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2022-01-09由 樂清城市網 發表于 美食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在北白象巉河河畔,有著2條北白象形成最早的商業街——東大街和南大街。東大街最寬能容納2車通行,而南大街最窄處僅能容納1車通行,因為交通的不便利,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在北白象的商業地位也漸漸下滑,成為了存在於北白象人記憶中的老街。

老街上,沒有年輕人喜愛的奶茶店,沒有陳列時髦服飾的潮牌店,更沒有璀璨奪人的奢侈品店,有鬆糕店蒸籠氤氳的熱氣、老鐘錶店滴答滴答秒針掃動的律動和老布店剪刀撕裂布匹的脆響……仍在訴說著老街如今的故事。

老街的時光慢慢走,

留下來的,

有一群“守”藝人。

吳尊三:精修手錶50年

隨著錶盤被螺絲刀擰開,齒輪咔哧咔哧地轉動一圈,指標嘀嘀嗒嗒地回到了原來的位子,一塊鐘錶也就恢復了生命,開始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使命。

在北白象鎮南大街的小巷子裡,有一家鐘錶修理店在這裡靜靜地呆了24年,店主叫吳尊三,今年68歲。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有一塊手錶成了每個人追逐潮流的象徵,而吳尊三也成為了“趕潮人”之一。為了抓住這個好機會,18歲的吳尊三決定去溫州拜師學藝學習如何修手錶,初生牛犢的他沒見過手錶裡面的複雜內部構造,跟著老師刻苦學習了一年多,最後總算是將這門手藝收入囊中。

剛出師的吳尊三在舟山、玉環,都開過店,呆過幾年。最後還是選擇回到老家,在北白象鎮南大街開店。

鐘錶修理店的門面不大,店門口最顯眼的地方掛著一塊透明塑膠牌,寫著老店修配各類鐘表和電話號碼,玻璃櫃子裡放滿了各式各樣的手錶零件,櫥窗上放著出售的鬧鐘,工作臺上擺放著修理工具。

在這個大家習慣了手機看時間的時代,與時間息息相關的手錶修理行業日漸式微,原本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們,越來多轉戰其他行業,但吳尊三依舊堅守著,一干就是50年。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吳尊三說修理鐘錶看起來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其實每一個鐘錶都是不一樣的,都是鮮活的,每修一塊不一樣的表,都會有新鮮感,也會有不一樣的挑戰性。當你每次修好一塊表,看著指標跳動的旋律,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吳老師,幫我修一下手錶,怎麼不走了。”一名顧客把手錶遞給吳尊三。“你就放在這裡吧,三天左右來拿。”吳尊三看了一眼憑著多年的經驗就大概判斷出了這隻手錶的問題所在。隨後,吳尊三把放大鏡戴在一隻眼睛上,用開表器將錶盤輕輕開啟,再用小鑷子穩穩地夾起零件並用螺絲刀在錶盤裡轉動著,開始了修理……工作中的吳尊三一絲不苟,一句話也不說,全身心投入到這塊手錶裡。

修理鐘錶是一件對眼、腦、手都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一個鐘錶裡有上百個零件,需要用眼去發現鐘錶故障、用腦去思考如何修理、用手去操作細節。吳尊三說,有時候一不小心分了神,那就得全部重新開始。

休息間隙,吳尊三拿起放在櫥櫃裡的表向記者介紹。“這塊進口表,零件齊全,好修。”“這塊是石英錶,進水了。”“這是快幾十年的鐘表了。”

南大街曾是北白象最熱鬧的街,一天到晚人滿為患,大家沒事都喜歡到南大街逛逛,煙火氣十足,但隨著時間流逝,人也越來越少了,只剩下一些年長的人。兩旁的店變了又變,一會又來了新的,但沒呆幾年又走了,而現在兩旁的店都關了,只剩下吳尊三的鐘表修理店還依然留在這裡,守著老街的時間,也守著自己的時間。

“我要是走了,老顧客找不到我,沒地方修怎麼辦。”吳尊三指著放在櫥櫃最上方的一個老式鐘錶表示以前每戶人家人手一個,現在世面上都不多了,前幾天還有個老顧客特意從柳市帶著他們自己家的老古董掛鐘來找他修。

