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2022-03-30由 老郭說 發表于 母嬰

前言:

《少年的你》是導演曾國祥和團隊繼《七月與安生》後,製作第二部電影。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這部電影比《七月與安生》更受觀眾歡迎,在評分苛刻的豆瓣,獲8。4評分,10月25日上映至今票房已超過12億。

《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在高考前,努力複習,想透過高考改變命運的陳念,被意外捲入一場校園霸凌事件。一個叫小北的少年,意外闖入她的生命中,兩人相互拯救,共同抵抗命運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色是細節做得很好,用很多特寫來呈現人物的內心。比如胡小蝶在跳樓前,喝牛奶時把吸管咬得很扁。陳念躲進垃圾桶時,拿著手機驚恐流淚的特寫。小北不能送陳念高考,在路上綁了很多雛菊的特寫,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就結合心理學知識,從家庭因素、社會因素這兩個層次來解讀霸凌陳念和胡小蝶的魏萊,她是如何從一個外表乖巧甜美的富家女,成為性格扭曲的霸凌者的。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這部電影,談談我對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01、魏萊性格扭曲的家庭因素:從“心力內投”和“獨特性錯覺”分析原生家庭父母的價值觀和冷漠是如何導致魏萊從小价值觀扭曲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價值觀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說法叫“心力內投”。

心力內投是一種防禦機制,是把外部物件或自己所賞識的,某些人物的特點,結合到自己的行為,和信仰中去的一種防禦機制。

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讓父母開心。往往會開啟“心力內投”的防禦機制。

電影中的霸凌者之首魏萊,就是典型的心力內投者。她長相甜美,家境優渥,做為復讀生,成績也很好。在外人眼中是一個標準的富家乖乖女形象。然而,這些只是她取悅父母表現出來的防禦機制,在私下她卻是一個欺負同學的霸凌者。不僅為人自私,還特別冷漠。

在胡小蝶跳樓後,警察找她談話時,她一臉冷漠:胡小蝶死了有什麼不好?說不定家長往學校一鬧還能賠個幾十萬。就算她考上大學,出來工作能有這麼多錢孝敬父母?

魏萊對他人生命的冷漠、輕視,令人不寒而慄。她之所以會變成這樣,跟她成長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魏萊因為沒有考上如意的學校,被迫復讀一年,她父親認為很丟臉,一年沒跟她講過話。在整部電影中,她父親是缺席的,在認領她的死亡時,才出現,而且看了一眼就走掉了。沒有任何難過的表情。

父親的缺席和冷漠,對魏萊的性格影響非常大。弗洛伊德曾說:“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父親的關愛和認可對女兒的性格塑造,起著關鍵的作用。得不到父親認可和關愛的魏萊,像失去腳手架,性格因為缺乏塑造,變得扭曲。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魏萊的母親,則是典型的不良价值觀的父母代表。她認為父母是壞人,教出來孩子也不會是好人。面對找上門調查的警察,她堅決地說:

“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的,別人可能會,但魏萊不會,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和她爸爸給她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自殺的孩子或許是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學和她開幾句玩笑,就受不了。”

最後還說“魏萊不受委屈誰受委屈,還是我們魏萊太單純,太好欺負了。

魏萊母親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獨特性錯覺”。獨特性錯覺是指有一種優越感,認為自己很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出錯一定是別人的錯,不會是自己的錯。父親的冷漠和缺失,母親錯誤的價值觀,這樣的家庭氛圍,無法為魏萊提供足夠的心理營養。

魏萊深受母親價值觀的影響,認為:龍生龍,鳳生風。陳念有一個賣假面膜欠債的壞母親。陳念也不是什麼好人。即使做了錯事,也不認為是自己的錯。認為只要花錢,就可以擺平一切。

這個錯誤的價值觀,最終讓魏萊自食其果。她發現自己留下霸凌的證據後,求陳念不要報警,因為她不想再復讀了。父親已經一年沒跟她講過話。

事實上,陳念只是想安心的熬過高考,並不會再追究,但,魏萊卻認為必須要讓陳念接受一點好處,她才能放心。於是她提出,要主動給陳念錢,因為陳念媽還欠了很多債,結果卻激怒了陳念。惱火地推了一下魏萊,導致魏萊摔下樓梯。

