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 正文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2021-05-01由 二凡影視集 發表于 娛樂

提到武俠,就不得不提金庸,同樣一說到武俠電影,徐克這兩個字就一定會浮現在你的腦海中。這位武俠電影的神話締造者,憑藉獨特的拍攝手法,用《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黃飛鴻》等片聞名海內外。

可以說,徐克為武俠電影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樣他也親身經歷武俠電影由盛轉衰的全部過程。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港式武俠電影的衰落史。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一、武俠電影的發展

武俠二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諸子,明清時期充分與小說、戲曲結合,像《三俠五義》。到了近代,武俠文化不僅為文學作品提供素材,而且作為一種新的元素被搬到銀幕。

俠者大者,為國為民,作為中國獨創的電影型別,武俠電影從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到12年的《龍門飛甲》,已歷經80多年的風風雨雨。

它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在於其勾勒出一個傳奇色彩濃厚的江湖“眾生相”,不論是刀光劍影,亦是俠骨柔情、愛情情仇……,這裡只強調公平正理、替天行道、行俠仗義……

如果早期的武俠電影尚屬傳統武俠範疇,那麼經過徐克之手後,新式武俠電影迎來空前繁榮期。

何為新式武俠電影?筆者認為這個新字型現在“繼承”與“創新”四個字上。在敘事方式上,新式武俠電影採用傳統結構模式,並啟用偶像明星,告別古早剪輯使用動作分鏡蒙太奇式剪接。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同時在新派武俠大家金庸、梁羽生、古龍三人經典作品的加持下,武俠電影更注重審美價值以及人性反思,從隱喻到象徵,它將角色內在精神與人物情節巧妙糅合,從而讓武俠電影走向國際。

1、徐克的武俠電影世界

徐克,影迷戲稱其徐老怪,因為他總是有千奇百妙的想法,而第一處便體現在視覺上。

觀看徐克執導的影片,不論是《東方不敗》中天馬行空的武鬥戲,亦或是《青蛇》中曲徑通幽的閣樓庭院,強烈的視覺衝突從不缺席。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快速切換畫面、連環畫式的剪接、多個場景左右來回、甚至運用電腦科技合成特效,徐克的想法夠前衛。

正是這種不斷摸索的精神,從《倩女幽魂》到《新蜀山劍俠》,他既營造視聽奇觀,又在人、魔、妖三者的關係上加入武俠片的元素,成功創造出一個有情有義的聶小倩、一個善惡一念間的神魔世界。

武俠文化到底該如何詮釋?徐克認為要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理解,用現代的手法去感受。於是在處女作《蝶變》中,他顛覆傳統,以國外導演希區柯克的《鳥》為借鑑物件,不管是人物造型還是場景設定,亦或是鏡頭語言,皆打破桎梏。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思考、體會,《蝶變》的方紅葉便是徐克視角的代表,他不會武功,以筆墨記錄這段武林秘史,將人性的複雜性全盤呈現。

進入90年代後,徐克繼續推陳出新,三部武俠電影叫好又賣座。像《新龍門客棧》則兼顧市場與藝術,在片中所謂的善惡對立二元論找不到,這裡的矛盾重重,多線交叉。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周淮安(梁家輝飾演)一面躲避東廠追殺,一面因金鑲玉(張曼玉飾演)與戀人莫言(林青霞飾演)發生嫌隙,眾人集中在這個方寸之地,緊張又壓抑,能否成功保護另外兩位弱小生命?如何在此躲過伏擊?如何進行情感抉擇?在懸念與細節的安排下,幾位主角的性格完整飽滿。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整部電影戲劇張力十足,既有徐克自己的風格,又承襲傳統俠義精神,從大漠、孤煙、黃沙、落日,在古典意象的烘托下,孤寂落寞、江湖女兒、漂泊無常等等情緒為這部武俠片打上了鮮明的烙印,滿滿的中式武俠浪漫。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除了情節、場景外,《新龍門客棧》最成功的便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是風情萬種的金鑲玉,她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她如同沙漠之中滿身帶刺的鮮豔仙人掌,心狠決絕的同時風流放浪,如毫不掩飾對周淮安的垂涎。

然二十年過後,江湖猶在,武俠電影卻早已沒落,屬於那個年代的輝煌成為了供人懷念的歷史。

二、武俠電影的衰落

所謂物極必反,全則必缺

。有巔峰自然就有衰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港式武俠電影的衰敗也並非一日造成。從外部因素到主觀選擇,武俠電影的衰落因子其實早在它的鼎盛期便已顯現,用哲學上的話來講

就是事物巔峰的到來往往亦是它衰落的開端。

無論是武俠題材的再創新,還是加入科幻、冒險、現代等等元素,觀眾對其並不買賬。像徐克於01年斥巨資拍攝的《蜀山傳》,耗時耗力,縱然請來張柏芝、林青霞等大牌,還是挽救不了低迷的票房,口碑在業內罵聲一片。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而今,武俠片的數量越來越少,從拍攝規模到演員陣容,都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從備受推崇到寥寥少人問,盛況已去,總有人嘆息一句:“太遺憾!”

