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2021-12-17由 順德美食德食 發表于 美食

說起順德

我們都知道它是粵菜重要發源地

世界美食之都

正所謂”食在廣州,廚出鳳城“

順德菜有多好吃

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但是小編髮現,有些傳統的順德味道

市面上越來越難品嚐到了

如果失傳了,就太可惜了!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慶幸的是

剛結束的第十三屆順德私房菜大賽北滘賽區初賽

讓這幾道傳統順德菜重出江湖!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在本次大賽裡,選定了8道順德懷舊菜作為指定參賽菜式。

你知道嗎,裡面有一些菜式,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

究竟是什麼菜呢

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菊花鱸魚羹

此羹湯清味鮮,魚肉爽滑,色澤清雅,菊香怡人,深受食客特別是文人墨客讚賞。

美食家、醫學博士陳存仁在《津津有味譚》一書中寫道:“順德鳳城的菊花鱸魚膾清鮮甘美,頗負時譽。”

菜式故事

此菜相傳為明代詩人李少芝所創。李少芝自幼跟隨著名詩人歐大任學詩,曾在一次詩人雅集時,當著一眾詩壇大腕的面吟誦了自己的憂時之作:“蕭關風急馬頻嘶,四塞河山動鼓鼙。獨立高臺望烽火,胡笳多在薊門西。”從此,“青衣李生能詩”之名不脛而走。

歐大任去世後,李少芝到大良堡小洞(今仙洞)村開了一家小酒館,勞作之餘,跟夥計們一起吟詩作對,自得其樂。他把生平詩作編入《歷遊》《餐霞》《當壚》三本集子裡。

李少芝景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人陶潛,一次見秋菊怒放,想起晉代高士張翰因思念故鄉蓴菜鱸魚而辭官歸隱的事蹟,創作了這道寓意抒情菜——菊花鱸魚羹。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六味會長魚

六味會長魚作為順德傳統名菜一直流傳下來,有詩讚道:滋陰補血賽人參,活色生香美可吟。七味同烹成一絕,清鮮爽滑稱饕心。

此菜傳到港、澳及多個地區和國家,成為廣州酒家、香港鳳城酒家等保留菜式。

菜式故事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四川李滋然主理順德縣政務。這位縣太爺一到任就在公堂上掛出牌子,上面寫著:“本縣若有收受民間錢財,不得還鄉。”

光緒三十年(1904),李縣令因公觸怒領導被撤職。啟程回鄉時,李滋然兩袖清風,行李簡陋。有不少縣民為他送行,其中一個飯店老闆用竹筍、冬菇、芹菜、紅蘿蔔、陳皮、菜椒等六種配菜切成粗條,與黃鱔條(俗稱“長魚”)同炒,上放炸米粉絲,做成一道菜,送給父母官下飯。李滋然連聲稱讚:“這六味會長魚好味!”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五柳魚

五柳魚是一道極富文化韻味的名菜。有詩詠道:“宋嫂魚香滿食壇,撩人食慾味甜酸。還添五柳絲千縷,直引陶詩上箸端。”

據食家經驗,水浸五柳魚講究大甜大酸大咸,勾芡可用番茄醬,避免魚呈死白色。

菜式故事

據考,順德五柳魚源於杭州的西湖醋魚。隨著宋末、明末江浙廚師因逃避戰亂南遷,西湖醋魚傳至珠三角。水產養殖業發達的順德龍江、南海九江一帶的群眾在西湖醋魚的基礎上,加入了“五柳料"——瓜英、錦菜、紅姜、酸藠頭、白姜等酸味輔料,使菜餚更加可口醒胃。

《順德縣誌》記載,“將抹鹽蒸熟的魚”,“配上酸蕎頭絲、酸薑絲及酸甜芡汁,則為五柳魚”。烹製五柳魚,除蒸制外,還有油浸(《順德菜精選》有載)、湯浸等法。其後,五柳魚做法沿西江而上傳到廣西,經南海籍清末官僚譚宗浚父子之手成為北京譚家菜中的五柳魚。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三鮮拆鴨羹

此湯用滾法,能保持鴨肉嫩滑;而為了鴨肉速熟,將它拆絲。一個“拆”字,體現了順德菜注重手工、做工精細的特點。

今把熟拆鴨條改為生切鴨絲,使此菜的口感更佳,賣相更靚。有詩詠三鮮拆鴨羹:遠播芳名越百年,和羹共燴鴨三鮮。清甜吻潤消煩暑,沁入心脾勝玉泉。

菜式故事

據《順德菜精選》記載,早在清代此菜已經盛行,並與大良清暉園結緣很深。歷代園主有養鴨挖筍採蓮育菇的習慣。他們讓家廚就地取材,將園養的鴨子滾熟拆肉切絲,與鮮筍、鮮蓮、鮮菇同滾,而成味道鮮美的消暑靚湯,體現了順德人不時不食、因材制宜的飲食習慣。

後由於種種原因做法瀕於失傳。經大良毋米粥大廚的改良,《順德菜烹調秘笈》的記載宣傳,這道做工細緻的歷史名菜又重出江湖。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鳳城蜜軟雞

