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2022-05-30由 巨鯨心智 發表于 母嬰

近日,武漢發生了一件令人萬分痛心的事。

9月17日,一名初三學生,因為玩撲克被班主任請家長。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怒不可遏的媽媽在教學樓的走廊上,當眾發洩自己的怒火。兩個耳光打下去,孩子已經放棄了躲避。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等老師和家長離去,他默默呆立了兩分鐘,然後縱身跳下了五樓。當媽的可能從沒想過,對孩子說的最後一句話,竟是一句惡言。

這個訊息讓人悲痛,更需要我們反思。

青春期是個比較特殊的年齡段,家長、老師,和孩子自己,都要學習瞭解這個階段有哪些特點,學會正確的相處方式。

是什麼導致初中生的心理如此“脆弱”?

01.

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使初中生生活在“波濤”中

12-15歲是青春期的早期。此時,孩子們的大腦和身體其他部分都在經歷很多變化,比如激素增加、大腦神經在進行修剪和重塑。

他們情緒變化大且快,忽陰忽晴。

他們忽然間有了全新的思考方式,因為此時的大腦允許他們不只是像小學生那樣簡單地接受事實性資訊,他們有更多能力運用抽象思維。

初中的孩子,常會思考一些比較重大的主題:

死亡

社會變革

人生的意義

,以及

其他各種哲學問題

。這些問題讓他們著迷,促使他們探索、讀書,同時也會帶來困惑迷茫。

大腦的重新整合,使得初中生學習成績波動大、做事常有各種疏漏。比如,有的家長髮現,孩子似乎都沒有小學高年級時有條理,丟三落四的,自己的房間很亂,還不讓家長動。

上面這些當然不是壞事,這是孩子在成長。他們正在進行大腦整合,發展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學習處理更復雜的情緒。

應對建議:

別急著評價孩子的行為。

當家長為孩子的表現感到羞辱、暴怒時,您要先把自己冷靜下來,後退一步。

你要

努力瞭解真實情況,把孩子的表現放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去觀察。

我們仍然要給孩子界限,但是,雙方都先冷靜一下,溝通才能進行。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02.

自我在成長,他們要掙脫父母的控制,走向同齡人群體

12歲以後的孩子,他們開始要脫離兒童階段,向成年人邁進。

為了完成這個程序,他們需要掙脫父母的臂膀,走進同齡人中。

他們會把依戀從對父母,轉向對同齡人。比如,遇到困擾,他們更多會與同學傾訴,而不是父母。

這時他們另一種典型表現是,對於家長特別強制要他做的事情、要強加給他的東西,都會強烈反抗。

有時,明明心裡知道那是對的,但為了表明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和決定權,他們會故意做出與之相反的事情。

不瞭解實情的家長,很容易把上面這些理解為對自己的冒犯、不尊重、不服管,孩子越是反抗,家長越是認為,我不能失控,於是加緊了控制。

家長控制得越嚴,孩子的反抗之戰就越是慘烈,最終傷及雙方。

事實上,孩子不是真的針對父母,他只是需要有人扮演個反面角色而已。這與兩歲孩子說“不”是差不多的情況。

應對建議:

改變互動模式,給孩子空間與信任,建立新的親子連線。

家長要放低自己一些,和孩子更加平等相處。與他溝通時,不要用強硬的語氣,不要搞權力爭奪戰。

你可以明確告訴他,你的底線要求是什麼,他在怎樣的範圍內可以自己有權決定。

在此範圍內,你尊重他的決定。用行動表示:你理解他、信任他,願意去了解他的感受。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03.

此時的大腦發育階段,使得他們易衝動,不能全面考慮後果

初中乃至整個青春期階段,他們的大腦特點是易衝動。這使得他們能夠去冒險、探索,但也增加了風險。他們此時做事,只考慮痛快的一面,不考慮全面的後果。

應對建議:

隨時用小事,和他們談論,評估事情的利弊、代價和結果,練習全面考慮。

以正面的語言去談論後果。比如說:我相信你會考慮到這種後果;我覺得你是個有自己觀點的人,不是人云亦云總是從眾的孩子;遇事能三思,是成熟的成年人的表現。

04.