1、港式電影的整體衰落

武俠片作為港式電影的一部分,勢必與分母的發展密不可分。

當時,整個電影環境是大家皆過分注重外在包裝,依靠明星效應,雖產量劇增,但質量參差不齊。可前期在票房上的好成績,讓部分從業者忽視了口碑暴跌帶來的市場反噬。

同質化、系列化、低質化為最大弊病,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武俠電影肯定會受到不小影響。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另外,隨著盜版VCD的出現,電影票房收入呈直線下跌,這無疑給港片市場造成巨大沖擊,拍攝成本日益增多,但真正收回本的電影漸漸屈指可數。同時,院線開始引進一些歐美大片,這實在是寒冬之下的雪上加霜。

2、武俠電影的自身侷限

如果說外部環境使武俠電影發展受限,那麼武俠片自身的侷限則是它衰落的主要誘因。

武俠題材新鮮不再,如何繼續博得觀眾喜愛?靠的是劇本。可惜的是,武俠片創作上的千篇一律造就審美疲倦。創新有餘、結構雷同、愛恨情仇模式套路化、人物扁平化都是武俠片創作上的問題。當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意識到這一點,多次強調應該以人物為中心進行多樣化敘事。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但快節奏的市場等不了需要慢下來創作的劇本,以是武俠片數量成倍增加,質量卻不敢恭維。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武俠片與時代脫節,向虛幻化、縹緲化發展,觀眾無法在其中找到現實的共鳴。

此外,武俠片中所需要的武戲效果,大部分呈現出花拳繡腿之態,特效動作又跟科技結合又不成熟。觀眾在吐槽打戲假的同時接受不了某些科幻成分。比如,仗劍而立的大俠不是騎馬,而是乘坐飛船。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雖現在看來想象力豐富,但對於當時的觀眾而言,過於腦洞大開。

3、武俠片陷入跟風的怪圈

跟風的問題其實並非武俠片所獨有,這些年,影視圈跟風的現象層出不窮。

如《宮鎖心玉》火了,大家就跟風去拍宮廷戲,再到《延禧攻略》讓莫蘭迪色火了,很多劇組也就想跟著做。《陳情令》火了,隨即大批耽改雙男主戲趕著開機。

而武俠電影的跟風拍攝更甚,像“東方不敗”系列、“黃飛鴻”系列、“倚天屠龍記”系列等等,故事情節幾乎一模一樣卻被拍成多部,新瓶裝舊酒一次兩次尚可,但數量太多勢必會被市場淘汰。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就像現在金庸武俠小說每隔一年就要被影視化,可不論是評分還是影響力都遠不及首版。跟港式武俠片情況一樣,皆是缺失劇本和創意。連徐克這樣的大師,都拍了題材類似的《龍門飛甲》、《新龍門客棧》。

即便其中不乏經典之作,但必須得說大部分為狗尾續貂影片。怎麼說呢?用重複逃避創新實不可取,過分消費題材和演員最終會導致觀眾產生牴觸心理、甚至反感。

如《葉問》第一部火爆之後,投資方力邀甄子丹出演3部影片(《錦衣衛》、《精武風雲》、《葉問2》),結果卻是口碑票房全部欠佳。

江湖猶在武俠何去?從徐克出發淺談港式武俠電影衰落史

濫拍、濫投、濫演為武俠電影衰落的致命弱點。事實上,精益求精才是長遠發展之道,武俠元素是羽毛,要學會珍惜。

結語

大的市場環境和自身侷限讓武俠電影走向死衚衕,那麼它真的會就此衰亡嗎?答案肯定是否認的,因為武俠精神一直存在於國人的血液中,就像金庸筆下的大俠一樣永不磨滅。

同樣武俠電影給觀眾織就了一個江湖夢,如何讓我們再度入夢,是港式武俠片重振江湖的關鍵。拋開五花八門的奇異元素,以及新鮮刺激的科技特效,返璞歸真才是武俠片重新崛起的正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