年近70的吳尊三,也想讓這門老手藝傳下去。他帶了10多個徒弟,只有兩個徒弟堅持幹了這行。他對徒弟十分嚴格,他說修理鐘錶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每個來學習的徒弟必須要在店裡當起碼一年的學徒。在這一年內要反覆地拆裝各類鐘表,一直不斷地練習。一隻手錶看似小巧簡單,實際內部十分複雜,不潛心學習一年,根本連皮毛都摸不到。

除了修表,空餘時間,吳尊三也熱愛書法,在鐘錶店顯眼的牆上掛了一副他自己所書的“不為利祿潔以奉公”的橫匾。而在走進這條老街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座橋叫象興橋,橋的題字也是吳尊三寫的。“幾十年過去了,我和這條老街已經密不可分了。”吳尊三笑著說道。

趙秀權:蒸籠裡的百年歲月

“這家店年糕很瓷實,包上紅糖做成糕頭,那味道真是一絕。”在同一條街的一條小巷裡,提起趙記鬆糕店的年糕,人人會豎起大拇指。雖然這是一家遠近聞名的老店,但店鋪的裝潢卻十分簡單樸素,店門口的兩張小桌板上擺放著一些素面、一些鬆糕以及造型各異的年糕。他家的年糕一塊塊潔白細膩,剛出鍋時還冒著熱氣,放涼後用手揪下一塊送入口中,味道香甜又軟綿。不僅當地人喜歡,周邊鄉鎮的人也會慕名到店裡買上一些回家嚐嚐。經營這家店鋪的是一位70歲的老人——趙秀權。在他看來,自家年糕能得到大家的喜歡,不過是因為守住了一份“用好料,保質量”的情懷。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每天天剛矇矇亮,人們還在睡夢中時,趙秀權和妻子就已經準備開門營業了。在幾十餘平方米的小作坊內,只見他熟練地切換於不同的活計中,清洗大米、研磨米粉、過篩、上籠蒸米粉,再將一桶桶沉甸甸的米粉團倒入機器壓成年糕條,忙得不亦樂乎。

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一條條雪白的年糕從一處圓筒口跳了出來,冒著騰騰熱氣,軟糯的滋味還沒入口就已經瀰漫在空氣中,為忙碌的清晨增添幾分悠閒。“我們家的年糕是純大米做的,雖然也有用機器做年糕,但每個流程都會把關,一切都是希望儘量保留最初的味道。”趙秀權告訴記者,每天入睡前他都會將精心選出來的大米提前浸泡在大盆裡,這樣做出來的年糕口感才能軟糯香甜,食不黏牙。

記者到店裡時,趙秀權正穿著黑色短袖,圍著藍色的圍裙,站在桌板後的工作臺上,給剛出爐的年糕糰子“凹造型”。在他的揉搓間,一塊白白的年糕團,被分成好幾塊兵乓球大小的小糰子,隨後便被按進了樟樹做成的模具中,不一會兒工作臺上就出現了幾塊外形很像月餅,印著吉祥文字的喜餅年糕。

“解放前,我爺爺就開始在這做這門生意,後來傳給我父親,手藝一代傳一代,傳到我已經是第三代,有百年的歷史了。”在店內,趙秀權一邊忙碌著,一邊介紹。平日裡他們家主要的營生其實是做素面,有時也做青團、鬆糕等,只有每到年底時,工作的重頭戲才是——做年糕。

別看年糕白白嫩嫩,製作工序可不簡單。“以前沒有機器,年糕製作時間長,工作量大,要經過磨、蒸、搗、切這幾個環節。”趙秀權告訴記者,其中最費力氣要屬搗年糕。蒸好的米粉要放在石臼裡搡搗,經一搡一翻無數次錘打,這個時候,他們一家老小往往會齊齊上陣,一人錘,一人翻,直到粗糙的米粉團變成一個光滑的年糕團才結束。由於從小耳濡目染,他也自然掌握了做年糕的全套技藝。

