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 正文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2021-12-17由 寶寶輔食這樣做 發表于 娛樂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從孩子生下來開始,我們都在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以免他們大哭,我們總是極其不願意讓孩子失望。但越是這樣做,孩子就越習慣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而且可以立即得到。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外甥今年10歲,前天嫂子要坐我車出去一下,希望外甥能一起出去,但是外甥不肯去,可嫂子也不放心他一個人留在家裡,最後外甥還是乖乖下樓跟著我們走了,我問他,你不是剛才不願意出門嗎?他很理所當然地說,我媽同意給我充值遊戲卡。後半句話不用他說我也明白了。

當我們無法為孩子提供他最想要的東西時,往往會給他一點別的東西作安慰,即便孩子沒有做到,他們依然能得到獎勵,慢慢的,孩子將無法正視生活中艱難的處境。

不是說我們要多拒絕他們幾次,只要結果有助於幫助到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也不妨多肯定表揚他。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父母們是否從未想過,為何我們總會向孩子屈服?

貪圖快捷方便是我們向孩子屈服的主要原因。

有時候想想,是不是我們急著要去做事,想安安靜靜吃飯或只因為我們在公共場所,所以就選擇了屈從於孩子?有時候,又因為我們不想讓孩子在學校受批評,就放下自己手頭上的事,將孩子忘在家裡的作業本送去學校?其實這些現實中的壓力,就是我們育兒路上的阻礙啊。

我們總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但又想彌補在教育上的失敗。我記得在我小時候,爸爸是常年不在家的,但每次回家的時候,他總會買各種各樣的玩具用來彌補無法陪伴的這些時間。事實上,我爸爸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撫平自己內心的愧疚感。但在我的記憶中,對我而言爸爸不在家並沒有那麼不可忍受,似乎不需要額外補償我。那時候,我最想要的,就是爸爸可以週末陪我出去玩。

但因為爸爸的這一做法,後來就演變成每次他要長時間不在家,我就會提前要求他給我買我想要的東西,如果他不同意,我就會由理所應當的心理引發逐漸積累的脾氣,覺得是他虧欠了我。雖然當時的我還很小,但我依然會採用“內疚戰術”,讓爸爸妥協。

其實良好的行為養成是有訣竅的,只是當年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並不知道,而我在看了好多育兒書以後,認為確實有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良好行為養成方法一,身心靈時間

這是一個我無意中運用到的方法,後來才在育兒書中得知,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能極大地滿足孩子對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並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長時間使用這個方法,我發現我的孩子很少出現耍性子,發脾氣哭鬧,不按時睡覺等不良行為。

在實施“身心靈時間”這個方法的時候,父母最好每天都留出至少1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在這段時間裡,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一邊,也不可以拿手機,要讓自己的身、心、靈都集中起來,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

每晚在孩子睡覺前,我都會陪著一起讀繪本,這個時候孩子會特別的開心,讀完繪本我會陪她一起聊聊天在床上玩一些她覺得很開心的小遊戲。每天我都能堅持給到孩子她應得的東西——無條件的愛,一些專注的陪伴和關注,因此當我拒絕她自認為應得的東西時才更有底氣。

比如我因為要工作,不得不將孩子放在外婆家的時候,我都會跟她說清楚原因,並告訴她媽媽晚上就會回來,今天一整天你都在外婆家裡玩,她都會跟我開心地說再見,在晚上回來接她時會跑來擁抱我,我知道她沒有不安全感,她知道我會陪伴她,知道我會回來。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儘量每天抽出至少10分鐘的時間,全身心陪伴孩子。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最好每天安排兩次以上,這無疑有助於再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起持續一生的情感聯絡。這個方法不一定非要在家裡進行,比如接送孩子的路上,或者陪孩子洗澡的時候等。

在實施的時候,一定要確保有一個時間節點,不能無止境的繼續下去,這樣反而會促進孩子新的理所當然的心理。比如說我會告訴孩子,睡前媽媽會陪你一起讀3本書,但是讀完她還想繼續看一本,這個時候我知道她不是還想看,而是不想睡。我會事先想好一個轉移她注意力的小遊戲。

瑞秋•瑪茜•斯坦福在自己的書中寫過:“在我們日常滿滿、忙忙碌碌、被媒體包圍的生活中,願意花時間真正瞭解一個人是愛的終極表現。

良好行為養成方法二,忽略不必要的關注

孩子總會在我們正在打電話、忙著做飯、工作、甚至上洗手間的時候來打擾我們,希望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但是孩子雖然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卻並不是唯一。

因此我們第一步先要確保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滿足(身心靈時間),那麼就會減少一部分的不良行為。如果能以積極的方式給與孩子充分的關注,那麼她在暫時沒有得到大人的關注時,也能保持良好的行為。

其次,我們要抱孩子形成你所期望的行為模式。比如說,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當我在打電話或與別人講話的時候,你不能打擾我。等我放下電話了,才會認真聽你說話。你要讓孩子明確的意識到,不要用哭鬧吸引注意,如果不能用正常語調說話,那麼就拒絕。

或許他會感到沮喪,這個時候就要“狠下心”不要理他,因為你已經跟他講明瞭道理,在身心靈時間中,他也得到了充分的關注。

對於這個方法的使用的頭幾次,父母需要向孩子重複多次規則,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行為。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你在與別人聊天時,可以中途停下來問一下孩子的需求。對於稍大點的孩子,那麼你可以給他一本筆記本,讓他把想說的話畫下來或者寫下來。不過我們要教孩子區別發生哪些事可以來打擾你。

不過,當孩子在玩的時候,或者聊天的時候,作為大人,我們也要尊重孩子,不要去打擾他。

如果全家人都能注意不要隨意打擾別人,也懂地被別人打擾是件不舒服的事,那麼你的努力就更容易成功。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良好行為養成方法三,掌控環境

我家孩子在外婆家的時候總是會受到各種束縛,外公總是覺得到處都是危險,哪兒都不讓她去,什麼都不讓她玩,這樣小孩會覺得沒意思。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透過改變家裡環境來控制,比如說更改家裡的佈局,讓孩子自由地活動;或者為孩子設定某些障礙,限制他接觸有危險的東西。

我們可以調整一下,把健康的零食放在他自己可以拿到的地方;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小號的可以使用的工具;如果孩子要幫助你,不要拒絕她。我家孩子在18個月大的時候,每次換下來的尿不溼她都會自己拿去垃圾桶扔掉;每次上床前,她都會自己主動地把襪子脫掉。不要擔心孩子是否做得好,如果不讓孩子嘗試,以後他即便有能力自己做,也會指望父母來代勞。

為何父母總會向孩子屈服?教育學博士只用三招幫你解決

把所有你不想讓孩子拿到得東西都放到孩子不能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一來你會發現意外緊繃的情緒會緩解很多。我把家裡有潛在危險的東西都拿走以後,把所有尖銳的角都包了起來,這樣我在做事無暇顧及孩子時,我也能放心孩子在這個區域裡玩。

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我們要透過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也要克服自己總容易向孩子屈服的心理。在制定規矩以後,要堅持原則,坦誠相待,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也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