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2022-11-28由 苔花花親密關係輕閱讀 發表于 母嬰

“我、我、我叫華晨宇”。

這是華晨宇在2013年參加《快樂男生》時的自我介紹。

當時我想,連說自己名字都要結巴三次的人,內心一定充滿了恐懼和自卑。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在華晨宇和張碧晨的生娃事件登上熱搜前,我從沒關注過這個帥氣的男孩。

但當我因為這條熱搜,在網上搜索“華晨宇”,卻關聯出自閉、巨嬰、孤僻這些詞時,我對他產生了好奇。

原來,在舞臺上閃耀著光芒的華晨宇是個踩著傷害長大的孩子。他在兩三歲時,就因父母離異失去了媽媽,又因被交給傭人撫養遠離了爸爸。

雖然他長大了,心裡卻一直藏著個受傷的小孩,一次次做出讓人難以理解的孤僻和巨嬰行為。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其實,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華晨宇的影子。有的缺少愛,有的缺少陪伴,有的缺少認可,有的缺少自由,有的缺少父母的一句道歉。這些缺少的情感慢慢地讓他們心中有了一個受傷的小孩。

中國首批國家註冊心理督導師,醫學博士施琪嘉說:

一個人一生所受的種種困擾大都源於幼年的創傷留下的陰影——他總是帶著一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生活。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所幸,這種傷害在我們長大後可以在專家的指導下自我療愈。施琪嘉與壹心理聯合出品的《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就嘗試帶我們去尋找自己心裡那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並透過安撫他而療愈自己。

1

尋找內在的小孩,觸碰過去的傷痛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或健康或有創傷的小孩,但我們卻常常意識不到他的存在。

在我們身邊,有的人好像總是很容易獲得幸福。這些人大多從小就在充滿愛和包容的環境下長大,心裡住著個健康的小孩。

另一些人卻恰恰相反,哪怕幸福就在眼前,也總會自己折騰出一個變故,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幸福擦肩而過。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我的好朋友玲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有過四段戀愛,每段都在談婚論嫁時,被她一場翻天覆地的作,搞得沒有了下文。她和我說,不知為什麼,一到要擁有幸福的時候,就會忍不住地去破壞一段關係。

我每次也只有陪著她長吁短嘆和惋惜。直到這幾天翻開這本《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又想起她給我講述的童年,才發現她的心裡住著一個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

玲子的父母從她滿月起就外出打工,只有過年時才能陪她幾天。她對於父母的愛和陪伴既渴望又覺得陌生,而對於孤獨的恐懼卻銘刻於心。當面臨戀愛這種真正的親密關係,她總覺得愛人會把她一個人孤單地留下,因而下意識的去作,想在更親密之前倉促逃開。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庭,也沒有完美的童年,不管玲子還是我們自己,心裡都會有個或多或少受到一點傷害的內在小孩。他們有的自卑、有的無助、有的對世界充滿不信任、有的缺乏安全感、也有的對人懷有厭惡和憎恨。

找出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就有療愈他療愈自己的可能。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02

瞭解內在的小孩,探索自己的心靈

就好像擁抱總能讓人感受到愛,冷漠也總能讓人感受到傷害。每個孩子體驗到的不同情感都會在他身上留下不同的印記。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描述了最常見的五種感情創傷會怎樣影響我們心裡的內在小孩。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身上有某個受傷小孩的影子,嘗試瞭解他就是我們療愈自己的開始。

飢餓小孩:缺乏愛的傷痛感

在劉德華和鄭秀文主演的電影《瘦身男女》中,擁有完美身材的女主角,因為失戀開始變得暴飲暴食,丟了愛的她似乎只有不停地吃才能填滿被掏空的心。

孩子在缺乏父母的愛時,感受到的傷痛感,也會帶給他們類似的心理需求。他們的內心就像藏著一個飢餓的內在小孩,想把一切都吃進去,想拼命地獲得一些東西來填滿空蕩蕩的心,最終成了一個貪婪的“小惡魔”。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長大後,他們不是有強烈的佔有慾,就是有病態的嫉妒感。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個購物狂、有收集癖、暴飲暴食或很容易嫉妒身邊的人,千萬不要輕易給自己貼上怪癖、不自律和心胸狹窄的標籤。也許那只是因為我們在童年時缺乏來自家人的愛,心裡住了一個飢餓的小孩。

