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大成拳勁力修煉的途徑

2021-11-10由 煉拳紀與修行手札 發表于 時尚

大國崛起 民風尚武  煉拳紀與修行手札

大成拳勁力修煉的途徑

在大成拳中,站樁、試力、走摩擦步和發力,既是重要的基礎功法,又是高階勁力的有效途徑。站樁可培養鍛鍊內勁,試力可使站樁所具有的功感力量向空間延伸,步法訓練可使定態定式的力量得以“活化”,發力的目的是為了使聚集的內在功力得以瞬間爆發。在打得準的前提下,只有爆發力十足,才能給對手以致命的打擊。技擊時,若能將高效能的勁力形式用於放人,對方必跌於丈外;若用於擊人,其穿透效果定然威力無窮。

一、站樁法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強調:要知拳真髓,首從站樁起。此法包括養生樁和技擊樁。養生樁既是修身養性、祛病延年之法,又是技擊樁的前奏樁法。養生樁的樁法為渾元樁,其目的在於培養鍛鍊“內氣”,其原則要求是“舒適自然”。技擊樁為技擊而設計,其重要樁法是矛盾樁。站矛盾樁時,兩腳為丁八式,兩臂在身前呈稍斜狀的橢圓環抱狀,後手似矛,前手若盾,後手略低於前手,前手稍高於肩部。

大成拳勁力修煉的途徑

矛盾樁的關鍵在於裹胯。在《運動生物力學》中,有鞭打原理之說,即人體的很多運動均符合鞭子擊打原理。鞭子擊打的動力要靠鞭根的傳動才能得以實現。人體的胯部如同鞭根,軀幹及臂部好似鞭體,而手部則為鞭梢。透過裹胯訓練,既可使胯部肌群的收縮性得以鍛鍊,又可使其韌性得以強化。

由於胯部的肌群豐厚,因此,胯部產生的動能亦為強大,當它把這種強大的動力透過鞭體傳遞手部時,則可使質量較小的手部獲得較大的加速度而產生威力無窮的動力。比如一顆小小的彈頭,只有獲得槍膛給予它的動力後,才會產生驟然的加速度而顯示出極強的穿透性。

矛盾樁的目的在於培養鍛鍊“內勁”。所謂“內勁”,則是不顯於體表的、存在於體內的、隨時能自然而然應運而生的勁力。例如一段線路,導體中是否有電,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安裝燈泡試一下才能知道。“內勁”從外表上看好似鬆柔無力,當它作用於人體時,若使之以發放力的形式出現,必使對方跌於丈外,若使之以穿透力擊打對方,必傷及對方內臟。

大成拳勁力修煉的途徑

矛盾樁的原則要求是“肌松力掤”。其中“肌松”是前提,“力掤”是效果。身體的放鬆,會使肌肉得以溫養,並逐漸趨於有序化,最終達到相互通連的整體性。如此就會產生內在勁力的松沉感和重力感。放鬆的最終結果是“力掤”,這是內家拳法獲取勁力的必然途徑。實質上,內家拳法所講的“掤”,就是肢體在技擊中特有的支撐形式。當整體有了很強的掤撐效應後,自身的穩固性必然得以加強;當肢體的掤勁強化後,既可增加腕臂的阻截作用,又可提高拳、掌的打擊力度。

為了有效地體驗“肌松力掤”,可進行相關的意念誘導。在放鬆的前提下,可意想有外力或推或拉或砸或挑我之兩臂,而我則推之不動,拉之不開,砸之不落,挑之不起。如此體驗時,意念萬勿過重,務必做到似有似無,若即若離。其原因是人在處於入靜狀態時,如果給大腦輸入弱訊號,就會使大腦產生強的應答效應,如果意念過重,則產生的是弱效果。

由於“肌松力掤”是對立與統一的兩個方面,剛開始訓練時,很難做到不用力而又有力。往往是肢體放鬆了,就松塌無力;當有意進行掤撐時;肢體就會特別僵硬。但只要按正確的方法堅持練習,就一定能做到“肌松力掤”。其原因是:大腦的應答效應勢必會使肢體產生良性的變化作用,即“肌通連”和“骨重建”的作用。“肌通連”會使整體肌肉若一,使參與做功的肌纖維數量增加;“骨重建”會使骨的密度增加,這樣就等於提高了骨的強度和硬度。如此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肌松力掤”的效果。

