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味道湖南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湖南農村是這樣煮飯的!

2021-09-14由 紅網論壇 發表于 美食

好久沒有吃到飯甑蒸的飯了,那天,友人邀我去一間農家樂就餐,說是能吃到飯甑蒸的飯。農家樂的老闆頗有生意經,似乎摸透了許多現代人有“返璞歸真”的意圖,從廚房到炊具,幾乎全景式地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家做飯的情形。大柴火灶、大鐵窩,還有那飯甑等炊具,吃飯的四方桌,樣樣俱全。

味道湖南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湖南農村是這樣煮飯的!

煮飯用的飯甑。圖/安仁古

我是吃著飯甑裡的飯長大的。而且學做家務活第一件家務活便是飯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湘南農村村民煮飯都是用飯甑。我是家中的長子,手下有弟妹三個,家裡六口人,父母是家中主要勞動力,我是次要勞動力。父母忙於生計,既要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賺取工分,又要利用空隙時間,搞點多種經營,以維繫家庭的正常“運作”。這樣的話,有些家務活他們確實顧不過來,順理成章便落到了我的頭上。

六歲那年,母親開始教我用飯甑,她做了一個示範。先將大米倒入滾水鍋中,大鍋中水燒開後,將淘好的生米放入鍋中,煮時需不時的攪動,以防米飯粘鍋燒壞。煮至七八成熟之際,即用“撈勺”也即笊簍撈起飯粒,放入筲箕濾幹水分,倒入事先已放好了甑箅的飯甑裡;撈飯時,鍋中往往留若干飯粒續煮。再將飯甑放置有水的大鐵鍋內,水不能太多,以淹沒部分甑腳為宜,然後猛火蒸之,當熱氣從飯甑蓋的縫裡開始冒出的時候,並凝成水珠,沿甑蓋往下掉入鍋內時,飯即蒸熟。整個過程由煮、瀝、蒸三個步驟組成。用飯甑蒸飯,食之又軟又香,口感極好。

我們家的飯甑是父親親手做的。父親是個土木匠,他沒有拜過師,只是透過觀察別的木匠做木器,記住工藝流程,慢慢地便學會了。儘管手藝有點粗糙,但還是很實用。父親找來幾塊杉木,擺弄了一個晚上,至十點我們快要睡覺時,飯甑便做好了。父親做的飯甑似水桶,上大下小,由甑體、甑箅、甑蓋組成,甑體外圍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均用竹片編成的花箍箍緊。甑蓋略大於甑口,甑口兩端低約2寸處有提耳,作端飯甑用。內側底部有三個凸點,用來放甑箅。我家的甑箅是用竹篾做的。有許多孔格,主要用於透氣。

味道湖南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湖南農村是這樣煮飯的!

全新的飯甑。圖/安仁古

自從母親始教我用飯甑之後,每天早晨六點多鐘,我就要起床。母親起床比我早,她大約五點多鐘就要起來燒水煮飯。我們家做飯是用一個大柴火灶,前後兩口大鐵窩,靠灶門口的大鐵窩是用來煮飯炒菜的,灶臺後的大鐵窩是用來燒洗澡水和煮豬潲。一般情況下,母親會在米煮至七八成熟時,餘下的工夫才會交給我。她與父親吃一碗白粥便開工去了。我接過母親的活便開始將飯撈出來,濾幹水之後倒入飯甑。米飯不能撈得太淨,否則剩下來的就不是粥,而變成了“白開水”。白粥再煮上幾分鐘,我用一個勺子舀出來放在一個搪瓷面盆裡,剩餘的白粥舀入潲桶,用於煮豬食。將白粥舀完後,把大鐵窩洗乾淨,倒入適量的清水,再將飯甑放置大鐵鍋內開始蒸飯,基本工序就算是完成了。接下來的活就是往灶臺裡添柴火,十來分鐘後,飯便蒸熟了。

味道湖南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湖南農村是這樣煮飯的!

撈米用的笊籬。圖/安仁古

我除了早上要幫家裡煮飯蒸飯,還要帶弟弟妹妹。有一次,飯蒸熟了,我將飯甑從大鐵窩裡端出來,正準備放在木架上,突然間從裡屋裡傳來小弟的哭叫聲,可能是小弟尿床了。我驚慌失措,不小心將木架和飯甑弄倒了,一半的米飯倒在地上,這下闖大禍了。家裡糧食十分緊缺,大米不夠吃,得靠外公他們接濟和用一些紅薯、高梁等雜糧補充,才能度過“毫月”,即農曆三、四月青黃不接的季節。我額頭上直冒汗,邊叫大弟弟去看小弟是怎麼回事?邊將木架和飯甑扶正,將一些較為乾淨的米飯用手捧進飯甑裡。那些沾上泥塵的米飯則用清水洗乾淨,再放入一個碗裡蒸一下倒入飯甑裡。

母親中午回來做飯,炒好菜後,她裝了一碗飯吃了一口,感覺不對,問我是怎麼回事?我沉默不語,待我想開口說話時,大弟搶先回答“哥哥把飯甑弄倒在地上了。”看著母親嚴厲的眼光,我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如實告訴了母親。我原以為母親會嚴厲地斥責我,但母親沒有,只是說了句遇事不要慌張,要鎮定沉著。

父母在家裡的自留地裡每年都要栽種紅薯和高梁,以幫助家人度過饑荒的“毫月”。每年家裡都要挖幾百斤紅薯,把挖來的紅薯倒在二樓的木板上自然涼幹一點水份。生紅薯不能吃,吃了會肚子疼。過一段時間,母親將紅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繼續涼幹,留著蒸煮吃。另一部分,則洗乾淨後切成絲,用麻篩盛著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幾天後,再用麻袋裝好,放在二樓的糧櫃裡。待需要吃的時候就能夠派上“用場”了。

味道湖南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湖南農村是這樣煮飯的!

用飯甑蒸出來的米飯。圖/安仁古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將紅薯絲或曬乾後的高梁等等新增進米飯是常事,也即常態化。家裡小孩多,都是生長髮育期,飯量大。原來計劃是到農曆三、四月才在米飯新增紅薯絲或高梁,後來母親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從分到生產隊的新糧開始,就不定期地在米飯中新增紅薯絲或高梁。飯甑蒸飯時新增紅薯絲或高梁,花的時間要比單純蒸米飯長十來分鐘。初初吃這些雜糧飯還有點新鮮感,久而久之,就有點不想吃了。特別是高梁飯,如果是高梁放得太多,就更難吃。不過,不想吃或者是難吃,最終也得吃。不吃的話就會餓肚子。

飯甑,作為南方居民做飯的主要炊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宋代大文豪東坡學士說:“飢人忽夢飯甑溢,夢中一飽百憂失。”飢人所盼,無非飽食,腹中不飢,百憂便失。在農家裡,只要飯甑不空,肚子便不會餓。時過境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蒸飯器、高壓鍋、電飯煲等現代化炊具普遍進入農家,飯甑便慢慢退出農家的廚房,變得清閒起來。只有在村民家裡有紅白喜事或者是一些農家樂餐廳才可能見到飯甑了。

飯甑的年代很艱苦,但也是一段經歷。

【活動介紹】

聚焦湖湘美食,傳遞背後的幸福與溫情。“2021味道湖南:一起來曬曬你心中的湖南味道”活動開啟,以湖湘美食為主題,一起來探尋湖南味道的靈魂。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