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想要治療慢性疾病,千萬不能忽視脾胃!

2021-09-29由 中醫同城 發表于 時尚

導讀:孟景春先生的這兩篇文章做到了互相補充,很好的說明了慢性病的治療和脾胃調理的重要關係,屬於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正所謂“前人的經驗,我們的階梯”,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治慢性病首重脾胃

不論何種慢性病,凡有食慾不振或腹脹便溏者,必先調理其脾胃,俟脾胃調再治共病,即使脾胃功能正常者,亦須時時顧護胃氣。

如該病需用苦寒藥,或破氣藥治療者,可加紅棗、淮山藥、粳米等,以防止苦寒敗胃,香辛耗氣;需用補氣藥或補陰藥者,可酌加陳皮、木香、砂仁等,以防止補藥呆胃。所以葉天士說:“通補則宜,守補則謬。”又說:“補藥必佐宣通。”

治療慢性病之所以要重視脾胃,蓋以脾胃之消化食物、吸收、輸布營養的功能,是人體賴以不斷化生氣血,充盛元氣,增加抵抗力,從而達到正盛自能勝邪的目的。

如不顧脾胃,飲食少進,氣血日減;元氣日衰,抵抗力日漸不足,則不利於病邪的祛除和健康的恢復,此其一。

為了保證藥物,尤其是口服藥物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同樣要像飲食物進入人體那樣,須透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轉輸到全身,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治療作用,此其二。

如在治療上只顧治療疾病的需要用藥,忽視脾胃的運化功能,即使藥物完全對症,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甚或完全無效。

故李中梓對此做了很形象的比喻:“胃氣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吳瑭也說:“正虛不能運藥,不運則死”;吳崑說:“治雜病者,宜以脾胃為主。”

雖寥寥數語,但體會是十分深刻的。

臨床者宜以此重戒,千萬不能忽視

治慢性病不忘“胃喜為補”

“胃喜為補”的論點,見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虛勞門》治鍾姓案。其案有:“少年形色衰奪,見症已屬勞怯,生旺之氣已少,藥難奏功,求醫無益,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扶持後天,冀其久延而已。”

“胃喜為補”的論點很樸實,耐人尋味。雖見於虛勞門,但並不局於虛勞患者,在慢性病的調治過程中,對飲食物的選擇,都應以此為指導思想。

“胃喜為補”之意,就是葉天士說的“食物自適”。食物的選擇應適合患者的口味,吃下去舒服,這就是“胃喜”,反之,叫做“胃厭”。

“胃喜為補”之所以重要,因為凡是“胃喜”的食物,一是患者身體需要,二是易於消化、吸收。這樣的進補,方能對患者有益。

筆者在臨上常見胃不喜而盲目進補者,服後非徒無益,反而有害的例證。

曾治一楊姓病員,淮南煤礦工人,因肝炎纏綿兩年未愈來診。面黃神萎,肝功異常,因屢治未效,頗為焦慮。

其脈左細弦、右濡,苔白厚而膩,自覺胸悶口黏,夜寐不寧,寐則多夢。

據此認為病雖在肝,但脾虛溼困,健運失司之證頗為明顯,脾病及胃,胃不和則寐不安。故擬化溼運脾、和胃安神為治,但查其病歷,此法前已用過,亦云無效。

於是,進一步詢其飲食。告曰:每日晨起必進半磅牛乳、兩個雞蛋,中午飲糖湯(糖30克)一次,如是者,已成常規;佐食之菜亦是魚、肉、雞、鴨相間。雖累日進服,反身體日瘦。進而又問其如是飲食,是否舒適?患者答曰:如按心情,一點也不要吃,吃下去每泛泛欲惡。

至此,癥結已明,病者已屬溼困虛,而又強進甘肥,致令溼更甚而中滿口粘,故雖進健脾化溼藥而未能取效。於是,按葉天士“胃喜為補”之意,囑其暫時停服乳、蛋、糖,菜餚以清淡為宜,藥服二劑。

複診時患者苔膩稍化,口粘亦輕,精神稍振。仍守原方連服十五劑後,患者苔膩化,口粘除,已知飢能食,夜寐亦安。後轉以肝炎辨證論治,前後調治三個月,肝功恢復正常,回礦工作。

臨床中盲目進補者,不僅見於肝炎病人,其他如慢性洩瀉、慢性貧血等,亦不少見。殊不知洩瀉多由於脾虛溼勝,“溼勝則濡瀉”,貧血也有屬脾胃氣虛者。當溼邪未化,脾胃氣機不旺時,如強行進補,非但無益,反而更有助溼之害。

因此,當遇到體虛欲補之時,應考慮機體內部有無接受補益的條件。其條件是:苔不膩,口不粘,胸不悶,有飢餓感,食後不作脹。不如此,則應先創造進補的條件,然後適當進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胃喜為補”的論點,可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的引伸,對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意義。

I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長江醫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