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 正文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2021-05-05由 社會生活小助手 發表于 汽車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特斯拉 、現代、寶馬等跨國企業陷在自燃泥潭中不能自拔之際,倘若中國車企能在安全方面解決消費者後顧之憂,那將是真正的彎道超車。

近日,韓國現代汽車宣佈,因電池存在起火隱患,將召回在韓國銷售的所有KONA電動汽車,數量約為3。3萬輛,解決方案為更換掉由LG化學提供的 動力電池 。這款車也在中國銷售,對應車型的商品名是昂西諾純電動版,目前現代並未透露有關中國市場的召回計劃。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LG化學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有多年動力電池製造經驗,2020年產量位列全球第二,為現代、 捷豹 、特斯拉等車企供應動力電池,而現代汽車又是全球排名前十的汽車集團,這樣的實力組合也難以保證電池安全性。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無獨有偶,寶馬汽車也於2020年9-11月,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市場批次召回PHEV車型,原因是動力電池存在起火風險。這些車企的召回原因都指向同一個核心部件——三元鋰電池。特斯拉、蔚來、威馬等新造車企業已經發生過數十起電池起火爆炸事故也都與三元鋰電池密切相關。

眾多品牌同時出現類似的安全事故絕非偶然,從本質上來講,這是三元鋰電池自身固有的缺陷所致。三元鋰電池化學性質活潑,極易起火爆炸,人類現有技術很難完全控制,用在數碼產品上問題不大,對於安全要求極為嚴格汽車來講,三元鋰電池方案尚存不小爭議。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為爭議火上澆油的是,三元鋰電池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寧德 時代搞了一次公開“針刺”試驗,寧德時代用針刺三元鋰電池的過程中,鋼針斷了,寧德時代宣佈實驗結束,終歸沒敢讓針插入電芯內部。

寧德時代此舉意在證明,雖然三元鋰電池本身不行,但是可以透過安裝堅硬的外殼等保護措施來提升安全性。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但是,真實的用車場景下,車輛的碰撞情況千差萬別,很難保證電池包在極端碰撞中倖免於難。畢竟,路面地磚鬆動導致機油底殼被擊穿這種事件非常常見,誰能保證電池包不會受到尖銳石板撞擊和刺入呢?

事實上,特斯拉和蔚來都曾把自燃事件歸咎於電池包遭遇過碰撞。而碰撞又是用車過程中根本無法避免的,所以汽車廠商已經用事實證明,無法真正透過針刺試驗的電池包根本沒可能避免碰撞導致的自燃,實力打臉寧德時代。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再退一步講,難道車輛碰撞了,就理所當然地可以起火嗎?當然不是。將自燃事故甩鍋給碰撞,理直氣壯說自己沒責任的汽車廠商,著實有些不可理喻。

那麼問題來了 ,為何明知三元鋰電池有著不可控的起火爆炸風險,眾多廠家偏向虎山行,集體選擇了這條路?

由於現代意義上的電動汽車是新生事物,法律法規對這方面的規定上有欠缺,這就給了一些企業鑽空子的機會。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激進派,一味的追求資料上的領先,甚至敢於置安全風險於不顧。

馬斯克曾經為特斯拉自燃事故狡辯,說電動車的自然機率比燃油車更低。雖然他的觀點已經被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裕生 駁斥,並稱其為“耍花招”。但是這背後折射出了馬斯克的價值觀,那就是他內心認為,一定機率的自燃是可以接受的,不必因此承認自身設計有問題。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這種態度是不是很熟悉呢?特斯拉的美國老鄉就曾有過先例。1971年,美國一家汽車公司生產一款叫平託車的新品,該車的設計有不合理之處,油箱安裝在車輛的後座下部,距離離合器只有8釐米多一點,一旦有中等強度的碰撞就可能引起爆炸,企業內部的實驗記錄也證明了這一點。

該公司的兩名工程師曾經明確地提出過要在油箱內安裝防震的保護裝置來彌補設計失誤,每輛車因此需要增加11美元的成本。但汽車公司經過計算後做出的決定是不安裝該附加裝置。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因為增加該附加裝置導致的成本為1億3750萬美元;而假設充其量有180輛平託車的車主因事故而導致死亡,另外180位被燒傷,2100輛汽車被燒燬,根據當時的普遍判例,公司賠償金最大支出僅為4953萬美元。對比安裝油箱保護裝置所要花費的1億3750萬美元,汽車公司決定採取了省錢的方法。

