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2021-11-09由 牧海唯真 發表于 美食

龍羊峽水庫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虹鱒魚寶庫”,連同下游的拉西瓦、李家峽、公伯峽等多個水庫,組成了黃河上游最優良的冷水資源庫。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虹鱒

早在2017年,黃河上游冷水區的虹鱒產量就已達到1。38萬噸,佔到了全國鮭鱒魚總產量的30%,青海省也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鮭鱒魚產地。

青海省於1985年首次引入虹鱒,在1989年聯合國援助青海漁業開發計劃中,虹鱒養殖更是被列為了重點專案。經過30多年的發展,虹鱒已成為龍羊峽水庫的一張“王牌”,特色優勢顯著。那麼,龍羊峽水庫及周邊水產企業為何選擇虹鱒魚“下手”呢?

首先是資源優勢顯著。

龍羊峽水庫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深水水庫,水域面積383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247億m ,堪稱黃河的一個“高位水缸”。更為難得的是,庫區年平均水溫為12℃,冬季不結冰,水質優良,溶氧充沛,非常適合虹鱒(冷水魚)的生長,自然優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其次,虹鱒魚市場是一塊“大蛋糕”,銷路好,利潤高。

虹鱒是太平洋鮭魚的一種,體型神似三文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備受消費者歡迎。眾所周知,三文魚是國際市場出了名的“搶手貨”,而虹鱒的賣相與之難分高下,尤其是國內市場,近年來是越做越大。

據統計,中國每年消費4萬噸左右的虹鱒,養殖成本一斤不到20元,市場價格卻能賣到40~60元左右,利潤頗高。如果再加上海外的水產市場,虹鱒無疑是業內令人垂涎的“肥肉”。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以上兩點結合,虹鱒在龍羊峽水庫“出道”並聲名大噪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虹鱒的熱度和定位雖不及三文魚,但養起來也並不容易。國內養虹鱒的方法高度統一,幾乎全是網箱養殖,養殖裝置、產品加工等都是難點,而國內水產企業想要自建一套生產線絕非易事,這也是國產虹鱒產業的瓶頸所在。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和挪威老牌水產企業展開深入合作,包括引進挪威AKVA集團的全自動投餌機、抗風浪網箱以及Fishtak養殖軟體系統,漁業設施“大換血”,產能顯著升級,虹鱒養殖正式走向標準化。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自動化生產線

為了避免走“用水質換產量”的老路,庫區的養殖密度控制得低,每立方水體產量不超過6公斤。這是什麼概念呢?按照挪威的計量方式,每立方水體可養殖25公斤的鮭鱒魚,這一標準是公認的行業指標,而龍羊峽的密度還不到該標準的1/4,大大降低投餵飼料所帶來的氮源、磷源汙染。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問題來了,我國在龍羊峽水庫養殖虹鱒,為啥離不開挪威的“援助”?

這就要從挪威的養殖實力說起了。在國人印象中,挪威向來都是和三文魚繫結在一起的。事實上,挪威企業把三文魚打造成海水魚的“代表作”,這是80年代之後才有的事。在此之前,挪威漁民最早飼養的是虹鱒,而不是三文魚。

時間回到1959年,挪威海產界的先驅者卡斯滕·維克和奧拉夫·維克率先利用網箱養殖虹鱒,後來偶然發現虹鱒能適應海水環境,於是便將網箱轉入海水中,擴大了養殖產量。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在70年代之前,虹鱒一直都是挪威養殖戶首選的品種,其產量要遠高於三文魚,在海水魚中佔比高達80%以上。當時的三文魚只是小眾品種,養的人很少,直到60年代末才開始發生轉折。

1969年,挪威漁民在拉克薩維卡海域嘗試性地投放了20000尾三文魚幼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三文魚的養殖漁場。萬萬沒想到,“試水”的三文魚大獲成功,肉質更佳,味道明顯比虹鱒更好,隨即成為市場上的爆款。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放棄養殖虹鱒,繼而轉型三文魚的養殖。從此,三文魚產量急劇攀升,並於1977年正式取代虹鱒,成為了挪威的“海產一哥”。

