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2022-04-07由 焦慮之音 發表于 母嬰

婚外情不僅對夫妻雙方的感情造成一種傷害,更是會給年幼的孩子帶來衝擊。今天這一篇案例的主人公莎莎是一名小學生,具有矛盾型依戀人格。父親出軌導致家庭破裂,給她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心中被埋下了分裂的愛與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跟隨心理諮詢師的腳步,看看莎莎心中的愛與恨是如何轉化,又是怎樣被療愈的吧?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01

來訪者情況:

父母離異心靈受創 母女前後求助心理諮詢

莎莎,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因為父親出軌,家庭戰爭打了兩年,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尾。莎莎的性格從此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次諮詢是被媽媽帶過來進行的。

離婚後莎莎的媽媽也經歷了為期一年的心理諮詢調整,和前夫的關係有所改善,也逐漸走出了陰影。

這時,媽媽突然意識到莎莎同樣也經歷了這件事,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會不會也產生了心理陰影呢?由於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帶孩子來尋求幫助。

父母離異後,莎莎目前跟媽媽一起生活,每週爸爸來接她去玩一天,但因為之前夫妻關係不和,莎莎和爸爸有時能見到,有時見不到。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莎莎的社會功能正常,成績也很不錯,老師也很喜歡她。但媽媽覺得女兒性格有些古怪,雖然不會和同學鬧矛盾,但沒什麼親密的朋友,而且經常和她鬧脾氣、不聽話,搞的媽媽既憤怒又無奈,有時候甚至會忍不住動手。但等情緒平復之後,媽媽又會感到自責和內疚,但又不知道怎樣和女兒溝通相處,對她是又愛又惱。

媽媽生莎莎是順產,但因為產後奶水不足,加上工作太忙沒人帶孩子,於是剛滿一歲的莎莎早早就被送進了託兒所。

雖然小麗莎從小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但其實母女關係並不融洽,媽媽缺少帶孩子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交流,早期的分離也讓莎莎形成了矛盾型依戀人格,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愛與恨、好與壞產生了分裂。

02

諮詢師眼中的莎莎:

內心想要被愛填滿,莎莎“搗亂”諮詢師用愛包容

莎莎給諮詢師的感受是她的內心很害怕“空”的感覺,和媽媽交流之後,媽媽也反映確實如此,莎莎總是用玩具把整個房間塞滿,看到喜歡的玩具就要迫不及待的買回家,即便家裡的玩具已經堆成了小山,父母嘗試了很多辦法也一直沒能改變他這個習慣。

莎莎的這種心理也表現在沙盤遊戲中,她很喜歡沙盤遊戲,諮詢師和她說完遊戲規則後,她立刻動手開始設定她心中的沙世界。她把沙盤擺的很滿很滿,滿到沙具與沙具之間不留一點縫隙,就這樣,還沒有把她想放進去的東西全部放完。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前十次的沙盤都一直被莎莎塞得很滿,之後才逐漸有了一些空間,不再那麼擁擠和無序,面對有些她想放進去的東西,她開始學會延遲滿足,並對自己說:“這個我下次要用來做xx世界。”

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小插曲,有一次,莎莎發現她非常喜愛的一個沙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了,大發脾氣,並且不再碰那個沙具,雖然這次諮詢她還是完成了遊戲,但是臨走時故意把它的沙盤弄的一團糟。並且和媽媽說以後不想來了,沙盤不好玩,媽媽與諮詢師溝通過後,還是繼續帶莎莎來了。

這一次,諮詢師詢問了莎莎不想來的原因,原來是因為莎莎覺得諮詢師知道那是她最喜歡的沙具,卻沒有替她保護好,她很失望很難過,所以才會生諮詢師的氣。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她故意弄亂沙盤,其實是對諮詢師的一種報復行為,從而把她心中的恨投射在諮詢師身上。她的恨直接又強烈,在她的心中諮詢師已經變成一個很壞讓她恨的客體,這種報復在之後的三次諮詢中依然存在。

但是,諮詢師依然還是像之前一樣對待她,並沒有因此責備她或者冷落她,她才逐漸不再有這種報復行為。

但她會經常在心理諮詢中問一些帶有考驗性質的問題,比如“你記得我之前玩過的那個xx世界嗎?”、“我最喜歡的那個沙具在哪裡?”當心理諮詢師耐心回答她之後,她就會很開心,也安下心來繼續玩遊戲了。

諮詢師解釋這是莎莎擔心諮詢師會忘記她,因為她覺得如果諮詢師把她忘了,她就不存在了,她很害怕,所以希望即便自己沒來做諮詢,也能一直被記得。這是早期分離兒童的一種典型心理表現。

