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女性可以違背自然規律擺脫月經嗎?

2022-11-20由 知識分子 發表于 時尚

11.3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女性可以違背自然規律擺脫月經嗎?

女性可以違背自然規律,依靠現有的醫學水平擺脫月經嗎?| 圖源:pixabay。com

導 讀

一個超出普通人認知的新知識是,靠醫學手段長期抑制月經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真的安全嗎?最新的文獻提供了更多證據。

撰文 | 伍麗青

責編 | 錢煒

●  ●  ●

作為男女之間最顯著的生理差異,月經常常成為社會討論的話題。今年9月,“高鐵是否應該售賣衛生巾” 曾引發全民熱議。而幾乎同樣時間,在大洋彼岸,美國婦產科學院臨床共識委員會發布的一篇與月經有關的臨床共識,同樣引發了關注。

這篇名為《月經抑制醫學管理的一般方法》的共識,探討了一個幾乎有些離經叛道的問題:女性可以違背自然規律,依靠現有的醫學水平擺脫月經嗎?

這個早已寫進人類基因、千百年來女性習慣忍受的生理現象,是必須存在的嗎?

理論上是可行的

人類女性的月經週期,實際是靠激素調控的。它們在體內的濃度規律性地起起落落,從而觸發一連串生理反應,於是便形成了月經週期。

舉個例子,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時,子宮內膜脫落、出血、排出,這就形成了月經。與此同時,腦垂體釋放促卵泡激素,令卵巢內的卵泡發育,以便為後續的排卵做準備……

這些變化雖然複雜,但就像一個排練已久的交響樂團,始終有條不紊地週期重複著。如果能人為干預這些激素的水平,那麼就能讓月經週期停擺。這其實就是市面上常見的複方口服避孕藥(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COC)的原理。它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這就是為什麼叫 “複方”),攝入之後,它們能抑制促卵泡激素的釋放,從而抑制卵巢排卵。沒有排卵,當然也就不可能懷孕了。

除了避孕外,它還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作用:月經抑制。月經本身就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引起的子宮內膜脫落,如果能持續補充激素讓它們維持在穩定的水平,那麼就不會有每月一次的出血了。

上世紀60年代,複方口服避孕藥誕生時,科學家們就已經知道它會影響正常的月經節律。但在那個時候,“月經抑制” 會被視作令人擔憂的不良反應,不利於避孕藥的推廣。於是,一位研發人員想出了一個天才般的應對辦法:

以28天為一個週期打包售賣藥片,叮囑患者按照順序每天服用一片。而在這28片藥裡面,有7片是沒有活性成分的安慰劑。服用安慰劑的一週,患者相當於是停藥了,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迅速下降,於是便會發生 “撤退性出血”,這會讓患者產生 “我的月經很規律” 的安心感覺。

這個方法不影響避孕的效果,更便於培養患者每日一片的服藥習慣,還能提高患者對複方口服避孕藥的接受程度,至今還在沿用。但這種所謂的月經,本質上是靠停藥人為模擬出來的。一些比較大膽的患者,率先嚐試跳過那些安慰劑、堅持每日服用有效的激素藥丸,結果發現,原本會定期出現的“月經”也被跳過去了。

這個發現很快流傳開來,引起了廣泛關注:1996年,一項在荷蘭進行的電話調查發現,所有年齡段的女性都傾向於減少月經出血的頻率,或完全消除月經。其中,最年輕的年齡組(15-19歲),支援率是最高的。1999年,牛津大學出版社還出版了一本名為《月經過時了嗎?》的暢銷書,深入探討了月經的取捨問題。

有需求就會有動力,很快,2003年FDA批准了一款 “82+7” 的避孕藥配方:患者連續服用82天有效的藥物,然後再吃7天的安慰劑,就能將模擬月經的頻率從每月一次減少到每季度一次。2007年,FDA更是通過了一款完全不含安慰劑的複方避孕藥,給予了患者更大的選擇空間。

2015年釋出的《複方口服避孕藥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也提到:“週期性使用複方口服避孕藥可規律月經週期,連續使用可長期抑制月經。” 也就是說,靠醫學手段抑制月經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不過,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真的安全嗎?

