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陝西武功鍋盔,你吃過嗎?

2022-01-25由 愛有機生活 發表于 美食

在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的老縣城,現在叫做武功鎮,這裡的古地名叫邰,古籍記載是周王族的始祖,后稷的母親姜嫄的故里,也是后稷的出生地,長大後的后稷,就是在這裡教民稼穡(jià sè),後世奉他為農耕文明的始祖。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幾乎全部凝結在這樣的一道美食上,這就是武功的鍋盔。武功鍋盔,可以算作是陝西的鍋盔之王,陝西人說的鍋盔像鍋蓋,已經都無法涵蓋這武功的鍋盔。陝西人的主食除了麵條,就是吃饃。吃饃同樣吃出了無數的花樣,其中,鍋盔饃就是傳統的風味小吃。而陝西省武功縣的大鍋盔久負盛名,製作工藝精細,以“厚、大、幹、酥、白、香”著稱,乾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陝西武功鍋盔,你吃過嗎?

陝西武功鍋盔

因為又厚又大,做起來就費事。和麵、擀麵的事女人可以幹,揉麵則非一個壯勞力不行,手在一大團面面前有些瘦弱無力,於是棍搗槓壓,一身蠻力在這裡大有用場,吱呀呀的木槓聲伴隨著在地面上摔成八瓣的汗珠。揉得好,面才筋道,有嚼頭。這是鍋盔成功與否的關鍵。鍋盔屬於餅的系列,但比餅要大得多,厚得多,其大小一般直徑可達2尺以上,厚度可達2寸以上。由於吃的時候大張嘴,會不自覺地瞪大眼睛,所以也叫瞪眼鍋盔。其製作工藝講究。分三個步驟:一是和麵。取3~5斤優質麵粉,與酵頭,鹽,香料等用涼水調和均勻,確保筋道、味醇,再壓稈和麵,面要和硬,要運足氣力,放在案板上反覆壓揉,直揉得麵糰若蜂窩狀,硬而又筋,然後再用擀杖做成鍋蓋形狀,放進淺鍋烙烤,文火慢燒,幾經翻烙,約兩小時後鍋盔就熟透。烙熟的鍋盔厚度三寸,外表斑黃,幹、硬、脆;切口砂白,夾心白、綿、筋、甜,嚼在口裡香味醇正,筋中帶酥、滿嘴生津,越嚼越香愈有味。因其缺少水分,久儲不壞,方便攜帶,成為武鄉人出家旅行,外出幹活,求學必帶食糧,也成為饋贈親朋的禮品。

陝西武功鍋盔,你吃過嗎?

陝西武功鍋盔

武功鍋盔,幾乎超越人們對鍋盔的常規理解,上升到一種概念化的高度,但是,就是這樣的尺寸超大,厚度驚人,重量離譜的鍋盔,又的確是武功人因循傳統的方法,真材實料,烙製出來的。烙熟的鍋盔足足有三寸多厚,其外表黃脆,乾硬,酥脆;切口碴白,夾心白、綿、筋、甜,嚼在口裡香味醇正,筋中帶酥、滿嘴生津,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由於不便攜帶,武功鍋盔的主要作用在牛羊肉館,而不是像饅頭一樣被帶著四處移動,隨時充飢。這種吃法叫“冒饃”,不是“泡饃”。把鍋盔掰成小塊後,表面加上羊肉羊肝羊血,澆上滾燙的羊肉湯,篦掉。再澆湯,再篦掉。然後鳳凰三點頭,加第三次湯,鍋盔已經熱透,加上紅色的油潑辣子,色香味俱全,比死麵的泡饃好消化得多。

陝西武功鍋盔,你吃過嗎?

陝西武功鍋盔

在武功有外婆給外孫賀彌月之風俗,鍋盔饃和曲連饃是必贈禮品。曲連饃可以戴在手上,掛在脖子上,圖的是吉祥;鍋盔饃外形做成外孫當年屬相圖案,圖的是喜慶,好運。武功鍋盔伴著武鄉儒人年少時求學的特殊情結被鍾愛和讚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莘莘學子,每到週末,賢惠的母親烙上幾個大鍋盔,面裡放鹽、花椒葉、五香粉、菜油,為的是口感酥軟,好讓兒子吃著舒心,學習安心,以至於金榜題名。在那個年代,鍋盔饃烙得好的同學家長常被人敬慕。如今,每當看到鍋盔饃,就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想起割捨不掉的母子情懷。小夥伴們,陝西武功鍋盔,你吃過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