當地人都知道他們家做的年糕好吃,有的喜歡上門買冒著熱氣的年糕,拎回家就下鍋。有的則會提前預定,用來拜祭祖先或饋贈親友。後來為了提高效率,趙家引進半自動化的機器幫助生產年糕,但他們家年糕那軟糯香甜的味道卻一直沒變。顧客介紹顧客、回頭客介紹回頭客,口碑也就慢慢傳開了。

百年老字號傳承,源自趙記鬆糕堅守初心。不論是原材料大米,還是餡料核桃、紅棗等,趙秀權都會精挑細選上等好料,只為能保證百年如初的食感。

趙秀權的用心也讓趙家的鬆糕店聚集了一批忠實的“老顧客”,幾乎每年他都要蒸制數百籠年糕來滿足這些“老顧客”。在店裡,一位經常光顧趙記鬆糕的一位阿公對記者說,他最喜歡將趙家的年糕蒸起來,切成厚片,再拉薄塞上一些紅糖,做成糕頭來吃。有的人則喜歡炒著吃、煮著吃、炸著吃、烤著吃,吃法千奇百怪。

製作年糕幾十年,在趙秀權看來,有人喜歡他家的年糕,就是他幹活最大動力。而老街上這一縷糕點香將包含著趙家的初心和堅守繼續氤氳,甜蜜著這老街的不變歲月。

潘洪賢:與布為伴40年

“今年一下子覺得力不從心了,前兩年還能夠一直加班到深夜。”在南大街與東大街交叉口的橋頭,72歲的老裁縫潘洪賢已經在這條街上經營了40多年,從青年到兩鬢斑白,老裁縫剪刀下的故事伴隨著老街每日的熙熙攘攘,成為了這條老街的一部分。

40年多前,年輕的潘師傅來到了東大街,進入了供銷社工作。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我最早來到這條街上,是在供銷社的布店工作,位置就在我現在店鋪的對面。”潘師傅一邊熟練地剪裁布匹,一邊介紹。潘師傅的布店名為老裁縫,他年少時學習裁縫手藝,雖因後來在供銷社經營布行生意所以放下手藝20多年,但在經營布匹生意中,始終離不開剪裁,所以手藝也一直沒有生疏。

後來,在經營過程中,潘師傅發現了顧客對於製衣有需求,所以他開始重新拾起了自己年少時學會的裁縫手藝,在供銷社對面開起了這家裁縫店,為顧客提供裁剪、製衣的服務。時光荏苒,供銷社換成了私人商行,而潘師傅這家橋邊的老裁縫成衣店,也從潘師傅的副業成為了潘師傅的主業,這一做就又是20多年。

樂清這條老街,幾代人的回憶!而今…

“跟以前不一樣,現在做的都是給老人百年之後穿的衣服,以前都是做一些西裝之類的,品種不一樣,但工序一樣繁瑣,需要靠人工一點點做。”因為人手緊缺,潘師傅叫來了自己的親戚在店內幫忙,他負責裁剪、熨燙等等工序,親戚則負責包邊縫紉。

在幾十年前,裁縫、布店是大家生活著必不可少的一環,而由於市場的變化,這類定製裁縫,已經淡出了大家的視野,潘師傅說,他所瞭解到的幾家裁縫店都已經陸續關門。

隨著需求少了,與潘師傅類似的店鋪也逐漸少了,所以顧客們也就相對集中了,這反而讓潘師傅的店鋪忙碌了起來。“因為太忙了,我們不接修衣服之類的工作,怕來不及。平時一般都是早上6點半來店裡,除去中午的吃飯午休,一直會忙到晚上8點左右。”潘師傅介紹。“永嘉那邊也有顧客尋過來買,周邊鄉鎮也都有很多人特地過來定的。”潘師傅說。而客人們對於他製衣的認可,是潘師傅心裡最自豪的事情。

“我們定價很低,吸引了更多顧客遠道而來。”潘洪賢說。老街的房租價格保持數年不變,賺錢對於潘師傅來說,向來沒那麼重要,守住這份手藝,實現自我價值,才是他做這行堅持到現在的根本原因。

衣食住行,衣一直來都是頭等大事之一。與工廠轟鳴的機器和流水線近乎一致的製衣不同,老裁縫成衣店轟鳴的是人聲,裁剪的是非標準化的情感。從事縫紉行業,潘師傅幾十年如一日。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