小學升入初中,在成績排名、群體中的地位等,遭遇重新洗牌

很多孩子進入初中後,學習成績和在群體裡的位置,會發生很大變化。他們來到了新的環境,所學知識也不再是隻靠背誦或刷題就能應付的,需要更多抽象思維。

這時,有些孩子會不適應新的學習模式,而另一些在小學時只知道玩的孩子,此時“開竅”了,開始主動努力學習了。所以,

很多變化都會出現。

應對建議:

您要盡力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這麼大的孩子在群體裡的地位、遭遇,對他們影響非常大,

家長要知道他們在經歷著什麼,才能幫到她。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05.

學習壓力大,他們缺乏個人空間,遇事沒有機會進行心理調整

有人會想,

過去的孩子也經歷這個階段,為什麼沒有現在的孩子這麼脆弱?

這裡面當然有很多因素,比如現在的孩子童年受到家長的很多呵護、關注,自尊心強,等等。

此外,一個很大的差別是,

過去的孩子沒有像現在這樣被“綁”得緊緊的,他們還是有一定自由度的。

但是現在的孩子們沒有這些機會。他們的每分鐘都被家長和老師安排好了,生活中內容很單一。

在這種學習任務無縫銜接的情況下,長期的結果是,孩子們不知道自己有多種選擇來處理具體糾紛和情緒問題。

他們缺乏經驗,沒有機會在各種體驗總髮展出靈活應對的策略。

這就導致了,一旦有問題,他們的頭腦像鑽死衚衕一樣,只能想到一兩種比較極端的出路:離家出走、不活了。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應對建議:

保證孩子每天有片刻放鬆、無所事事的時間。

有張有弛的生活,才能讓人有心裡彈性,儲存活力。

平時訓練多因素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知道,所有事情的成因都有多個,看待事情有多個角度,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法,答案不是隻有唯一正確。

教孩子最基本的心理常識。

學習如何辨識情緒,如何溝通和解決情緒與心理問題。

還需要注意哪些呢?

當然,除了這些,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要注意:

01.

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勝過關心他的成績。

那麼,即使他的成績達不到你的要求,他至少愛你,至少不會走絕路。

02.

想盡辦法為孩子減壓

說實話,我對大環境也無能為力,但我至少會想盡辦法為孩子減壓,給她一些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路,給她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免於崩潰的力量:

讓她覺得,世上的路有千萬條,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很多選擇。

讓她知道,這世上沒有真正的絕境,珍惜自己,活著,才能感受更多生活的美好。

奪走孩子生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03.

讓他們感覺生活的美好。

如何讓孩子留戀生命,我覺得唯一的法子就是讓他們感覺生活的美好。很多家長老師都墮入一個誤區,就是孩子應該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不應該浪費時間。

而我始終告訴孩子一點,

只需要花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在學習上,其他的時間,要拿來享受生活,看書、看電影看演出、做運動、交朋友。

玩好了才有精力去學習,哪種生活都是學習,不是在書桌前正襟危坐苦讀才是學習。

單就學習每一種功課而言,我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標準,不必要去追求每一科的最頂點或和最牛的人比拼智力。水滿則盈、月滿最虧,繃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什麼事情,都要留有餘地才好。

04.

給孩子真正的挫折教育。

經常我們會說:孩子太脆弱,是缺少挫折教育。

什麼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認為讓他們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比如非常沉重的學習任務,讓他扛下來,比如打罵和羞辱,讓他麻木起來……

其實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他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給他勇氣,教他方法,陪他跨過一道道溝坎。

而不是挖個坑讓他掉下去,再讓他自己爬起來,他爬不出來就叫脆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