魏萊的結局可以說是,魏萊咎由自取。如果她不是抱著這樣的價值觀和陳念溝通,激起陳唸的憤怒,她也不會意外而死。但,其實這些只是魏萊取悅父母形成的心力內投防禦機制。她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在我看來,正是魏萊父母的心力內投和獨特性錯覺,造成的錯誤價值導向,影響到了孩子魏萊的心理與價值觀,這是造成不可逆結局的主要因素。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02、魏萊性格扭曲的社會因素:從“責任分散效應”解讀群體的冷漠與不作為是如何助長魏萊的囂張

魏萊性格扭曲的因素,除了原生家庭之外,還有還有社會因素,群體的冷漠、不作為。

胡小蝶的座位被人倒了墨水,她無助的站在座位旁,沒有一個人幫助她,大家各忙各的。上課時,她站在座位旁,老師沒有詢問她為什麼不坐下來,而是責怪她:不知道上課了嗎?

陳唸的座位上被人倒了墨水,老師發現後,雖然問了是誰幹的,卻沒有人承認。也沒有人站出來指認。老師只是交代,要陳念處理好和同學的關係,卻沒有深入瞭解。

老師對學生的生活、心理漠不關心,只關心他們的學習成績。周圍的同學明明知道胡小蝶被霸凌卻沒有人站出來幫她。看到陳念從樓梯上摔下去,只是叫著她的名字,卻沒有人走過去扶她起來。

他們像看熱鬧似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指的是:一件事如果要求個人單獨完成,責任感就會很強。但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就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責任。

這個效應主要告訴我們,人們加入群體後,會因責任分散,變得不作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胡小蝶、陳念被霸凌,周圍的同學卻沒有人站出來,提供幫助。陳念只能向她原本看不起的小混混求助。

在責任分散效應的心理下,陳唸的同學都懷著僥倖,認為群體中有那麼多人,站出來指認霸凌者不是自己的責任。反正大家都沒有說什麼,我也沒有義務站出來。誰受了欺負,忍一忍就過去了。這種群體不作為的態度,就是讓霸凌者魏萊更加囂張,為所欲為霸凌同學的社會因素。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03、基於《少年的你》魏萊從乖巧富家女淪為霸凌者的故事,談談我對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人生來就是壞人。魏萊從一個乖巧富家女,淪為冷漠的霸凌者背後,暴露的家庭教育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武志紅曾說過:

善的對立面不是惡,而是冷漠,惡只是冷漠的衍生物。攻擊欲不是天生的,而是從缺乏迴應的絕境中生出的。

魏萊在原生家庭受到冷漠,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導致性格扭曲。外表乖巧甜美扮演好學生好女兒取悅父母,但內心的不平衡和壓抑,促使她私下靠霸凌同學,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欲。

父母應該給孩子,打造一個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呢?父母可以透過尊重、接納孩子、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以下是我的三點思考: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健康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蒂,曾形容家庭教育環境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關係: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生活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那父母到底應該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呢?需要做好這兩點:

(1)父母要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被看見,被認真對待。

日本暢銷女作家黑柳徹子,小時候太淘氣,遭到退學。轉到新學校,小林校長第1次看見她,認真聽她講了四小時的話,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感受到被尊重的黑柳徹子,因為喜歡校長喜歡上上學。後來還成為有名的主持人和暢銷女作家。黑柳徹子的轉變,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被尊重。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意味著願意把孩子當成大人來看待,願意聆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想法,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感受到被平等對待孩子,也會更加自信,他們的心理也會更加健康。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2)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善用表揚法引導孩子。

賞識教育的提出者周弘曾說:“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有些父母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對孩子實行打罵教育,從不輕易表揚孩子。打罵教育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創傷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不斷批評、辱罵、輕視等,會給人帶去創傷和羞恥感。”

而表揚則能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心態。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隨機抽取一些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名單上的人經過測試智商很高。