激素抑制月經,基本安全

和國外相比,中國育齡期女性的複方口服避孕藥使用率非常低。2018年,北京多所三甲醫院聯合發表了一項網路調查,分析了2萬多位中國育齡女性的避孕藥具使用情況。結果顯示,過去6個月內有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中,只有131位使用了複方口服避孕藥(0。67%),甚至比使用緊急避孕藥的(609位,3。09%)還少。

《複方口服避孕藥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認為,人們對激素類藥物抱有恐懼心理、缺乏瞭解或存在偏見,是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該共識認為,複方口服避孕藥對生育的影響是可逆的,停藥後即可恢復生理週期和生育力;它沒有致畸作用,即使妊娠期間誤服,也不會增加胎兒先天性畸形的風險;由於可靠的避孕效果,可以減少非意願妊娠的各種不良後果。此外,它還能能調節月經不調、減少盆腔感染的發生,因此對生育力有保護作用。

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類早孕反應、陰道流血、乳房脹痛、面板褐斑等等不良反應,但基本不需要特別處理,可以自行改善。某些高危因素,比如吸菸、肥胖、高血壓、有血栓疾病史等,會增加服藥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總的來說,複方避孕藥在健康女性中使用時的絕對風險很低。臨床醫生應該排除禁忌症、對高危因素進行把控,從而做到獲益最大、風險最小。

總而言之,複方口服避孕藥總體是利大於弊,對大多數育齡期健康女性而言是安全的。很多人擔憂它的危害,可能是將它和一種長效口服避孕藥搞混了。

這種長效口服避孕藥含有大劑量的激素,一個月只需吃一次就可高枕無憂。不過,雖然聽起來很便利,但它超高的劑量卻帶來了相當多的副作用。而且由於它的半衰期長、代謝慢,如果患者想要備孕,那麼可能需要停藥6個月以上才能懷上,是一種已經被淘汰的產品,在市面上已經銷聲匿跡。

在中國,除了用於避孕外,複方口服避孕藥也常用來治療其他問題:月經過多、經前期綜合症、痤瘡、多毛症、子宮內膜異位症……

在過去,對於重度月經過多或痛經的女性而言,唯一明確的治療方法就是子宮切除,而現在患者們有了更簡單的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手段。對於有凝血功能障礙的女士而言,月經可能會引起出血過多甚至危及生命,這種情況下,抑制月經也成了常規治療方法。

不過,這些臨床應用使用的往往是含安慰劑的複方避孕藥,如果不使用安慰劑、不發生撤退性出血,讓月經消失,那還安全嗎?

《月經抑制醫學管理的一般方法》就重點關注了這個問題。現有的證據顯示,對於想要抑制月經的患者而言,無論是三個月來一次月經的延長用法,還是完全不含安慰劑的連續用法,都是安全有效的。

舉個例子,2009年,德國曾發表一項覆蓋歐洲44個醫療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對比了連續服用複方口服避孕藥和按照 “21+7” 的週期服用的效果。這項研究納入了600多名育齡女性,她們堅持用藥1年後,結果發現,連續服用組的不良反應率和週期服用組相差無幾。自那以後,十幾年過去了,這些第一批 “吃螃蟹” 的人,並未報道有任何長期副作用。

除了最常用的複方口服避孕藥外,避孕藥貼劑、避孕環和僅含孕激素的療法也都獲得了認可。

無獨有偶,2019年英國發布的《複方激素避孕藥指南》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也就是說,靠激素療法抑制月經,安全性還是比較有保障的。不過,從實際應用的效果上看,它還遠遠談不上完美。

不算完美的新選擇

以複方口服避孕藥為例:首先,它對月經的抑制並沒有那麼立竿見影,大家不能幻想像關燈一樣,啪嗒一下就把月經整沒了。隨著服藥時間的延長,月經的頻率會下降,出血也會減少,但想要實現理想中的閉經是很困難的,患者可能會出現不規則的陰道流血或點滴出血,這些都需要患者事先做好心理準備。有資料估計,連續服用一年複方避孕藥後的閉經比例可能大約只有70%,時間成本其實相當高。

