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2021-04-24由 爆炸憨 發表于 母嬰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

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們的內心永遠盯著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尤其,是下面這9種直接關係現實生活的真切智慧。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01

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大意: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就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

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02

越不想看書,越要硬著頭皮看。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就算不想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也是一種方法。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03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一點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大意:剋制自己務必要將私心徹底掃除乾淨,一點私慾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感悟:剋制自己,是為自己氾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慾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04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藥,貴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裡,那又是因藥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05

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譭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大意: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並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於被譭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

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矇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06

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大意: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靜,所以王陽明才說那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07

矇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沒有物慾牽累矇蔽,只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慾牽累矇蔽,不能遵從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矇蔽。

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矇蔽的心,如矇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

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08

好學+堅持=涵養

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大意:人應當知學。求學講論無非是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只是因為涵養的志向不夠真切。

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

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原因諸葛亮和王陽明也說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09

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人生早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王陽明的一生歷盡坎坷和艱難險阻,但是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中國的聖人,這一切都源於王陽明的智慧,以及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自誕生以來,影響了無數中內外名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坎坷,遭遇的磨難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

有人說,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到了現代,王陽明心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能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站穩腳跟,能更從容應對人生的困惑。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讀一讀王陽明,你的人生也會越來越順。

想要讀王陽明,首先必選的就是《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首先必讀《傳習錄》,以領悟其思想精華。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在西方,王陽明的《傳習錄》的地位集僅次於《聖經》。

第二本就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和《傳習錄》有所不同,裡面記載了王陽明的一生,一生中的成功還有失敗,記錄了很多有趣的人生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看起來有趣幽默,但是又能從王陽明的一生中找到人生答案。

裡面有很多人生的實際生活案例,這樣我們就能將學到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人心不正,則事事不正”,處處都會耽誤自己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擔心,這兩本是白話文版本的,人生多讀一讀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兩本書《傳習錄》+《知行合一》只要78元,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讀,一套收藏,希望自己時刻謹記人生智慧,早日成就大事!

瞭解詳情請看下方橫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