03

心理調整過程:

6階段整合矛盾型依戀人格莎莎心中的愛與恨

在逐漸瞭解莎莎的心理狀況之後,沙盤變得更加深入,開始呈現出她心中對父母的情感。

第一階段,喜歡爸爸,恨媽媽,和媽媽關係不好

莎莎開始覺得是因為媽媽脾氣不好,經常跟爸爸吵架,他們才會離婚;覺得媽媽沒留住爸爸,而且也不願意做出改變,因此對媽媽產生了怨恨。

事實上平時媽媽對她更照顧,也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相比之下,爸爸幾乎不管她。但是在莎莎看來,她還是更愛爸爸,卻把恨給了媽媽。因此,在她年幼的內心裡,爸爸就是好的,媽媽就是壞的。這種認知,導致她喜歡和媽媽對著幹、不願意聽媽媽的話,無論媽媽做什麼她都不滿意。

案例|父母婚變,愛恨交織,矛盾型依戀兒童沙盤療法6階段療愈分享

第二階段,對媽媽的恨逐漸消減,能認識到媽媽好的一面

莎莎逐漸認識到媽媽照顧她的不容易,也開始注意到媽媽的改變,比如:媽媽的脾氣比以前好了一點、不會再打自己了、媽媽開始學習打扮自己等等。

莎莎手中的沙盤世界開始更多的圍繞她和媽媽兩個人的關係進行,爸爸的角色減少了,甚至不再出現。

第三階段,開始更愛媽媽,但把更多的恨投射給了爸爸

莎莎開始覺得爸爸才是導致家庭分裂的始作俑者,覺得他不應該出軌,更不應該拋棄自己和媽媽,覺得爸爸是不可理喻的大惡人,並且在沙盤遊戲中幻想爸爸出意外,甚至死去。

他把所有恨都投射在爸爸身上,在心理層面想殺死爸爸,但又會有內疚感,最後還是讓爸爸“復活”了,這樣的遊戲主題持續了六次,現實中她也開始不願意見到爸爸,不願意接受爸爸的禮物,覺得爸爸這樣做只是在討好自己。

第四階段,依然恨爸爸,但強烈程度下降了

對爸爸的愛又開始甦醒,但對爸爸的第三者充滿了恨意,在沙盤遊戲中多次用各種方式模擬將其殺死,手法也比較血腥和暴力。

即使這樣,也無法化解他心中的恨意。在這之後的十次諮詢中的沙盤遊戲也一直圍繞著這個主題,激烈程度更是前所未有,就連諮詢師也覺得她可能無法放下心中的恨了,莎莎也確實被這種恨意淹沒,甚至想透過毀掉自己的生活來進行報復。

媽媽反映她對爸爸的態度逐漸回暖,也開始願意和爸爸出去玩、接受爸爸的禮物,但是莎莎卻和諮詢師說:這只是她對爸爸的“報復”,要花光他的錢。

但其實在莎莎的心中已經重燃對爸爸的愛了,雖然伴隨著恨,這種恨讓她不敢承認對爸爸的愛和需要,“他是大惡人,我才不會愛上這樣的爸爸。”

反觀莎莎和媽媽的關係變得更好了,對媽媽開始變得體貼和依賴,母女關係融洽了許多。

第五階段,在沙盤中,逐漸意識到對第三者的恨在吞噬自己

莎莎開始意識到這種恨意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開始在沙盤遊戲中把一些注意力分給學習和生活。

對第三者恨意佔據諮詢的時間也慢慢減少了,雖然她無法原諒第三者,但學會了承受部分恨,不讓其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第六階段,在沙盤遊戲中,開始學會認識自我

這個階段莎莎的沙盤裡面開始出現她自己,有時候是一個美好的、懂事的形象;有時候是一個不完美、糟糕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她不好的、讓人討厭的一部分,而另一個美好的形象則是她內在好的、討人喜歡的另一部分。

04

總結:

歷經50次諮詢擺脫陰影 和父母關係更融洽

莎莎經過50次諮詢已經擺脫了心理陰影,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她心中分裂的愛與恨不斷的轉移和化解,不僅讓我們看到莎莎的成長與進步,也能看到她內心的愛與恨在逐漸整合。希望莎莎未來會越來越好,能夠健康成長,和爸媽的關係更加融洽。

焦慮之音,愛您更懂您!讓我們一起成長,解救我們的內在小孩。如果你有任何的不開心,歡迎後臺私信我,我會都在,很樂意做你的樹洞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