其次,現在的複方避孕藥都是短效性的,它的優點是一旦停藥,很快可以恢復原先的激素週期。但缺點是,對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有很高的要求。患者必須堅持每天服藥,不可遺漏——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很難做到。

WHO關於複方避孕藥療效的研究發現,導致避孕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服藥不規律和漏服。2009年,有學者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62名有航空飛行任務的女性軍人,發現雖然有66%的受訪者都表示想要抑制月經,但實際只有15%的人能堅持連續服用複方避孕藥。剩下的人為什麼堅持不了?44%的人回答說很難記住每天吃藥。

有飛行任務的軍人尚且難以堅持,普通人可能就更難了。如果本來就沒有避孕需要,僅僅是因為想要解決月經的煩惱,可能不足以驅使人們堅持下來。有一款 “84+7” 的複方避孕藥,在做臨床研究的時候入組了203位患者,儘管藥物全部免費、有專業人員指導、還有嚴密的隨訪,但最後能堅持用藥1年的只有59人,完成率還不到30%。

另外,很多人也提出,假設服藥後月經順利消失,她們也會擔心,不知道是藥物成功起效了,還是藥物失效導致的意外懷孕。最後,定期往返醫院就醫複診的費用和精力、藥物的花銷,也不可忽視。

正因種種問題,雖然 “消滅月經” 的設想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至今還是比較小眾的用法。《月經抑制醫學管理的一般方法》這個共識的受眾,可能更主要是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女性:跨性別人士、無法照顧自己的有認知障礙或智力缺陷的患者以及殘疾人士、運動員……以及軍隊等特殊環境下,難以獲得生理期產品或不方便的人。

當然,這也可能和大家對月經抑制還不瞭解有關。2021年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受訪的平均約25歲的中國育齡女性中,自我報告月經不規律的達到了36。4%,出血量異常的超過20%,而痛經的則有77。65%。人們對醫學手段的接受程度是不停變化的,隨著共識的出臺、觀念的轉變、醫學的進步,這些深受月經問題困擾的人,未來會不會嘗試月經抑制,還不得而知。

因此,月經抑制當下最重大的意義,或許更像是給女性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決定的選項。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可瀏覽)

[1]Adeyemi-Fowode, O。, & Stambough, K。 C。 (2022)。 General Approaches to Medical Management of Menstrual Suppress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40(3), 528-541。

[2]Hillard, P。 A。 (2014)。 Menstrual suppress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6, 631。

[3]Kaunitz, A。 M。 (2000)。 Menstruation: choosing whether… and when。 Contraception, 62(6), 277-284。

[4]Jain, V。, & Wotring, V。 E。 (2016)。 Medically induced amenorrhea in female astronauts。 npj Microgravity, 2(1), 1-6。

[5]Polis, C。 B。, Hussain, R。, & Berry, A。 (2018)。 There might be blood: a scoping review on women’s responses to contraceptive-induced menstrual bleeding changes。 Reproductive health, 15(1), 1-17。

[6]Mao L, Xi S, Bai W, Yao C, Zhou Y, Chen X, Sun Y。 Menstrual patterns and disorders among Chinese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mobile application data。 Medicine (Baltimore)。 2021 Apr 23;100(16):e25329。

[7]Mao L, Bai W, Huo Y, et al。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ntraceptive use among Chinese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results based on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derived data。 Arch Gynecol Obstet。 2018;297(5):1193-1199。

[8]Teichmann A, Apter D, Emerich J, et al。 Continuous, daily levonorgestrel/ethinyl estradiol vs。 21-day, cyclic levonorgestrel/ethinyl estradiol: efficacy, safety and bleeding in a randomized, open-label trial。 Contraception。 2009;80(6):504-511。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9。05。128

[9]複方口服避孕藥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專家組。(2015)。複方口服避孕藥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婦產科雜誌(02),81-91。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