過了一段時間後,當他再次來到這所學校,發現名單上的那些學生,成績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奧秘就在於,老師對名單上的學生,另眼相看。感受到老師暗示和關注的學生,變得積極自信起來,真的變成了優等生。

用心理學家的看法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被賞識的需要。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要先急著打罵。要善用表揚法引導的方式,把孩子引向好的方向。具體可以用這兩個方法:

方法一:表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並且提出希望他改善的地方。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下降了20分。家長可以先表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我知道你很努力。每天學習很辛苦。

接著提出希望孩子改進的地方:你這次下降了20分,我發現都是那些很簡單的題出了錯。你可能是大意了,如果你下次認真一些,我覺得你肯定能考得更好。

方法二:表揚孩子做不好的地方。

比如:孩子作文寫不好。父母可以這樣說:你今天的作文進步很大,我發現你有寫作文的天賦,如果你能改善一下邏輯問題。繼續努力,我覺得你的作文肯定能得滿分。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立好榜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立好榜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做一個有愛的父母。

兒童教育家孫雲曉說過:“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於真愛。教育的秘訣是真愛。”

愛是最好的療愈,也是每個孩子都渴求的。缺乏關愛的孩子,內心都會有缺失。即使成年後獲得很大的成功,他們的內心依然缺失,為沒有得到的父愛或母愛耿耿於懷。

那麼愛是如何體現的?武志紅說:愛就是被看見。

有一次做節目,有人問姜文,你的人生有什麼失敗嗎?姜文說起和母親的關係:我和母親這麼多年都沒做好關係,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麼能讓他看見我做的事情,他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姜文當年考上中戲,給母親看通知單,母親並沒有表現得有多高興。而是跟他說:衣服還沒有洗,別給我聊這個。後來他給母親買房,但是老人家也沒有多開心。

不被母親看見和認可成為姜文的遺憾。我們中國人比較含蓄,不愛表達。我相信天下的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有些母親卻不會表達愛。就像姜文的母親,他們忽略孩子的心聲,也看不見孩子的努力。在孩子的感受裡,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被愛,不被認可的。

做一個有愛心的父母,就要看見孩子,看見他的努力,看見他的成長,看見他的心聲。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2)做一個有擔待,盡責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

“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不會誤入歧途。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首先要做一個有擔待,盡責的父母。主要體現在兩點:

承諾:

答應了孩子或者是他人的事情。不管多麼困難,一定要做到,不要失信。

敢承擔責任:

父母要敢於承擔責任,並且要主動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或過失負責。

(3)做一個有原則的父母。

所謂的原則就是有邊界,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自己立下的規矩,一定言出必踐,不出爾反爾。體現在兩個不。

過渡溺愛孩子:

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要直接替孩子解決。要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也不要以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為由,放任孩子不管。

不做孩子的承包

者:父母不要什麼事情都幫孩子解決。培養孩子獨立和動手能力。

有愛心,有原則,有擔待,做到以上3點就能成為孩子很好的榜樣。

《少年的你》:從兩個層次解讀魏萊成為霸凌者的因素及現實思考

不要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魏萊的父母太看重她的學習成績,不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因為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她父親就一年不跟她講話,完全沒有顧慮,這樣做會給魏萊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父母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比分數更重要。

首先,接納孩子。不管孩子有多少缺點,成績有多差,有多笨,都要接納孩子。接納他的缺點和不足。不要質疑,懷疑或者辱罵,輕視孩子。

其次,不要太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試成績並不能決定孩子人生的成敗。真正決定孩子人生成敗的,是他的價值觀是否偏頗?身心是否健康?

魏萊的父母只注重女兒的成績,不關注她的心理健康,導致魏萊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結語:

《少年的你》是一部關於呼籲保護少年,反霸凌的電影。有青春成長的疼痛,也有遺憾。電影中最大的反派魏萊明明領了一副好牌,卻一手打亂,真是令人唏噓不已。究其原因,我們會發現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真的太大了。相信每位父母看了都會有一些感悟和啟發。

今天我這篇文章就結合心理學知識解讀了少年時期,父母到底應該做好“父母”這份職業,做好家庭教育。希望對你有用。謝謝關注@阿薇要讀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