此菜亮點是用“百花之精”蜂蜜調味。以蜂蜜為靈魂的鳳城蜜軟雞清香甜美,皮爽肉滑。

有詩讚道:芳魂賦自百花精,爽滑鮮甜格調清。六十年前名饌會,廚鄉荔鳳豔羊城。

菜式故事

鳳城蜜軟雞有悠久的歷史。據一位百歲老人回憶,她在8歲時已經吃過蜜軟雞。一位曾在澳門恆生銀行掌勺的九旬退休廚師說,他不定期烹製蜜軟雞,讓自己和後輩重溫舊味。

早在1956年廣州首屆名菜美點評比展覽上,鳳城蜜軟雞從210款雞餚菜式中脫穎而出,當選名菜。主制者為順德龍江名廚戴錦棠師傅。此事被載入《廣州美食》一書中。

1978年,在順德供銷系統烹飪技術交流會上,蜜軟雞被確認為大良地區特色名菜。1996年,它被載入《順德菜精選》中。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鳳巢三絲

鳳巢三絲作為順德名菜,它的成名是“標準化”的結果。最佳配料:雞絲、滷豬舌絲和滷豬肚絲。雞蛋絲的成型標準是幼細,首先要把雞蛋打透,打得透才易於炸成幼蛋絲。有詩詠曰:烹巢引鳳治三絲,筍作梧桐韭作枝。更借芙蓉添秀色,廚鄉小炒美如詩。

菜式故事

據《順德縣誌》記載,鳳巢三絲又稱三絲鳳凰巢。此菜始制於清代,因用三種絲狀食料與縱橫交織若鳥巢的炸雞(雅稱“鳳”)蛋絲製成,故名。

鳳巢三絲是在傳統順德菜鳳城炒三絲的基礎上,注入鳳巢的概念改良而成的。它引出了種種仿效菜式,並逐漸演變,定格而成粵菜中的鵲巢形象和製法。鳳巢三絲在傳統筵席上地位較高。過去男尊女卑,筵席上男席有鳳巢三絲,女席相應的菜式為什錦肉絲。順德廚師曾在法國馬賽市炒制鳳巢三絲,供當地各界名流品鑑。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大良炒牛奶

大良炒牛奶典範性強,被奉為中國烹飪軟炒法的經典之作而列入教材。技術要求高,烹製難點是凝固劑分量和比例要恰當。

菜品高雅,成菜凝而不瀉,奶香醇厚,潔白滑嫩,奶皮內餡料清晰可見。有詩讚美大良炒牛奶:巧手烹來箸下香,鮮甜滑嫩誘人嘗。尤奇玉液凝仙酪,確是中華軟炒王。

萊式故事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記載,大良炒牛奶最初是把滴珠原奶煮沸後冷置,逐層煉取面上凝結的薄膜——奶皮,然後加豬油猛火熱炒而成。

20世紀40年代初,鳳城名廚龍華對炒牛奶製法作了革命性的改良,在水牛奶中加入凝固劑鷹粟粉和雞蛋清,配料增添爽口彈牙的蝦仁,甘香的雞肝粒,油香的炸欖仁,冶香嫣紅的火腿蓉,成菜既奶香醇厚,潔白嫩滑,又色彩鮮豔,口感多樣。經此番改良,使炒牛奶走出富人的廚房,走向廣闊的餐飲市場,並逐漸傳遍五大洲。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家鄉釀鯪魚

粵菜專家認為家鄉釀鯪魚有三絕:一絕為讓鯪魚脫胎換骨、改進滋味的智慧光芒;二絕為刀工精細、剝出皮囊而保持頭尾相連,絲毫無損;三絕是釀餡後在原汁、二湯和味料的滋潤下的慢火燜燉,最終形成了味道香濃、質地腍滑的佳餚。

有詩讚家鄉釀鯪魚:脫胎換骨見刀工,煎釀鯪魚自不同。但嚼無妨宜老幼,鮮甜可口味香濃。

菜式故事

據傳清代順德有位媽姐,在省城扭計師爺家做女傭。扭計師爺的兒子是個智商不高而又飲食挑剔的奄尖大少。為了滿足奄尖大少愛吃鯪魚的口腹之慾,又免其遭受“鯁骨”之苦,媽姐創造性地把鯪魚剝出皮囊,起去骨,釀回其肉糜,保持其原形,加以煎燜,既揚鯪魚鮮爽之長,又避骨多易“鯁”之短。家鄉釀鯪魚被評為2015全民最愛十大順德菜之一。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作為一個持續多年的品牌活動,

活動關注到順德部分美食正慢慢消失的現狀

而牢記傳統順德菜的味道

傳承

才是順德菜發展的關鍵

所以特地將“懷舊”設為今年大賽的主題

上面介紹的八樣菜式,是本次比賽的指定菜式。

全民樂廚,經典傳承

本次私房菜大賽

將傳統順德味道,帶到各位街坊面前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第十三屆順德私房菜大賽

活動主題:

全民樂廚•經典傳承

組織架構:

指導單位:

佛山市旅遊局

主辦單位:

順德區旅遊局

協辦單位:

順德區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順德區飲食協會、順德區旅遊協會、順德區廚師協會、順德區點心師聯誼會

策劃承辦:

佛山傳媒集團 珠江商報社

支援贊助單位:

藍鳥燃氣有限公司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中山市帥邦廚電科技有限公司

明朝古人吃的順德菜,居然要重現江湖了!趕緊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菜式製作:羅福南

菜式故事:廖錫祥

整理彙總:珠江商報

編輯:鄭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