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2022-07-09由 唐師三百手 發表于 母嬰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前兩天,到北京出差,與北京的一些兒童父母聊天。

其中一對年輕父母,都是某985高校博士畢業,兩個孩子,其中老大小學二年級,老二還在襁褓中。本來兩口子都在高校工作,但是一想到未來孩子上學,憑著高校的工資不足以給孩子教育創造好的條件,爸爸在老大出生前就離職到企業工作,先是在中興工作了幾年,後又跳槽到騰訊擔任工程師,年薪四十萬+。

前年,為了能讓老大入讀海淀區的好學校,專門在學區購買了一套小戶型,500多萬。爸爸說前年買房把在企業幾年掙的錢全部折騰出去支付了首付,還欠下200多萬的銀行貸款。顯然,這對年輕父母為了孩子的學業和成長可謂傾囊而出,不遺餘力。

我問他們,為了孩子入讀一所好學校,傾囊而出買學區房划算嗎?在我看來,好的學校與一般的學校儘管有著優劣的差距,但是,決定孩子學校教育課業績效的因素更多在於孩子的天資稟賦,以及家庭的撫育水平。作為一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父母,他們應該比普通的父母更能夠接受和理解這些。

媽媽的回答是必須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因為現時代的教育競爭不容父母有絲毫閃失。好的小學意味著更高的機率升入好的初中,高中;而好的高中又是通向985、211高校的坦途。“我們希望孩子未來至少不比我們差”,媽媽說。

我聽了倒吸一口涼氣。他們現在7歲的女兒未來學涯壓力該有多大呀!父母都是名校博士,要求孩子未來要不比父母差,小女孩如果不是天資聰穎,那該受多少苦,經歷多少磨難呀。

是呀,如果像他們這樣雙雙獲得名校博士的年輕父母都對孩子未來的學業和成長感到力不從心,充滿焦慮,那麼多普通的父母又該情何以堪?

在聊天中,我們一起討論和分析了這對堪稱精英的年輕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的學業和成長感到力不從心,他們都認同下面的幾條原因。

首先是,無論是否接受以及接受過怎樣的高等教育,年輕父母普遍缺乏育兒的教育,也就是沒有接受過親職教育。他們在面對孩子的學業和成長難題時,仰仗的只是他們自己成長的經驗,源自原生家庭的習慣和偏好。當然,他們知道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教養習慣並不好,但是怎樣才是好的教養,如何才能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支援和引導孩子成長,這對名校博士父母其實是無措的。

其次,社會流行的教育焦慮症。他們都同意我的觀點,城市家庭年輕父母為了孩子感受到的普遍的教育焦慮,其實是一種非理性的流行神經症,就像非理性的減肥焦慮一樣。但是,身陷其中哪裡可能這麼瀟灑地置身其外?無論是在中科院,還是騰訊,作為城市中產父母,如果沒有為孩子的學業殫精竭慮,想盡一切辦法,只是佛性地隨緣孩子讀一所普通的學校,在社會輿論的天平裡不啻是不稱職的父母,與同事聊到孩子時明顯聊不到一起。

再者,對這對年輕的博士父母來說,孩子幾乎成為他們生活最大的意義負載。除了工作就是為了孩子操持生活,孩子的學業成績儼然是他們生活最重要的意義,甚至沒有“之一”。按理說,作為一對雙雙獲取了名校博士的年輕父母,他們應該有更多維的價值追求,事業、學術、社會抱負,等等。但是,一旦面對孩子,面對瑣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與普通的父母沒有本質的區別,孩子成為了他們首當其中的價值追求,孩子壓倒一切,孩子的學業成長壓倒一切。

甚至,爸爸告訴我說,他們夫婦對於生活的要求其實並不高,他們所有的生活和事業安排,都是圍繞著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來規劃踐行的。

我給他們點了贊,了不起的中國父母!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現時代一代城市父母的縮影。這批80後、90後父母,在全球化、資訊化的洪流中,無所適從;面對孩子的學業和成長,力不從心。放在全球化的視野裡,美國的父母沒有這樣的困惑和苦惱;日本的年輕父母也不像中國年輕父母一樣無所適從;西歐、北歐的父母輕輕鬆鬆勝任父母的角色……只有中國的年輕父母,只有中國城市的年輕父母。

毋庸置疑,他們是有抱負的父母,他們也是願意為了孩子犧牲的父母。無論從社會學視角,還是生物學角度,這樣的父母都更可能為孩子謀求到光明的未來發展。特別是在傳統的叢林競爭社會里,父母的為孩子付出的犧牲能更高機率地增加孩子成人後的競爭力。

可是,問題就出在“傳統的叢林競爭社會”。叢林競爭下,只有最優秀的動物個體能夠生存並且發展下去,背後是高淘汰率的不那麼優秀的動物個體。以野生老虎為例,據動物學家的觀察統計,老虎幼崽只有不足一半能活到兩歲,其餘一大半在兩歲之前夭折。老虎在其生存的叢林差不多是食物鏈的頂端,其幼崽能順利成年的機率不足一半,其他在食物鏈低端的物種又能如何倖免?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叢林競爭的邏輯就是隻有最優秀者能存活,能發展繁衍。問題是,即使在社會叢林中像老虎一樣居於食物鏈的頂端,也有一半的孩子會在高競爭的社會語境下被犧牲掉,被“廢”掉。也就是說,即便是有一個孩子有幸考取北大、清華這樣頂尖的國內高校,同樣情形下至少有一個孩子被“廢掉”,淪為犧牲品。且不說即便考取北大、清華,也有高達30~40%的新生其實已經被“廢掉”(厭學、厭世)。

現代社會文明的邏輯改變了傳統的叢林法則。現代文明法則與傳統叢林法則的區別就在於,傳統叢林法則只有優勝者才能生存,才能發展;而現代文明保障每一個天然的弱勢者也能適應和發展。

像中國的棄嬰,先天殘疾的Pimlott,他出生就沒有右手和前臂,被中國的父母遺棄,後被美國人kathy家庭收養。他後來成為美國波士頓劍橋林奇拉丁高中籃球隊首發後衛,在一次比賽中單場命中8個三分球,全場得到32分。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再例如,中國的棄嬰,Liam,因為先天眼睛殘障,被中國父母遺棄,但他被美國家庭收養後,卻能在體育比賽中脫穎而出,成為勵志的榜樣。

為孩子學業傾囊而出的博士父母,眼裡閃過的迷惘

北京海淀區一對名校博士父母,傾囊為孩子能入讀一間看起來好一些的公立學校購買學區房,然後把自己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寄託在孩子未來出人頭地的期望上。他們很了不起。可是如果他們的孩子真的並非天資聰穎,只是資質平平,註定要辜負他們的期望和付出的心血。

我最後問他們夫婦,“如果10年後,你們的女兒付出全部努力也不能考取一本院校,你們會感到失落或懊悔麼?”

“怎麼可能?!”爸爸笑道,“在北京一本院校還是很容易考取的。”,眼神裡閃過一絲迷惘和無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