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正心,是健康之本,也是人生之始-談如何教育孩子

2022-05-15由 你本善良 發表于 母嬰

【免責宣告】圖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正心,是健康之本,也是人生之始-談如何教育孩子

人人都要正心,心正則身修,不但可以健康,更有助於實現人生目標。正心,我推薦踐行儒家思想。

媒體上報道了這樣的新聞:有某年輕小夥子,正值青春韶華。可對於家人而言,這位小夥子卻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從小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流;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都沒畢業;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每天只是與遊戲為伴,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媽媽說:孩子在家幾乎不出屋,天天貓在臥室裡上網玩遊戲。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教育之目的在正心

孩子變成這樣,其根本原因在於父母。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我臨床觀察到,凡是孩子出現抑鬱或精神異常的,其可在其父母向上找到原因。可以說,

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正是由於畸形的寵愛讓孩子的性格變的偏激,並與社會脫軌。這位孩子的父母相信給孩子足夠多的錢,就能讓孩子走上正道。事實上,用物質取代教育,由此導致的問題層出不窮,使得孩子就像一個“巨嬰”,不具備生活能力,更無益於社會。

父母的膩愛,導致了孩子不成才,甚至長不大。這樣的故事應該給更多的父母敲響警鐘,

無論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事業多忙,無論生活多囧,對孩子的正心教育都不可或缺。

由此我提出:

正心,是健康之本,也是人生之始。

心若不正,即使再努力學習,再能考取高分,甚至讀到博士,都無益於自己的人生,也無益於社會。

用儒家思想來正心

在社會生活中,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關鍵。培養良好的人格,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但今時所見,學校更重視培養知識,或者,也包括一些能力,卻不是人格。在我看來,這是本末倒置了。

我是一位中醫人,在生活與工作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越是踐行中醫,就越是崇尚儒家思想。因為

儒家思想重視入世,重視培養人的身心兩方面健康發展。

推之,儒家思想對於我們教育孩子非常有幫助。

在儒家思想中,擁有理想人格的人被稱作“君子”。君子有兩種人格,最需要我們學習。

自強不息

為了理想和事業,人應該要敬業進取、艱苦奮鬥、不斷向前、百折不撓。經歷了高考的磨礪,年輕人最終進入大學,本應該繼續為人生而努力。有的人因為不能正心,以至於漸漸迷失了方向。他們不再挑燈夜讀,發憤圖強,而是迷戀上游戲,或花前月下,或生活上貪圖享受,追求超前消費。甚至稍遇到點感情挫折,工作中稍有不順心就萬念俱灰。

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提倡“

和為貴

”,提倡建立和諧持久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幫互助、互相關愛、禮讓協調。一些學生在家嬌生慣養,自我中心主義嚴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價值、為他人考慮,認為別人必須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敵對、憤怒等情緒。《中庸》指出:“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是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得以持久的內在根據。

心正,則身修

我自己體會,儒家思想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理念。比如“立德,立功,立言”之為三不朽;再如,“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的人生追求;又如,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的理念;還如,孟子提出的“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的精神,等等。這些都讓我們誠意正心,讓我們為了人生目標而克服重重困難,勇往直前。

若捨棄儒家的這些進取精神,而妄談避世,談隱居,談靜修,這都容易導致年輕人心失其正,誤入邪途。

我從中醫裡體會到,雖然為了健康,我們應該“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但真正的人生仍源於自強不息。人生中若能不懈進取,自然陽氣生髮而充滿活力。所謂心正則身修,此之謂也。

如何正心?

曾國藩提出正心的四個方法:

慎獨則心安

主敬則身強

求仁則人悅

習勞則神欽

若能按曾國藩的要求去培養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才,而絕不會成為“巨嬰”。

不正心,一切都是空的。正心,我主張學習儒家思想,這樣的效果最好,而且,最有益於孩子身與心兩方面健康發展。心正則身修,身修則人生事業方能有所成就。

在當前這樣一個人心浮躁、崇尚名利的社會,不少人情感貧乏,信念缺失,唯利是圖,道德滑坡。

作為一名中醫人,我建議人人都應該修習併力行儒家思想,用儒家精神來正心,從而獲得健康,並實現人生理想。

文源:選擇中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