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愚痴有十種因

2021-10-08由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發表于 時尚

“愚痴之因,謂近惡友,懈怠懶惰極重睡眠,不樂觀擇,不解方廣,未知謂知,起增上慢,上品邪見,或生怯弱,念我不能,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如雲:

「懈怠懶惰近惡友,隨睡眠轉不觀擇,

不信能仁最勝智,邪慢所覆而輕問。

心劣自眈以為因,不信親近有智士,

並其邪妄分別毒,及諸邪見為痴因。」

以上,恭錄自《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之般若波羅蜜

討論愚痴的因緣。是什麼導致我們越來越愚痴了呢?廣論真好,將所有的因緣都解釋清楚了,只有我們不做,沒有“我特別想修行,但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定都給你講清楚,直到你發現其實是自己做不了,而不是因為不知道,是知道了也很難完成。

愚痴之因是什麼呢?大家要知道愚痴是因緣所生法。為什麼我就這麼笨嘞?是有因緣的,這個問法也是恰當的。人笨是有原因的,沒有人天生就是笨。

1、

近惡友。

愚痴是有原因的,第一個是親近惡友。為什麼親近惡友會讓人變得愚痴呢?所謂惡友,就是帶你遠離菩提解脫道、行持惡法,這本身就是愚痴。一個人勤修善法,他一定具足某一方面的智慧,造作惡業一定是有愚痴,因為造作惡業的根本因緣是業果愚,所以,近惡友就表示你會和多習惡業的人親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會受到這個惡友的薰染和加持,然後就會隨順。要麼是心裡歡喜惡業,要麼是口中讚歎惡業,要麼是發展到身,去行持惡業,惡業一行持,無論身口意哪個方面一動,愚痴就加重了。本來不是個好事兒,卻認為其特別好,是為顛倒,如是,愚痴就加重了,所以親近惡友有無邊的煩惱。別看都到了菩薩道,菩薩也不是隨便敢親近惡友的,菩薩度化一切眾生,是不是?是。有愚痴邪見的,有造作惡業的,度不度化?肯定度化。但是在上士道已經解釋過幾次了,菩薩的菩提心怎麼能夠增廣,以什麼樣的因緣會造下誹謗師長的惡業,其中都有提及“不能親近惡友”。親近惡友是需要斷除的,乃至菩薩也是需要斷除的,你得有智慧,有智慧才知道其不矛盾。菩薩要度化天邊一切眾生,於一切眾生生慈心,見悅意相,見悅意相生慈心卻冠之以惡友的名字,一個悅意的惡友,度化他的同時又絕對不親近他,這是怎麼辦到的?你得有智慧,沒智慧的話,看什麼都是矛盾的。菩薩也是遠離惡友的。

2、懈

怠。

懶病沒藥治,懈怠就不能於善法精進。懈怠,主要指推延,今兒推明兒,明兒推後兒,就這麼天天推,自然就會增上愚痴。配以第三個,懶惰。

3、

懶惰。

懈怠懶惰屬於同一類,雖分作兩科,體相比較相近。懈怠是做的慢,懶惰是不去做。懶惰也是增上愚痴之因。又懶又懈怠的人肯定笨,是蠢笨之輩。反之,智慧的人果敢、勇健、犀利,有智慧相。慵懶的、懈怠的、吃了睡睡了吃的,肯定笨。

4、極重睡眠。

睡眠太過分會增長愚痴。首先,你睡得多,學習用功的時間就少,爭奪時間。再加上睡眠本身是個心所,該心所本身與愚痴有直接關係。極重睡眠就會增長愚痴,因為你睡著了,心就不辨別了,前五根識全部隱沒,只剩第六意識。極重睡眠的話,估計是連夢都不做,只剩睡了,偶爾做個夢,在夢裡也不能抉擇什麼,所以你的心就不轉,說白了,就像練功一樣,別人天天練功,無論是壓腿、吊嗓子,肯定表演起來就好,有功夫在,你不練,上臺肯定慌。心也是,第六意識緣著善法串習、思維,總運轉,越用越厲,若不用,它就鈍,用進廢退。它與世俗法不同,世俗法,如勞動,幹著幹著傷腰了,幹著幹著傷腿了,幹著幹著傷眼了,這是世俗有漏法,是痛苦的法。學習善法是增上的,越思維善法,心眼兒就越好使,你的分別心越敏銳,越有辨別妙慧力,在善法上反覆抉擇是預防老年痴呆的最佳方法,能讓你的心相續第六意識緣著善法動起來。別懶,若懶一會兒,睡一會兒,發會兒呆,第六意識也不轉,半昏沉半睡眠的狀態覺得這樣挺舒服的,或者太陽一照暖和和的,覺得這樣很舒服,沉浸於這樣的受當中,會讓你的第六意識越來越不辨別。再如,飲酒是破壞智慧的因緣,喝了幾盅之後暈暈乎乎的,好像任何煩惱憂愁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念力鈍了,想不起來了,半睡半昏沉的狀態。所以酒會破壞智慧。一喝就啥也想不了了,也不能思考了,就放飛自己我了。總這樣放飛就完了,總是希望自己不思考,最後就真的不能思考了。心相續就不能用了,最後就痴呆了。