當生命可以用價格來衡量,資本就會瘋狂。當然,正義不會缺席,後來的審判中,這家汽車公司被判處了天價罰金。

但是,當有人藐視安全,朝冒險的路上走去,一旦正義遲到,那麼就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對於堅守安全底線的企業來說,把安全放第一位,產品賣相可能就不好看。因此,為了資料更好,為了讓產品看起來更先進,在激進派的驅逐下,眾多對手被迫跟進三元鋰尤其是811配方的三元鋰電池,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如果不跟隨就有可能在競爭中處於劣勢。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當然,這只是外因。最根本原因在於眾多新勢力企業對造車毫無敬畏之心,跨界而來的新手,憑几張PPT就敢說顛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豐田等傳統車企對電動汽車慎之又慎。

豐田並不差錢,全球範圍內重金搶奪人才的能力絕非新勢力能及,但豐田沒有說大話,對電動汽車心存敬畏,生怕榮譽與口碑受損,因此在核心部件方面選擇了與 比亞迪 等供應商合作,利用經過時間充分檢驗的方案來開啟自己的電動化戰略。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豐田的質量研發能力、質量控制能力遠非新勢力可比,尚且對自主研發電動車不敢操之過急,資金、經驗都很有限的新勢力企業又有什麼底氣敢保證三元鋰安全呢?

短期來看,新勢力的起火爆炸安全事故並沒有規模化,但是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壞。因此,新勢力企業一定不能被以特斯拉為首的激進派帶偏節奏。

馬斯克是一個沽名釣譽之徒,在很多方面都只為奪人眼球,為此不惜讓風險成倍的擴大。以車載螢幕為例,特斯拉推出超大螢幕的時候著實豔驚世界,但是這背後就蘊含了巨大的風險。

當時特斯拉想要採購平板電腦裝車,但是所有的供應商都告訴馬斯克,當時的平板電腦技術無法滿足車規級要求,但是馬斯克不信,堅持拿來裝車,還洋洋得意,嘲笑供應商過於迂腐,但是頻繁發生的宕機、黑屏現象,讓車輛車主陷入巨大的安全隱患之中。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就在2021年2月,迫於美國、德國、中國等監管機構的壓力,特斯拉召回超過17萬輛汽車,原因正是大屏存在安全隱患。

《車市裴聊》認為,新勢力不可沽名學霸王,不能一味追求在引數上吸引眼球,應該堅守安全底線,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生存的更健康,更長久。因此,在 固態電池 量產之前,磷酸鐵鋰或是最理想的選擇。

受限於材料物理極限所致,磷酸鐵鋰電池組的能量密度和續航等引數可能不如三元鋰電池漂亮,但至少能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升效能。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況且,使用磷酸鐵鋰電池的汽車並非絕對無法做到高能量密度和長續航。以比亞迪為例,其在傳統磷酸鐵鋰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刀片電池。透過創新設計,比亞迪最新的電動轎車漢EV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了140Wh/kg,而且NEDC續航里程也超過了600km,面對同級搭配三元鋰電池的車型也毫無懼色。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更重要的是,搭載刀片電池的漢EV是在高安全條件下實現的長續航。據比亞迪總裁 王傳福 先生在公開演講中說道 ,刀片電池可以做到不起火、不自燃、不爆炸,這從源頭保證了電動汽車的安全性。

當然,人們都更加信奉眼見為實,比亞迪也在不同場合進行了刀片電池公開針刺實驗,透過影片可見,三元鋰電池在針刺後迅速劇烈燃燒並爆炸,而刀片電池熱反應極緩慢,電池沒有明火,沒有濃煙,甚至表面的溫度都沒有超過70度。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人間正道是滄桑,車企如果想在競爭中取得真正長久優勢,應該徹底拋棄與對手比拼“膽量“的路線, 儘快透過技術研發,佈局磷酸鐵鋰、固態電池等能在本質上解決安全問題的產品線,在此前提之上,努力令汽車的續航里程、充電速度、誤差、壽命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頻頻“踩雷”,中外電動車安全仍躲不過一塊電池?

幸而,磷酸鐵鋰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選擇,《上海證券報》刊文指出,隨著裝機需求提升,2021年磷酸鐵鋰將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

在特斯拉、現代、寶馬等跨國企業陷在自燃泥潭中不能自拔之際,倘若中國車企能在安全方面解決消費者後顧之憂,那將是真正的彎道超車,汽車工業幸甚,國之幸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