大成拳勁力修煉的途徑

二、試力法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指出:力由站而得之,有試而知之。自身有了一定的內勁基礎後,欲使之向空間得以拓展而成為具有實效性的勁力,就必須進行試力練習。常規的試力有鉤銼試力、蛇纏手試力、金龜出水試力、風帆試力等等。

初習者應以鉤銼試力為主。其具體練法為:下肢呈丁八步,在矛盾樁的前提下,將兩臂向後向內回收,使兩手與自身約一尺距離;兩手稍作外分的動作後,緩緩向上抬起,並繼續向前推進,當兩臂快呈伸直狀態時,將兩腕外旋,使兩掌心斜相對,此動不停,兩掌再慢慢向後回拉,待拉至原位時,使兩臂兩掌恢復至起始狀態。此後,再依次做第二個鉤銼試力。

如此反覆練習即可。從試力層次而言,試力則有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和上上乘之分。小乘的試力為“用意不用力”。即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意想兩掌若推一水中大船,隨著兩臂的前行,緩緩將之推向遠方,然後隨著兩腕的回拉,再使大船歸至原位。中乘的試力為“力意相逆”。

即隨著兩臂的推進,力量有前行之勢,而意念則有後移之意,當兩掌、兩腕向後鉤掛時,力量回拉,而意念前行。此種練法可使力量均衡,而又避免推手或實作中的力量絕對化。大乘的試力為“力意相隨”,要做到以意引力,以意催力,意到力到。

上乘的試力則是在前三種試力的基礎上,擺脫形式上試力的約束,試力不再是形式上的鉤銼、蛇纏手、金龜出水等形體動作的試力,只要一抬足、一伸手,其力量皆含於其中。上上乘的試力為最高層次的試力,不但要求力量隨動而行,還要使力量在形體動作的軌跡中儘量使肌群作力的特徵整體化,作力的走向若一化,同時,還要做到試力與試聲、試勢、試神、試意相融合,使力、聲、勢、神、意統一於試力的形體動作之中。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功法雖然沒有歸類於試力的範疇,諸如走摩擦步、推手等等,但同樣具有獨到的試力效果。對此,筆者深有體會。透過摩擦步的練習,既可鍛鍊平衡求得穩固性,又可增強下肢力量,尤其在體驗整體力方面收效更加明顯。對於單、雙推手而言,實際上就是肢體處於位阻狀況下的試力形式。推手可使所試之力趨於活化,在臂、腕有阻力的狀況下來體驗力量的大小、方向和剛柔,會更具有實用價值。

三、力量的引發與發放

為了使所試之力真正得以空間上的釋放,或者使所試之力得以在推手或實戰中的應用,就必須進行力量的引發與發放。引發力量時,下肢以丁八步站立,全身放鬆,兩臂做前後的甩臂動作,每向前甩動一次,意想將身前的高樓或大山甩出。做此動作時,兩臂要保持適當的彎曲度,而且要儘量使甩動的幅度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只有這樣,才能體驗整體的充實感和力量的穿透感。如此體驗有了相當基礎後,即可進行力量的試發練習。其過程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甩臂的動作越變越快。當兩臂甩至身前時,則驟然發力,使之產生高度的收縮感。此後,僅以一臂做類似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將掌變拳,每做一次甩動的發力,意感將整體的收縮之力貫通於拳面。

2、將甩臂的動作越變越小。最後過渡至微形或無形中體驗力量的發出。即當有了形體上的欲動之意時,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周身篤實之力傾瀉而出。

3、試力過程中的發力。此種訓練是將試力與發力有效地結合為一體。不論進行何種形式的試力,每當一試力即將處於定式狀態時,即可把先前所試、所蓄之力彈抖而出。例如,在進行鉤銼試力時,當兩掌推至身前時,可使周身驟然震盪,整體肌群的收縮之力透過臂、腕向前猛然發出。

4、隨意態發力。即非定態的狀況下發力,亦稱隨意態發力,這種發力是最實用、最根本的發力。此力的特徵為:(1)具有本能性,即憑本能、憑觸覺而發,但又與通常所說本能力有所不同;(2)具有多種勁力作後盾。由於大成拳是無招無式的拳法,演練時可隨心所欲,應用時憑觸覺而發揮。因此,在平日練拳時,可由任一定態姿勢為起始點,然後,在做各種隨意性的動作中,將力量在千變萬化的動作中盡情、盡勢、盡意發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