5、

不樂觀擇。

對於觀察諸法沒有興趣。對觀察因果的道理沒有興趣,因果太多了,怎麼觀!比如,《俱舍論》號稱“聰明論”,它就是把諸法觀擇得非常清楚。有的人不愛學俱舍,有的人愛學。不愛學的往往是因為它太多,累。不像學習空性,小手一指,全都是空性,完事兒了,畢業。這樣簡單,短平快,名聲還好,“學大般若的”,大智慧,一法不執著,啥也不用想。這是懶惰的表現。《中觀四百論》破有法,破根破境破識,所破的內容都是《俱舍論》抉擇的,如果沒有俱舍論的基礎,所破法是什麼你是不知道的。為什麼要從那個角度破?是因為俱舍論的論師們、五百羅漢總結出來的,它是經過理論、智慧的觀察、提煉、萃取得出來的。在這個點上,中觀論師將其擊破,一下子跳到空性,就飛越了。如果對於所破斥的、經過錘鍊的這個點根本就沒有找到過,那你破完了,大家也知道學習效果是什麼樣子。學完了,也就是種個遠因。聽聞般若就是好事,怎麼能夠得到真正修持的功德?

記得我們學習無常的時候說過,透過無常的抉擇,粗分無常斬斷對今生的貪執,大部分的貪執可以斷掉了,透過細無常的抉擇,首先將我們認為連綿不絕的諸法變成諸多剎那,然後取當下這一剎那,那麼前面的過去的一切剎那已經隱沒,未來一切剎那尚未生,已滅之法是無事法,未來之法未生之法也是沒有,只有一剎那,這樣就會出現諸法只有一剎那,名言抉擇到最後,就是當下一念心。這個時候再用中觀去抉擇“一念心不可得”,以中觀的勝義理論擊破這最後一剎那,直接跳躍到空性之中。如果沒有對勝義諦的觀察,不樂觀擇,不愛觀察四聖諦、十二因緣、苦集滅道,覺得這麼多、這麼費勁,推來推去,最後還是個空性,那咱就直接空性得了唄,前面浪費這麼多時間幹嘛?沒有這些基礎,你一定會發現,怎麼空也空不掉,不信你試試看,估計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捫心自問,學了這麼多年大般若了,空掉啥沒?啥也空不掉。觀察,破了,破完發現還照舊。破完了還都照舊,那就是啥也沒破掉。為什麼呢?就是不樂觀擇。佛陀讓我們觀擇的法沒有很多,流傳下來的法真的沒有很多,想要廣泛觀擇也沒那麼多,可觀擇的法就剩這麼一點點,學人們還不樂觀擇,這樣就會愚痴。不愛去琢磨,累,那麼多,記都記不住怎麼琢磨?不去觀擇,不喜歡,墮於懶惰和懈怠,懶洋洋的,不用去想那麼多,也不累,心裡邊舒舒服服的,始終處在這樣的狀態裡,那就越來越笨。不學習,不努力,不愛觀擇,越來越笨,這是造成愚痴的因緣。

6、不解

方廣。

“方廣”本來是十二部經的其中一部,方广部,並非單指某一部經,以“大方廣”為開頭的有很多,方廣是一大部頭,就像中觀,中觀不是一部論,中觀有很多部論。“方廣”本來是十二部經之一,此處引用方廣,是指代對於佛陀所說的深廣的教授不能理解,這也是一種愚痴的因緣。不瞭解深廣的智慧當然就愚痴了。

7、未知謂知,起增上慢。

不懂,卻覺得自己懂了,假裝自己懂了,傲慢,不會去求教,這樣就失去了增上智慧的因緣。

8、上品邪見。

一般的邪見透過聞思是能夠逐漸對治的,因為聞思的時候本身是帶著邪見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說“透過聞思,把心相續當中的邪見、未知、邪解、迷惑,統統譴除掉”,就表示我們聞思之初是帶著邪見的。但如果是上品邪見,就很難拔掉了,特別粗重,這也是造成愚痴的因緣。

9、

或生怯弱,念我不能。

怯弱,沒有勇悍心。“我肯定學不會”、“我搞不定的”、“我沒法學”,不管怎麼鼓勵他學,“《廣論》那麼長,我才不學!”其實,咱們回過頭來看,《廣論》這麼厚一本是把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含攝了,可以說是很少了,並不多。學廣論,嫌長;學中觀,嫌深;學因明,嫌累;學俱舍,嫌多,法相太多記不住,然後就怯弱了,這樣就越來越笨,越不學越笨。

10、

不樂親近諸有智者。

不親近有智慧的人,不能得到有智慧人的啟發。接近什麼人就得到什麼人的加持和影響,有智慧的人,你一靠近,你也能生起一種求取智慧的意樂。靠什麼人學什麼。他有智慧,怎麼來的?學出來的。靠近這樣的人,就生起“我也要學、我也要努力、我不能落後”的想法,因此應親近善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