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2021-12-29由 糖酒快訊 發表于 美食

文 / 高金河

音樂家譚盾曾說,他的《敦煌·慈悲頌》是一個很難歸類的作品,它不是純粹的交響樂,也不能算是合唱作品,它就是《慈悲頌》,是敦煌壁畫的“音樂版”。

福耀玻璃的創始人曹德旺曾在自傳《心若菩提》中寫道:一個人一定要有信仰,無論信什麼都行,什麼都不信的人是最可怕的。

事業有成之後,這位“玻璃大王”花費數千萬在福州郊區蓋了一棟豪華別墅,但在搬進去之前,他突然想到“佛祖是在菩提樹下修行的”,自己何德何能住這麼好的別墅。

後來,曹德旺在家門入口的地方陳列了一本《金剛經》,用來提醒自己戒除貪念,戒驕戒躁。

面對國窖1573·品味敦煌這款產品,我們也很難將它歸類。其宏大的文化體量,如同敦煌千載疊復的虔誠吟詠,讓我們感受到對生命意義的詩意追索,卻很難用簡單的商業詞彙加以定義。

一曲頌歌與一支美酒,它們共同奉與敦煌的也許是一種宇宙蒙荒時的生命意向。它是生生不息的愛意,是亙古永恆的善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是傳承賡續的中國文化與不斷開拓的現代精神的全新表現。

千年敦煌,照見華夏的靈魂

何為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漢時,它身處河西走廊盡頭,在帝京洛陽五千裡外,向西便是浩茫的西域。溯著絲路進入中原,它是第一站,沿著絲路走向世界,它也是第一站。如今,它是當代中國人回望歷史,世界凝視中國的一道視窗,一面鏡子。

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原的行僧樂樽西行敦煌,在三危山見到“狀有千佛”的金光,鑿開了莫高窟的第一座佛龕。從此之後直到元代,一代代的高僧大德從此路過,一代代的吟誦者將他們帶來的經典改寫成跌宕起伏的經變,一代代畫師再將這些膾炙人口的經變一層層繪在洞窟的石壁之上。

餘秋雨曾在《莫高窟》一文中感嘆,“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產生,刻劃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衣冠華麗的中原士子,高鼻深目的粟特商人和悍勇驍健的党項貴族雙手合十,他們面前的佛陀菩薩既有北朝的纖瘦,亦不乏唐代的豐腴,宋代的華美。

一個洞窟連著一個洞窟,一方壁畫連著一方壁畫,一千多年間,歷代工匠在1700米長的斷崖上開鑿了735個石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餘身彩塑和5座木構窟簷建築,在藏經洞裡留下了5萬多件文物和經卷。

在人類流動的社會中,每一代人並非像“蝴蝶和蠶一樣,前一代同時出場,後一代同時繼位”,代際之間犬牙交錯,我們永遠和老一代人倖存者共同生活著。站在千年交錯的佛陀、比丘與供養人面前,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句論述。

千年老窖,傳續世代的生命

公元1573年,瀘州的釀酒匠人挖下了今天瀘州老窖的第一方窖池。

此前六年,明朝政府放開了海禁,敦煌的梵音漸漸沉寂,與大海相連的長江代替河西走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交通孔道。

長江邊的古窖池一直活躍到今天,壇罈老酒在陶壇中吸取著江畔的風土靈魂,而後順著長江水道走向中原每個城郭市鎮,直至大海之畔。

濃香型白酒的魅力正在於這“千年老窖”。它是時間上的時時連續、空間上的層層累聚,其肌體血脈暢通,生命世代永續,古菌群從窖池誕生那一天一直活躍到如今人們杯中的每一滴新酒。

當代的躍動,近代的醇厚,清代的雅韻,明代的鋒礪在古窖池中隨著微生物的代代傳承層層開啟,每一滴液體都散發著時間賦予優雅窖香、陳香,醇厚綿甜,豐滿圓潤,回味悠長,風格典型。

當這樣一瓶新酒遇到敦煌,它便不僅僅是一瓶酒,而是一種文化,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對恆久歷史的信仰。它與古壁畫一樣,是持續的、恆久的生長,超越生滅,與永恆的精神和生命剎那結合,成為現實生命的絕美象徵。

從這個意義上說,濃香古窖與敦煌壁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敦煌壁畫從視覺上帶給人們歷史永續不斷的震撼體驗,那麼老窖中流出的酒體則是歷史是可賞、可聞、可品的歷史傳承,它的生命像古壁畫的層層鋪繪一樣,從古窖池誕生第一天延續至今。

一口陳香入喉,便是千年的關懷與慈悲。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2013年,作曲家譚盾在敦煌採風時見到了“敦煌女兒”樊錦詩,兩人一見如故,此後五年,“把帶不走的敦煌壁畫化作音符”成為了他最大的牽掛。

譚盾曾說,“我把對生命的理想都放進了《慈悲頌》。”

2016年,譚盾與瀘州老窖結緣,開始創作一部關於音樂與酒的新作《酒狂》。兩年後,“國窖1573·英雄的盛宴”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拉開帷幕,《酒狂》震撼首演。透過攜手譚盾,瀘州老窖與敦煌的結緣也由此開始。

2019年,譚盾嘔心六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敦煌·慈悲頌》正式面世,這場古今文明的交響,也正式拉開了國窖1573與音樂藝術合作的新篇章,第二年,國窖1573·品味敦煌正式面世。

《敦煌·慈悲頌》六個樂章分別來自六幅經典壁畫“菩提樹下”“九色鹿”“千手千眼”“禪園”“心經”和“彼岸”;而品味敦煌的六支單品,同樣以此為主題。

在作曲家和品牌設計師眼中,這六幅壁畫,六個主題共同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慈悲”,但這種慈悲已經超越了一般宗教意義上的慈悲,指向了一種更為普適的奉獻精神,包容態度和生命感悟。它是中國這片土地上各種文明歷經千年交融碰撞所取得的洪亮共鳴。

文化學者易中天聽過這部創新之作後感慨,“但凡人類就有共同價值,比如對愛和善的追求和肯定。這種共同價值不分種族,不分地區,不分時代,不分國家,為人類文明共同擁有和認同。”

文化難以剖析,只能體悟;音樂難以描繪,只可聆賞;千年古窖的時間韻味同樣難以將每種若隱若現的氣味拆成細緻的描述性語言,需要飲者以口、以鼻,更以心慢慢品味。

人類生命的形態亦像是窖泥中的微生物生命,有個體劫毀,卻總體永生。而正因為它們是連綿不斷的,相互滋養的,相互維持的,它們的生命才可以是不朽的、美好的,它們才得以詩意地存在,顯現出宇宙鴻蒙的生氣與善意。

一首頌揚生命的樂曲,只能用生命與聆賞,一支頌揚生命的美酒,只能用生命品味。回到赤子之心,回到中華文明的柔和目光與勃勃生機,其生命主張的簡貞詩意,也應該是品味敦煌的詩意主張。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一曲頌歌,品味敦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