孤獨小孩:缺少陪伴的孤獨感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陪伴來自於父母。如果孩子缺乏這種陪伴,心裡就會慢慢培養出一個缺乏陪伴的內在小孩。長大後,很容易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很矛盾的狀態。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他們一方面對親近的人非常依戀,另一方面又怕童年時缺乏陪伴的感受重現,會在行為上下意識地去破壞這種關係。我前面提到的閨蜜玲子,就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乏陪伴才成了忍不住會破壞自己親密關係的“作女”。

自卑小孩:缺乏誇獎的自卑感

缺乏誇獎是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驕傲使人退步”像魔咒一樣深深紮根於我們父母心底。不管我們多努力多優秀,似乎都很難得到他們的表揚。特別是80後90後這代人,很少聽見父母的誇獎,聽到的更多是批評甚至貶低。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很容易出現一個自卑的內在小孩。他們不僅在工作生活中對被誇獎格外渴望,有時還會透過貶低別人來對抗自己心中的自卑感。

緊張小孩和委屈小孩

緊張小孩因為缺乏玩耍,沒有在各種模擬遊戲中體驗到複雜的情緒,長大後很容易變成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直男或直女。而委屈小孩則因為父母從不會為做錯的事道歉,而在心裡攢滿委屈,長大後不僅好像誰都欠了他一樣,自己也會延續父母的行為,成為一個拒絕道歉的固執人。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施琪嘉告訴我們,除了這5種有創傷的內在小孩外,童年受傷的人心中還會出現恐懼的內在小孩、羞恥的內在小孩等9種不同的內在小孩。

生活中,如果我們不能找到並瞭解這些內在小孩,就很容易因為不完美而苛責自己,或因為別人的缺點而責怪別人。

但如果我們認識了這些內在小孩,就不僅能用更包容的心對待自己和別人,還能有針對性地療愈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讓生活變得更加從容、幸福和滿足。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03

療愈內在的小孩,擁抱另一個自

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

施琪嘉對形成內在小孩的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還有其心理基礎,做如此生動詳細地講解,目的也是為了能幫助有類似情況的人解決這個問題。

想療愈自己內心那個有創傷的內在小孩,擁抱另一個自己,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做出改變。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施琪嘉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她讓一個平時習慣於壓抑自己的人用“你必須”“你應該”開頭,來做一些陳述。這個人毫不費力地寫出了十幾條類似於“我必須孝敬父母。”“我應該努力工作”的字條。可當施琪嘉讓他用“我想”“我要”開頭陳述時,他竟然一句也寫不出來。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自我壓抑。社會規範、道德要求和外界對我們的看法,就像一道道有法術的定身符,把我們牢牢地釘在各種責任之內。即使我們隱約感覺到了自己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也會拼命地去壓抑他。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想要療愈內心有創傷的小孩,就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感受,學會用語言和行為傾述和表達自己。當我們能把自己的感受釋放出來,就像給一個充滿了氣的氣球放了一些氣,它就不會那麼緊繃和容易爆裂了。

然而,對於療愈自己來說,接受自己內在的小孩只是一個起點。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即使明明知道前面沒有危險和障礙物,還是不敢閉上眼睛走路,心裡總是會忍不住地緊張和害怕。但只要我們睜開眼睛,就一切恐懼都消失了。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的奇妙,對於未知和不瞭解的東西總是會充滿緊張與恐懼。因此,想療愈自己內心小孩的傷,我們還要去了解他。就像《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中說的,瞭解自己、理解自己、理解某種關係,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療愈。

踩著傷害長大的“華晨宇們”:與童年和解,才能自我療愈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童年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我們的人生裡深深紮根,慢慢開出一朵朵不一樣的花。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但跌跌撞撞後,長大的我們擁有了小時沒有的力量和堅強,也擁有了重新療愈自己的機會。

跟隨施琪嘉的《療愈你的內在小孩》,勇敢地和自己內心的小孩說一句:“嗨,你好。”然後,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說不定,這就是我們與童年和解,為自己療愈的起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