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這些高發疾病!你還不知道

2022-11-20由 學術經緯 發表于 時尚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過度食用糖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的上升。

這些疾病發病率的增加正在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會導致3500萬人死亡。目前,大多數試驗集中於西方飲食模式

(西方飲食模式的特點是攝入更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飽和脂肪、高脂肪乳製品、雞蛋、精製穀物、白薯和高糖飲料)

對整體健康和腸道的不良影響。但關於糖對健康的具體影響,相關研究證據還不夠充分。

食物中糖的來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等。近日,發表於《臨床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一篇綜述,旨在

闡明不同型別膳食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以及其過量攝入對腸道內穩態和胃腸道疾病的影響。

截圖來源: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碳水化合物代謝

碳水化合物是宏量營養素中最重要的食物能量供給來源(佔總能量攝入的40%~80%)。

碳水化合物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對健康很重要,如:

提供能量、影響飽腹感、控制血糖水平(胰島素代謝),影響蛋白質糖基化、脂質代謝、膽汁酸二羥基化、發酵(短鏈脂肪酸[SCFA]的產生等)、排便習慣以及腸道菌群。

考慮到結構和性質的差異,膳食碳水化合物可分為不易消化碳水化合物(如纖維)和可消化碳水化合物(蔗糖、乳糖和一些澱粉)。其中,可消化碳水化合物需要降解為單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小腸吸收。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人體可以代謝果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從而產生能量。

葡萄糖是人體內的一種通用能量轉運分子,葡萄糖的吸收是由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SGLT1介導的。

與葡萄糖相比,果糖的腸道吸收顯得相對有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衰老。

果糖吸收差的人,容易

腹瀉和腸胃脹氣。

單糖不僅可以調節新生脂肪生成途徑,還可以作為甘油三酯合成的底物,以脂蛋白的形式輸出。

吸收糖的情況

血糖是機體內穩態最嚴格控制的生理變數之一,肝臟在維持體內穩態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葡萄糖透過肝臟以可控的方式輸送,並根據需要被周圍組織吸收。而果糖和半乳糖在體內必須經肝臟轉化為葡萄糖後才能被人體利用。

未吸收碳水化合物的情況

每天約有40 g的抗性澱粉、非澱粉多糖和寡糖等膳食碳水化合物可避免宿主酶的消化到達結腸。

不溶性纖維代謝差或未代謝透過腸道時,遠端小腸和結腸中的駐留微生物會快速發酵可溶性纖維,併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

丁酸是胃腸道微生物發酵產生的最重要的代謝物之一,是結腸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直接影響結腸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此外,丁酸具有多種生理作用,包括

增強腸黏膜免疫屏障的作用等。

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這些高發疾病!你還不知道

圖片來源:123RF

過量攝入糖與多種胃腸疾病相關

有證據表明,加工過的單糖會減少白細胞吞噬作用,並可能增加血液中的炎症細胞因子標誌物水平。相比之下,纖維攝入顯示可以預防炎症。

結腸中的糖積累會增加滲透負荷以及結腸菌群的發酵速度,並加劇腹痛和腸道功能障礙。

高糖攝入與多種組織和器官功能障礙相關,並會導致超重、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和全身炎症。

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與多種臨床症狀相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可溶性纖維顯示可以改善腸易激綜合徵症狀。

低FODM

APs(代表寡糖、雙糖、單糖和多元醇)飲食是腸易激綜合徵的一種可能治療方法。

低FODMAPs飲食由6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代表了幾個不同種類的碳水化合物,它們分別是:

果糖(Fructose):天然的果糖存在於蔬菜水果中,如蜂蜜、蘋果等;也存在於大部分加工食品中,比如葡萄糖漿。

乳糖(Lactose):天然乳糖存在於牛奶中,因此酸奶、芝士等乳製品中含有較高的乳糖。

果聚糖(Fructan):天然果聚糖存在於小麥、黑麥、洋蔥和蒜頭等食物中。

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天然存在於豆類中。

多元醇(Polyols):多元醇常見食物有蘋果、牛油果、黑莓、杏、櫻桃、油桃、菜花、蘑菇等;也常見於無糖的加工食品中,如山梨糖醇、甘露醇、木糖醇、聚葡萄糖、以及異麥芽糖等。

簡單來說,FODMAPs食物就是一類可發酵的糖和糖醇(碳水化合物),它們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其中包括低聚糖、乳糖、果糖和多元醇。雖然食物本身不是導致腸易激綜合徵的因素,但是一些存在消化問題的人群,在進食高FODMAPs食物後,會出現腹脹、腹痛和腹瀉的症狀(或者腸道問題加劇)。而低FODMAPs飲食,就是在干預期內減少吃含有這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最近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乳糖不耐受在腸易激綜合徵患者中更為常見,但由於缺乏統計能力,未能證明腸易激綜合徵與乳糖不耐受的相關性。此外,很少有研究闡明可發酵碳水化合物可能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的機制。

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是胃腸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不斷上升,尤其是在兒童人群中。不同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採用西方飲食模式與炎症性腸病風險增加相關。此外,超重和肥胖是炎症性腸病惡化的明確危險因素。有前瞻性佇列研究報告,

超加工食品攝入量的增加與炎症性腸病風險的增加呈正相關。

對炎症性腸病患者而言,飲食中排除某些特定的碳水化合物與臨床表現的改善、病情緩解和粘膜癒合相關。

結直腸癌

有證據表明,

糖攝入量與結直腸癌之間呈正相關。

特別是,高果糖攝入和肥胖已被發現與結直腸癌的患病率及其進展有關。在3期結腸癌患者中,高含糖飲料的攝入已被證明與癌症復發和死亡率的顯著增加相關。

1期至3期結直腸癌患者在診斷後,總果糖和葡萄糖攝入量的增加與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關。

實驗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GEs)可能促進結直腸癌,但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尚沒有得出確定結論。需要進一步瞭解AGEs及其二羰基前體的代謝及其在結直腸癌發展中的作用。

結論

近幾十年來,人們的飲食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過量攝入糖導致一些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將遊離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遊離糖是指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新增到食品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以及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攝入量減少到總能量攝入量的10%以下,並建議進一步減少到5%以下。

儘管科學界和醫學界對糖的關注與日俱增,但糖對健康人腸道的直接影響仍缺乏具體分析。因此,需要更多地關注碳水化合物來源和膳食的總體影響和質量,而非單個食物成分。

食用大量精製

碳水化合物

(特別是新增糖和精加工穀物[如白麵粉或白麵包等])

等對腸道和免疫系統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此外,

過度攝入遊離糖導致不健康飲食、體重增加和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增加。

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這些不良飲食因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