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汽車 > 正文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2021-07-24由 通城馬自達 發表于 汽車

如果說e-POWER技術的投入使用,將東風日產與豐田、本田兩家的合資品牌拉回同一競爭平面,那麼,東風日產在純電領域的深入,或許就是提升競爭優勢的砝碼,目前豐田、本田在華並沒有矚目的純電動產品。

我們都知道,當汽車產業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隨即而來的是尾氣排放問題,為此,車企採取的方式是不斷“減缸減排”,但這終究不是解決之道。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在近日舉辦的2021第八屆中國汽車生態設計國際論壇上,東風日產再表低碳化轉型的決心,提出未來將以e-POWER和Zero Emission日產純電為核心,進一步推動電驅化,實現減碳目標。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在我看來,車企更快地向低碳綠色的方向轉型,除了承擔起一個大廠的社會擔當,更現實點講,也為了在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發展大勢下,能夠握有主動權。

因為往往一個技術戰略導向的失誤,很有可能讓一個企業錯失黃金髮展期,最終導致落後於其他競爭者。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在新能源車這條跑道之上,東風日產作為日系車三大巨頭之一,有自己一套的技術路線,不過在國內銷售車型上體現得比較晚,現如今,豐田、本田在華銷售的多款車型,都已經引入了混動版本。

穩了!兩項支柱性技術加持

按照計劃,到2025年,東風日產將在中國推出共9款電驅車型,全面提升電驅化覆蓋率。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而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搭載e-POWER車型的銷量,佔Note車型整體銷量的70%。相當於現在的豐田混動車型在華實現大份額的佔比。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市場正迎來快速的發展期,這對於東風日產來說,不可謂是一個更好的時機。

和豐田THS、本田i-MMD不同,e-POWER走的是另一條技術路線,前兩者採用的是油電配合驅動的結構模式,e-POWER則是採用100%全電動驅動系統,以油發電、純電驅,將油電各自優勢融合為一,為行業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不同的技術路線,有不同的優劣。但如果放在中國市場,個人認為,e-POWER技術會是更適合國人需求的一種混動技術。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據悉e-POWER百公里油耗能夠做到2。67L,按照目前7元多油價計算,意味著一公里不到2毛錢,用車成本已經接近純電動車。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東風日產不同,首款純電SUV預計將於年內進入中國市場,要知道,日產聆風是全球銷量第一的純電動汽車,可見日產純電動車型受歡迎程度之高,這對於新車入華後的銷量表現,釋放出了積極的訊號。

來了!兩款戰略性車型即將量產

具體車型方面,東風日產未來將在混動和純電市場分別引入軒逸混動和Ariya兩款車型。

已知日產首款純電SUV Ariya的日本售價約為5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約為32。7萬元,屆時引入國內後,預計將競爭特斯拉MODEL Y、一汽大眾ID。6 CROZZ。Ariya的最高續航達到610km,處於高階純電動車的中上水平。

個人認為,Ariya的最大看點還有科技感十足的跨界風外觀造型,以及炫酷的內飾氛圍,這些相比目前保守的傳統電動車設計,更具未來感。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而首搭e-POWER技術的軒逸,預計將於年底上市。據悉,軒逸所搭載的e-POWER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二代,逆變器體積縮小了40%、重量減輕了33%,電機的扭矩增加了10%以上,使得燃油表現和效能表現有所提升。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官方資料顯示,在e-POWER技術的加持下,軒逸混動版百公里油耗僅為4。1L。

軒逸在售車型搭載的1。6L發動機,配搭CVT無極變速箱,基本百公里油耗水平也要在5L左右,實際工況下,受各種環境影響,估計會更高一點。所以對比現款燃油版,混動版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而正因為e-POWER技術是全時電驅,理論上講,低速模式下的節油水平也會比靠油電配合的豐田雷凌、卡羅拉混動版更低,屆時受網約市場歡迎的不再只是豐田車,還有日產車。

為什麼說日產走的動力技術路線更有發揮空間?

更值得一提的是,軒逸目前雖說只有一款1。6L排量發動機,但在價格優勢突出的經典軒逸,以及舒適性突出的新軒逸加持下,軒逸車系已經連續數月拿下轎車銷冠王的名號,這一次,e-POWER車型的加入,軒逸更坐穩了銷量第一的寶座。

根據東風日產公佈的中期發展規劃,除了軒逸混動,明年東風日產還將推出4款搭載e-POWER系統的車型,很有可能會在熱銷的奇駿、天籟等車型上得到體現。而隨著更多新能源車的加入,未來日系三傑之間的競爭將會更有看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