到了1990年,三文魚在挪威市場一騎絕塵,在海水魚總產量中佔比高達96。95%,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時至今日,三文魚依然保持著93%以上的養殖佔有量,壟斷地位已經難以撼動。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而在養殖裝置方面,虹鱒和三文魚一脈相承,老牌水產企業在生產工藝、營養配方、自動化等方面早已是輕車熟路,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目前,國內企業還沒有實力研發出同一水平的養殖和加工生產線,因此要把鮭鱒魚產業“蛋糕”做大,還真離不開挪威企業的助力。

養殖裝置的難題找到了門路,但新的問題又開始出現。近年來,從龍羊峽庫區逃逸的“漏網之魚”引發關注,若不嚴格把關,同樣可能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說來也奇怪,鮭鱒魚的網箱養殖彷彿陷入了一個怪圈:無論是挪威、智利還是中國,網箱逃逸事件似乎註定難以避免,每次逃逸都會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最為典型的案例莫過於2018年7月挪威的三文魚逃逸事故。據估計,該事故中逃逸的三文魚約有69萬尾,儘管事發後當地漁場極力圍捕三文魚,但最終也只回收了5。5%,遠遠沒有達到設定的10%回收標準。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略顯尷尬的是,涉事漁場雖是挪威企業,但事發海域卻在智利。大批三文魚外洩無疑會對智利的漁業、生態造成損失,雜交所引發的基因汙染更是後患無窮。後經專家組評估,智利政府最終對挪威企業處以714萬美元的鉅額罰款,這張生態罰單面值之大,一度登上不少媒體的頭版頭條。

視線再回到青海的龍羊峽水庫。據統計,2017年時龍羊峽庫區200個網箱共生產出9000噸虹鱒,僅商品魚就有數百萬尾,逃逸風險相當高。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黃河上游水系圖

而事實上,黃河上游的漁業調查中早就發現了虹鱒的蹤跡,野外釣捕案例更是數見不鮮。經常在龍羊峽庫區垂釣的一位釣友表示:水庫內的虹鱒確實有很多,運氣好的話十幾分鍾就能釣上4~5條,垂釣地點正是在黃河貴德段的特有魚類水產種質保護區內。

當地漁民也曾對媒體介紹:

很多時候下網捕的就是從網箱裡跑出來的虹鱒,“風浪大的時候,養殖網箱翻掉,兩萬多條,一晚上都跑完了。”

虹鱒逃逸有多大隱患?

虹鱒是鮭形目鮭科鱒魚屬魚類,性情兇猛,掠食性強,是不折不扣的食肉魚。龍羊峽庫區中所飼養的虹鱒多是三倍體虹鱒,比普通的二倍體虹鱒長得更快,而且抗病力強,個體碩大。三倍體虹鱒沒有自然繁殖能力,但考慮到兇猛食性,野外種群帶來的隱患仍非同小可。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據維基百科記載:虹鱒口大,雄魚體側有彩虹般的桃紅縱帶,成年後體長可達120公分。虹鱒還是世界上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之一,其食性非常貪婪,幾乎可以吃掉任何能捕捉到的獵物。比如: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蟋蟀、蚱蜢等),能吞下相當於自身體長1/3的硬骨魚,甚至還有捕食條紋草蛇(Natrix helvetica)的記錄。

更麻煩的是,黃河上游養殖虹鱒魚的水庫不僅只有龍羊峽水庫,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等水庫也在養殖之列。此前在李家峽庫區,就有網友調獲過10多斤重的虹鱒,路亞虹鱒甚至已成為上游河段的熱門垂釣專案。

龍羊峽的隱憂:花30年養一條虹鱒,“漏網之魚”暗藏危機?

總之,這些“漏網之魚”對黃河的土著魚仍是不小的威脅,要知道,黃河土著魚的繁殖週期普遍為4~6年,骨唇黃河魚、極邊扁咽齒魚等更是瀕危物種,一旦被外來的虹鱒過度捕食,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對於虹鱒的威脅,需要展開專項資源調查,確定種群動態及分佈範圍,做足準備,防患於未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