隻裹蒸,包含的不僅僅是誘人的清香軟糯,還有藏在香味背後人們賦予的真情美意。

清新軟糯的裹蒸,更像是肇慶清新的城市特色的一個小縮影。

“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陽朔七堆山”,被星湖環抱著的肇慶,擁有令人心曠神怡的綠水青山,如果你想短暫地逃離北上廣,那麼肇慶歡迎你的到來。

圖片來源於網路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本文由大灣區之聲和肇慶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推出

“清糯”肇慶:裹蒸香飄滿端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