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2022-02-23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母嬰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家庭教育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甚至是一個孩子人格培養的積澱,所以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人格塑造是至關重要的,這種培養不僅僅侷限於人格方面,包括孩子的自我意識,自我定位以及與外界環境想接觸所帶來的反應。

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是有人權的,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本身就會有愛人的能力,因為他們從小在愛的環境下長大,適當的引導,處於一種平等的狀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出色的孩子,都有一個出色的家庭做後盾,

最近隨著冬奧會的進行,很多年齡不大的孩子拿到冠軍衝上熱搜,但是反觀現實中,這些孩子就會成為很多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努力上進。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無數人感慨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這麼出色?其實從家庭教育這個角度來看,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母親。

但是要知道,這些孩子的背後都是有著非常優秀的家庭,有著非常優秀的父母做基礎,所以卷孩子的同時,不如先卷自己。要知道“窮媽媽”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此處的窮媽媽是目光短淺,不尊重孩子的母親,可以理解為“心窮”,再好的家境也很難培育出天才。

除了這麼出色的世界冠軍,他們背後的母親也是非常值得人們尊敬的,他們的教育理念也值得各位家長借鑑。

兩個家庭的母親都是非常優秀的滑雪運動員,但即便如此他們選擇滑雪也並非父母的逼迫,而是自己發自內心的真正的熱愛。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為了讓孩子滑雪,蘇翊鳴的父母將自家的地下室改成滑雪室,谷愛凌的父母每週開車8個小時送谷愛凌去滑雪,一直做孩子身邊的陪伴之人,而不是鞭打之人。

正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平等的關係,讓孩子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力,他們面對自己愛好的時候能夠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

正是父母這種全力以赴的支援和陪伴,鍛鍊了孩子的堅韌,即便是遇到了挫折,父母也絕非是壓倒孩子最後的一根稻草,而是在保持冷靜的同時給予孩子挑戰的勇氣,陪伴孩子渡過難關。

其實對於大多數在傳統中國教育之下長大的孩子,大多都非常畏懼父母的權威,但是有時候這種對權威的畏懼只是表面的。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實則這些孩子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是父母所管控不住的,這樣長久下來,父母和孩子都是戴著面具生活,誰也沒有走進誰的內心。

當父母一貫給孩子灌輸我這一輩子都是為了你付出的理念的同時,其實也帶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當自己出現一點不好的時候就會產生我是父母的累贅的想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不容易對他人付出真心。

真正保護孩子的父母會成為孩子背後真正支援的人,讓他們在面對人生路上的困境和荊棘的時候無條件地支援自己

,讓自己孩子知道自己不僅僅是被愛之人,也在被愛的途中學會如何愛人。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這樣所建立的親子關係是非常穩定的,是發自內心對於一家人的認同,而不是親情的約束。

所以愛,尊重,理解,支援和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個都不能缺少的,這些動力永遠是驅動孩子成長的動力,如果孩子從小就擁有這種東西,是他們人生道路中最寶貴的財富。

父母永遠只能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而不能做包辦者,任何人的人生都是由自己去承擔的,

孩子也是具有人權的,所以孩子的人生也是要孩子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去追求的,是父母無法去包辦和替代的。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作為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成長道路,每個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地成長,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甚至接受孩子的叛逆,在青春期的時候是孩子人格的培養期,個人的選擇也就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如果父母一貫打壓其實對孩子並沒有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只是父母身份的傾壓,十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針對家庭教育說:“如果我們把對孩子的關心和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功課上面,那麼孩子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他們看似輕鬆的奧運冠軍,實則也是付出了十幾年的努力才站在領獎臺,並且這些努力是全家人的支援。

為什麼蘇翊鳴、谷愛凌都如此出色?他們背後都有一個“狠女人”

所以父母的成全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孩子優秀的源泉,只有優秀的父母才有更高的機率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頂部